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加伏特舞曲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二年級下冊第5課《加伏特舞曲》天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加伏特舞曲》教案
教材分析
“加伏特”原是法國古代民間舞曲。17世紀中葉由法國作曲家呂利(1632-1687)采用于歌劇、舞劇中,在法、德兩國流行一時。其特點為中速,2/4或4/4拍,旋律輕盈優雅。常以包括兩個四分音符的弱拍開始,各樂句通常從小節的中間部分起拍和結束。三段體結構,中段常插入風笛舞曲,前后形成對比。呂利曾將其采用于歌劇、舞劇音樂中。可獨立成曲,也常用為器樂組曲的一個樂章。
戈塞克所作的這一樂曲為D大調,4/4拍,單三部曲式結構,他沒有遵循常見的規律,而是采用了較早期的加伏特舞曲形式,開門見山地從第一拍開始。 戈塞克的《加伏特舞曲》距今約有200年歷史了,但它仍然充滿著生命力,久演不衰,一些輕音樂隊對這支曲子非常感興趣,常常把它改編成輕音樂曲來演奏。
學情分析
結合二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于模仿,但注意力時間較短的情況。在教學中,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氣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自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加伏特舞曲》使學生感受到舞曲的歡快情緒 2、通過演唱《加伏特舞曲》主旋律掌握樂理知識“八度音程”
3、通過游戲、表演、編創多種形式感受樂曲,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夠用“beng”來模唱《加伏特舞曲》A段,并唱準八度音程。 教學難點
理解八度音程,并且可以用來改編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教學方法
游戲法、聽唱法、律動法等 教學準備
鋼琴、鍵盤毯、游戲格子、單簧管、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復習歌曲《喜鵲鉆籬笆》
師: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第五課“快樂的舞蹈”里的歌曲《喜鵲鉆籬笆》,同學們思考一下舞蹈和音樂可以分開嗎? 學:不能 導入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流行于古代法國的一首舞曲,同學們先觀看視頻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視頻調動學生興趣,并直觀了解古代法國宮廷的舞蹈形式。
新授
1、初步欣賞加伏特舞曲,畫出旋律線
先聽第一段提問學生“你們覺得剛才的樂段符合黑板上哪條旋律線呢?” 設計意圖:通過聽覺的欣賞并且思考使學生轉變為形象直觀的圖形譜,從而更好的理解音樂
2、再聽樂曲,分出段落,講解八度音程
完整聽樂曲分出A B A`提問“大家找找這段旋律哪兩個的距離最遠?” 設計意圖:找出音程最大的兩個音,引出教學重點“八度音程” 3、用鍵盤毯來講解“八度音程”讓學生參與形象理解八度音程
設計意圖:通過形象直觀的鍵盤來讓學生動起來,跳一跳感受音程的距離,從而更好的理解八度音程,唱準八度音程,解決教學重點。 4、用“beng”來演唱主題旋律
通過完整的演唱A段感受樂曲的主旋律,并且找出A段中的八度音程一共有幾次?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來模唱,在樂曲中的模唱中找出八度音程,鞏固教學重點 5、介紹樂器單簧管構造及音色
單簧管又叫黑管,英語稱Clarinet,有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高音區嘹亮明朗;中音區富于表情,音色純凈,清澈優美;低音區低沉,渾厚而豐滿,是木管樂曲家族中應用最廣泛的樂器之一。 欣賞單簧管的視頻《野蜂飛舞》
講解樂器的構造:由笛頭、二節、上體管、下體管、喇叭口五部分構成 設計意圖:了解演奏樂曲的樂器單簧管,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6、教師示范樂曲,學生分辨八度音程
教師用單簧管演奏樂曲,增加學生興趣,并且第三次模唱,在模唱中擊掌來分辨“八度音程”徹底解決教學重點 擴展延伸
·改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1 3 5 ,1 3 1.使用八度音程演唱
設計意圖:將掌握的“八度音程”活學活用解決教學重難點,并且綜合數學的知識。
·跳一跳游戲跳格子,再次感受音樂主題旋律
教師演奏,學生來做“跳格子”的游戲,分四個小組進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使學生動起來,更加生動有趣的感受樂曲的旋律和律動以及本課的教學重點“八度音程”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法國古代舞曲《加伏特舞曲》學習了演奏的樂器單簧管,讓我們在舞曲的音樂中“聽一聽”“唱一唱”“跳一跳”在歡樂中結束這堂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