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勞動技術,小掛件的制作
所屬欄目:綜合實踐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六年級勞動技術活動課《小掛件的制作》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年 級 六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北京出版社 小掛件的制作
相關領域
設計制作
第二部分: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學習主題
小木工
1.單元內容分析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設計制作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體驗工匠精神。
《小木工》單元是《勞動技術》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其內容框架為:
小木工
技術基礎
木制品的連接 技術實踐
小掛件的制作 相片框的制作 工藝小茶幾的制作 火箭模型的制作
技術基礎《木制品的連接》,主要讓學生知道粘接、指接、槽接、立體連接四種木制品連接方法,掌握粘接的木工連接技法。技術實踐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小掛件的制作》屬綜合性的木工實踐活動。該課要求學生了解小掛件的含義,知道小掛件的結構特點,學會小掛件的設計制作方法,了解粘接組合方法,培養熱愛生活、裝飾美化生活的意識。《相片框的制作》要求學生了解相片框的材質、樣式,學會相片框的設計制作方法,掌握45°角鋸割的方法,初步了解木工粘接的簡單方法,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工藝小茶幾的制作》要求學生了解茶幾的材質、結構和樣式,學會小茶幾模型的設計制作方法,了解插接口的設計、茶幾面和茶幾腿的粘接技法。《火箭模型的制作》一課指導學生利用圓木棍、薄木片等材料,借助銼削、打磨、粘接等方法進行制作,并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木工粘接的方法。
《小木工》單元通過技術實踐小掛件、相片框、工藝小茶幾和火箭模型的設計與制作,能夠使學生在觀察、分析、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初步學會木工設計與制
2
作的一般方法,掌握木工工具的使用,進一步熟練鋸割、銼削、打磨等技術,打牢木工粘接這一技術基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能夠促使學生培養耐心、細致的勞動習慣,樹立質量意識、安全操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歡樂,體驗工匠精神。
總之,《小木工》單元內容設置依據了《綱要》要求,并立足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以學生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為基礎,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學中思,注重培養學生技術素養;從不同層面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學習者分析
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1. 了解了木材的來源、種類和用途,初步樹立起節約木材保護環境的意識; 2. 認識了常用的木工畫線工具(直尺、角尺、盒尺)、鋸割工具(板鋸、框鋸和手工鋸)、錘子(羊角錘、木工錘)和木銼、砂紙、螺絲刀、小臺鉗、微型電動鋸床和微型電動鉆床,并了解了它們的基本用途。 3. 在六年級數學課上學習了按比例畫圖紙 學生已有的技能基礎: 1. 會借助尺子在木料上畫線;
2. 會配合小臺鉗使用手工鋸和微型電動鋸床實施直線、折線和弧線的鋸割; 3. 會用微型電動鉆床打孔; 4. 會用羊角錘釘釘子和起釘子;
5. 會用木銼銼銷木件和使用砂紙打磨木件; 6. 會使用一字螺絲刀和十字螺絲刀擰緊或松螺絲。
其中,畫線、鋸割、銼銷、打磨、設計圖紙等技能不熟練。 學生發展需求:
在以往的木工活動中,學生只是了解了基本的木工知識,練習了基本木工工具的使用,沒有實施過木制品的設計與制作。學生希望能夠在小掛件、相片框、工藝小茶幾和火箭模型的設計與制作中,體會木工設計與制作的一般方法。 可能遇到的困難:
3
基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1. 設計方面的難題,如:小茶幾插接口的設計、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的制定。 2. 制作中的一些技術難點,如:45°角鋸割、弧線的鋸割、依據圖紙施工等。
3.單元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木制品的連接方法,能牢固連接木制品的各個部分;
2. 了解小掛件、相片框、小茶幾的材質、結構和用途,會設計制作小掛件、相片框、工藝小茶幾和火箭模型,掌握小茶幾插接口的設計方法,學會45°角鋸割、弧線的鋸割。
3. 在觀察、分析、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形成并完善設計方案,能夠依據方案選擇適宜的工具及材料實施木工制作,并能與同學合作解決實踐探究中的難題。 過程與方法:
1. 在技術實踐過程中,掌握粘接的木工連接方法
2. 在設計制作小掛件、相片框、工藝小茶幾和火箭模型的過程中,了解木工設計與制作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善于與他人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主動承擔責任,理性解決出現的矛盾,在實踐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感受木藝文化的魅力,培養熱愛生活、裝飾美化生活的意識
3.在實踐中培養耐心、細致的勞動習慣,樹立質量意識、安全規范的操作意識,體驗工匠精神 活動重點:
1、木工粘接的連接方法 2、木工設計與制作的一般方法
3、能夠制訂比較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案,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活動計劃進行調整 4、清楚表達木工實踐的過程,能運用恰當的方式展示實踐成果,發展創造性思維品質。 活動難點:
1. 熟練掌握鋸割、銼削、打磨、粘接等技術
4
2. 在作品的設計與制作中,形成初步的技術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4.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可附教學結構圖)
通過單元內容分析,本單元技術基礎部分介紹了粘接、指接、槽接、立體連接四種木制品連接方法。從技術實踐內容來看,粘接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基余三種可做適當了解。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木工粘接技術較容易掌握。因此,本單元教學中,我將把技術基礎部分的內容融入技術實踐中,通過講練結合方式達到教學目標。
