視頻標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王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王春容
第一單元(章)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課 型
新授課
三維 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內容。
知道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盛況,體會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心情,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體過程。 過程與方法
出示國旗、國歌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資料,引導學生展開小組探究,學會從圖文史料中挖掘歷史真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政協會議、開國大典、和平解放西藏等內容,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國家的復興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重點 難點 重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及其主要內容 難點: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深入認識西藏和平解放。
學情 分析 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多。對開國大典和西藏和平解
放會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可通過影像資料或其他一些感性資料的觀看和解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也可讓學生課前查找
資料,或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國旗、國歌、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的誕生過程,并在課堂上講述,進一步拓展對新中國歷史的了解。
教
學
過
程
環 節 學生要解決的問 題和完成的任務
教師如何教
學生如何學
導入 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欣賞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引入新課。
出示歡慶國慶節圖片,提問祖國的生日是哪一天?這一天被稱為什么節?你
觀察圖片,回答祖國
生日是每年10月1
日,稱為國慶節。
們想知道國慶節的來歷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一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新課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首屆政協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
2.參加政協會議的有哪些人?這說明了什么?
3.會議制定了什么重要文件?文件的內容是什么?這一文件起到什么作用?
4.首屆政協還作出了哪些決定?
二、開國大典 1.開國大典有怎樣的盛況; 2.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找出首屆政協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及《共同綱領》和相關決定;
2.參會人員身份:分析會議的性質; 3.出示國旗、國歌等圖片:直觀了解首屆政協的決定。
4.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等資料,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1.播放視頻片段:感受開國大典盛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指導學習課文:找1.自主閱讀課文:找到首屆政協相關問題的答案;
2.找到首屆政協的參會人員,思考并回
答其性質; 3.認真觀察國旗、國
歌等圖片。
4.閱讀碑文,感受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
1.認真觀看視頻:大膽暢談開國大典的感受;
2.理解新中國成立
的歷史意義。
1.閱讀課文:回答解
放西藏的方式及原
三、西藏和平解放 1.介紹解放西藏的背景;
2.解放西藏采取的是什么方式?為什么?
3.西藏和平解放歷史意義。
出解放西藏的方式及原因;
2.說明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 3.探討藏獨分子企圖分裂祖國的行為。 表明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 2.回答西藏解放的
歷史意義。
3.結合現在的幸福
生活,反對藏獨分子
的可恥行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小結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恥辱,國家任人宰割,生靈慘遭涂炭。中國人民當了一百多年的亡國奴。一百多年直不起腰桿,這都是因為我們貧窮,我們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一慘痛教訓。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國家,我們要珍惜我們的新國家,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我們的新中國建設好,讓過去受壓迫、受奴役的舊時代一去不復返!而作為中學生的你們更應該好好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增光添彩!
出示完善板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及西藏和平解放的概括,幫助學生掌握。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認真聽講,結合提示
回顧全課內容,著重
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作業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毛澤東說:“諸位
布置 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
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結合《開國大典》《建國大業》等影片,談談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讓“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理解
板書 設計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首屆政協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 2.《共同綱領》的內容及性質
3.選舉國家領導人及其他決定 二、開國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首次會議 2.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標志:1951年,人民解放軍開進拉薩
2.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