技術實踐部分的每一個實踐活動內容都承載著讓學生初步學會木工設計與制作的一般方法的功能,但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如:《小掛件的制作》重點是學會木工粘接的方法;《相片框的制作》重點是學會45°角鋸割的方法和木工粘接方法;《工藝小茶幾的制作》重點是插接口的設計制作和木工粘接方法;《火箭模型的制作》重點是銼削、打磨和粘接方法。因此,本單元教學中,我將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和親身體驗,并利用充足的課時來達到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課時分配如下:
小木工
技術基礎
木制品的連接
技術實踐 小掛件的制作(2課時)
相片框的制作(1課時) 工藝小茶幾的制作(2課時) 火箭模型的制作(1課時)
第三部分:課時教學設計
課 題
小掛件的制作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1、小學階段學生應具有創意物化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能夠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2、設計制作活動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3、設計制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
5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六大核心素養中的“實踐創新”素養表述為三個要點。1、勞動意識: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2、問題解決: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3、技術運用: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
2015年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要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2.內容分析
《小掛件的制作》是北京出版社《勞動技術》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小木工》技術實踐的第一課。本課旨在通過小掛件的制作,讓學生了了解木工設計與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學會木工粘接的方法,熟練畫線、鋸割、鉆孔等技術,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品質,體驗工匠精神。
《小掛件的制作》一課的核心內容為:
1. 小掛件的含義、結構及特點。該部分的“看一看 說一說”通過觀察小掛件,交流小掛件的構成,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小掛件是指的懸掛起來起裝飾作用的飾品;其結構包括上面的提梁、下面的掛穗和中間的木質結構;其特點為造型優美、色彩鮮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2. 小掛件的設計與制作。該部分的“制作提示”活動呈現出小掛件的制作方法和步驟;“設計空間”環節通過學生設計一個掛件的樣式、填寫制作方案來完成創意制作小掛件的設計任務;“試一試 做一做”環節建議學生按照自己的制作方案,選取材料和工具,進行小掛件的加工制作。
3. 小掛件的展示、評價與反思。該部分通過“評一評 議一議”鼓勵學生進行作品展示,虛心聽取大家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建議,并通過認真填寫評價表和學習檔案反思活動收獲。
根據以上內容,我在六年級四個班中做了問卷調查。問卷設計了兩個問題:
6
1.老師手中的小掛件有哪幾個制作步驟?對于該問題的回答分為四種;極少數學生不知道;部分學生認為有選材、制作兩步;部分學生認為有設計簡圖、制作、裝飾三步;少數學生認為有畫草圖、準備材料、畫線、鋸割、修飾五步。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不了解木工作品設計與制作的完整流程和具體操作步驟。有的學生缺乏設計的理念,認為準備好材料和材料就可以做了;有的學生認為設計僅是畫簡圖或草圖就可以了,沒有圖紙的概念;大部分學生不能將制作細化為具體的步驟。
2.如何粘接兩塊木料?如何操作能快速粘牢?對于這兩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回答是用膠涂在木料上就可以粘住,用嘴吹氣或扇風或烘干可以快速粘牢。至于用何種膠、如何涂抹等細節問題學生涉及的不多。
基于以上內容分析及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情況,《小掛件的制作》設置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通過資料收集了解小掛件的含義、結構及特點,經過小組討論填寫制作方案,完成小掛件的設計。第二課時,主要內容為依據設計方案,使用微型鋸床、鉆床及木板等材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小掛件并學會木工粘接的方法。
3.學習者分析
認知特點分析:
1.面臨畢業,六年級學生之間以寫畢業紀念冊、互贈禮物等方式來表達著對彼此的留戀。進入《小木工》單元學習后,學生萌生了制作木制禮品贈送同學的想法。
2.六年級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有所提升,樂于對新鮮事物進行思考、探索。因此,對于剛剛接觸的木工工藝,他們很感興趣。
3.六年級學生自主、自律能力增強,樂于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具備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仍需教師進行目標任務驅動,以保證合作探究的順利進行。 知識與能力基礎分析:
1.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常用的木工工具和材料;會配合小臺鉗使用手工鋸和微型電動鋸床實施直線、折線和弧線的鋸割;會借助尺子在木料上畫線;會用微型電動鉆床打孔
2.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測量、繪圖和識圖能力。在第一課時,學生分組設計了要制作的小掛件,并畫出了圖紙。
7
本課障礙點分析及對策:
1.作品不理想。因為在設計過程中,學生考慮的設計要素不夠全面,設計方案普遍缺乏可行性。因此,為了保證制作的順利進行,有必要在制作前對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此項可引導學生從組員掌握的木工技藝、材料的準備情況 和設計的難易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并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活動計劃進行調整。
2.制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實踐過程中遇到困難是難免的,因此,可引導學生要善于與他人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集體想辦法解決困難。
3.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作品。有些學生修飾作品時總希望盡善盡美,有些小組合作不默契,可能會導致出現部分同學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作品的情況。其實,課堂上學生更需要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實在完不成的,可引導學生課下完成。
4.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小掛件木質主體部分的粘接方法,能牢固連接小掛件的各個部分; 2. 能夠依據實際情況和他人建議完善設計方案,并能與他人合作解決小掛件制作中的困難。
3. 能夠清楚地表達小掛件的實踐過程,展示制作的小掛件。 過程與方法:
1.在小掛件的制作過程中,掌握粘接的木工連接方法 2.在制作小掛件過程中,了解木工設計與制作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善于與他人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實踐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感受木藝文化的魅力,培養熱愛生活、裝飾美化生活的意識
3.在實踐中培養嚴謹、細致的勞動習慣,樹立安全規范的操作意識,體驗工匠精神 教學重點:
1.木工粘接的連接方法 2.小掛件的制作步驟
3.清楚表達小掛件的制作過程,能運用恰當的方式展示實踐成果 教學難點:
8
1.熟練利用鋸床進行鋸割,積累制作經驗
2.在小掛件的制作中,形成初步的技術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5.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含板書設計)
教學流程圖: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掌握小掛件制作步驟
探究小掛件的制作 鋸床和鉆床的規范使用
學生實踐
木工粘接方法的學習
展示交流與評價
確定作品評價要素
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小掛件的制作
步驟:
設計圖紙
準備工具和材料
木料上繪圖畫線
鋸割下料
修飾著色
安裝提梁和掛穗兒
粘接組合
底托打孔
好作品 標準: 整體美觀 連接牢固 鋸割整齊
與設計相符
造型有創意
9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1分鐘)
通過語言及圖片創設情境,導入并板書課題:小掛件的制作
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好開展實踐活動的思想準備 通過語言并附設圖片,可直觀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題 探究小掛件的制作(13分鐘)
一、交流設計方案
PPT出示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論證依據,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論證與
二、探究小掛件的制作
1.引導學生總結制作步驟,師生、生生相互補充 2.引導學生交流制作學習單
3.PPT出示微型電動鋸床和鉆床的使用,并引導學生回顧 4.PPT出示粘接的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5.引導學生根據實際需求和所設計的結構,選擇相應制作步驟
6.引導學生交流好作品的標準
7.其它注意事項:紙模板要與制作的木料一樣大
分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并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1. 總結制作小掛件的完整步驟
2. 交流制作學習單 3.回顧兩種工具的使用
4.學生掌握粘接的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5.結合自己組的設計方案選擇恰當的制作步驟 6.交流作品評價的要素,明確好作品的標準
7.生生相互補充在論證方案的可
行性,一方面能提高作品制作的成功率,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成就感;另一方面
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勞動態
度
本環節要解決小掛件制作的
四個核心問
題:小掛件的制作步驟;主
體部分的粘接;規范熟練
地使用工具;
好作品的標準。小視頻的直觀性可很好地幫助學生掌
握如上問題。
10
制作中需注意的事項
同時,師生和生生互動可幫助學生加深對如上問題的理解與掌握,更好地指導實踐
學生實踐(20分鐘)
三、學生制作小掛件
1. PPT出示制作要求 2. 巡視指導學生制作過程
若遇到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作品的情況,可引導學生課下完成。
1.了解制作要求 2.依據設計方案進行制作,并解決制作
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意識,發展綜合能力
展示交流與評價(5分鐘)
四、作品展示與評價
1.引導學生陳述小掛件的制作過程,交流分工與合作的絕對值、分享作品制作經驗 2.作品評價:引導學生依據評價標準對作品實施評價
從“分工與合作”、“經驗積累”、“作品評價”三方面進行自評和互評
該環節可使學
生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同時又可反思自己的收獲與不足
拓展延伸(1分鐘)
五、拓展延伸 各種小掛飾欣賞
欣賞各式各樣的小掛飾,拓寬視野
通過拓寬學生
視野進一步激發制作小掛件的興趣
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本課活動評價的設計以促進學生技術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及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為目的,通過口頭評價、自我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及時地獲得的關于活動過程的反饋,改進后續活動。評價內容包括:作品評價、分工與合作經驗交流、制作經驗的分享。
作品評價 評價項目
優秀 良好 待提高
整體美觀
11
造型有創意 作品與設計相符 鋸割線整齊平滑 各部件連接牢固
7.教學設計特色說明與教學反思(300-500字)
1、活動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本學期是六年級的最后一個學期,班里的畢業氣氛很濃。學生們通過寫畢業紀念冊、互贈禮物等方式來表達著對彼此的留戀。他們愿意通過親手制作有創意的木制禮品贈送同學。這對于他們來說更加有紀念價值。 2、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倡導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本課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從特征要素出發,通過合作探究小掛件的制作、動手實踐、展示評價等幾個環節,重視自主學習方法的獲得,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對學生實施表現性評價。課堂中,重視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并鼓勵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從“分工與合作”、“經驗積累”、“作品評價”三方面進行自評和互評;同時,重視過程性評價,利用IPAD記錄學生實際操作的過程,評價學生的操作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