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那不勒斯舞曲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1課《那不勒斯舞曲》山東省 - 棗莊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那不勒斯舞曲》教學設計
課 題:《那不勒斯舞曲》 課 型:欣賞課
課標解讀::《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的情感體驗,應從多樣化的文化語境出
發,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增進音樂素養。”基于這些理念,我以聽、動、唱、演等教學環節,逐步深入,從易到難,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要素,提高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
教材分析: 《那不勒斯舞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第
三幕中的一首舞曲,以小號為主奏樂器。樂曲分為兩個部分。第
一部分由三個各不相同的樂段組成。在樂隊全奏4小節熱烈的引子后出現了由小號以小快板速度演奏的活潑而輕快的第一樂段;第二樂段的節奏及音調與第一樂段相近;第三樂段速度由慢而快,熱烈奔放。第二部分,樂隊以全奏形式演奏意大利塔蘭泰拉舞曲風格的音樂,速度急促,將全曲推向高潮而結束。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模仿,喜歡律動并樂于參與各類音樂活動。對音樂
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稍差。
知識與技能方面:對音樂要素節奏、強弱、速度、音高等有一定的積累,多數同學對小號缺乏了解,能夠唱簡單的樂譜。個別學生學習樂器,識譜能力強,在音樂學習中能起到較好的引領作用。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欣賞《那不勒斯舞曲》,感受音樂優美抒情、熱烈奔放的不
同情緒,培養學生高雅的音樂情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采用模仿、聆聽、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通過整體聽賞,分段聆聽,運用律動體驗、接龍游戲、畫旋律線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記憶樂曲主題,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思維。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重音記號,能在樂曲中聽辨出帶重音記號的重音。了解《那不勒斯舞曲》在速度、力度和節奏上的特點;體會音樂要素對音樂情緒的作用。 (2)認識小號,了解小號的音色和演奏姿勢。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通過欣賞《那不勒斯舞曲》,感受音樂優美抒情、熱烈奔放的不同情緒,并能記憶一段樂曲主題,培養學生高雅的音樂情趣。
(2)認識小號,了解小號的音色和演奏姿勢。
2.教學難點:了解《那不勒斯舞曲》在速度、力度、節奏上的特點,體會音樂速度、力度、節奏等要素對音樂情緒的作用。
教法:
情景導入法、視聽結合法、對比感受法、體驗法、模仿法、比較法、探究法。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電子琴、黑板、豎笛。 學生準備:豎笛、舞蹈小人道具。
教學過程:
一、擷取片段 了解小號
老師:同學們,歡迎來到音樂課堂,首先認識一種樂器,它是誰?音色是怎樣的?請認真聆聽一段樂曲。
1.播放(小號獨奏)《那不勒斯舞曲》片段。 學生聆聽。
問:(點擊課件)請選擇你所聽到的樂器? 學生:……
老師出示小號圖片,介紹小號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觀察小號的形狀、材料制作聆聽小號的音色:明亮又柔和抒情。
2.再聽(小號獨奏)《那不勒斯舞曲》片段。
老師帶領大家隨樂曲畫旋律線,并注意再次聆聽感受小號音色。
3. 老師:帶領學生模仿圖片的吹奏姿勢用“du”模仿小號的聲音吹奏A主題。【設計意圖】:通過看、聽、做,關注《那不勒斯舞曲》舞曲A主題的旋律,感受音樂的流動、旋律走向特點,記憶樂曲A主題。
二、完整聆聽 分段賞析
1.出示課題
老師:這段優美抒情的旋律叫什么名字? 學生齊聲朗讀課題。
老師:講解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并彈奏鋼琴幫助學生回憶柴可夫斯基的經典作品《四小天鵝舞曲》。
老師:《那不勒斯舞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舞劇《天鵝湖》中的一首舞曲,以小號為主奏樂器,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優美輕快的旋律只是這首樂曲中的一個小片段,那么接下來舞曲在情緒和速度上有沒有發生變化?讓我們完整的來聽樂曲。 2.完整聆聽
老師:你聽到舞曲的速度越來越……它所帶給你的情緒有沒有發生變化? 學生:……
老師出示《那不勒斯舞曲》的完整結構。
講解:《那不勒斯舞曲》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小號為主奏樂器,第二部分是由樂隊全奏的形式來演奏的。其中第一部分共分三個小樂段,剛才我們模擬小號獨奏的那段優美輕快的旋律就是樂曲第一部分的A樂段,讓我們看一看是哪些音組成了A段優美的旋律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舞曲速度、情緒整體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3.分段聆聽(第一部分:A樂段)
(1)老師用豎笛吹奏A樂段,學生聆聽。
(2)老師彈琴再演唱曲譜A樂段,學生隨老師在心里默唱。 (3)學生用“lu”輕唱A樂段旋律。
老師指導學生的演唱狀態:背挺直,口型圓,讓聲音從頭頂上集中、輕盈、輕巧的飄出來。 (4)分析A樂段旋律、節奏特點
老師:在唱的過程中,你發現每個樂句的旋律、節奏有什么樣的特點? 老師指譜帶領學生體會音高、節奏特點。
(提示學生觀察旋律線:從每一樂句旋律線起伏和排列來找旋律和節奏的規律特點) 師生討論得出:音高(旋律)特點:四個樂句音高排列從高到低連續下行。
節奏特點:四個節奏型完全相同。 邊討論邊板書 (4)認識重音記號
老師:找到了旋律和節奏的特點,那你有沒有聽到小號在吹奏的時候每一個樂句都有一個音吹得長一些、重一些、突出一些?是哪一個音?再聽聽。 老師指譜演唱,示意學生聆聽找出重音。
出示并了解重音記號:和周圍的音相比,該音的強度比較突出。 (5)感受、體驗重音記號
老師彈琴,指導學生隨音樂在重音記號的地方拍手演唱感受一下加入重音的效果。 老師演唱、學生吹奏豎笛接龍再度感受重音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視唱曲譜、拍手演唱、吹奏豎笛、分析節奏、旋律特點等方法幫助學生記憶A段旋律,體會音樂優美、輕快的情緒。 3.分段聆聽(第一部分:B樂段)
老師:我們美美的歌聲帶出了B樂段,聽一聽,B樂段也具備A樂段的這些特點嗎? 播放第一部分B樂段:
指導學生聆聽,與學生共同分析、關注重音特點與旋律的行進方向。找到和A樂段在旋律、節奏、速度上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 邊討論邊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對比分析、拍手演唱等方法幫助學生體會B段節奏和旋律與A段細微的不同情緒變化。 4.完整聆聽A、B樂段
隨音樂,老師帶領學生用動作完整感受A、B樂段。 5.分段聆聽(第一部分:C樂段)
老師:同學們,音樂是有色彩的,如果用藍色代表這兩個樂段的話,接下來的第三樂段會讓我們想到什么顏色呢?它的速度、節奏、力度發生變化了嗎?請仔細聆聽。 (1)播放第一部分C樂段
問:首先來說說C樂段讓你的情緒有了哪些變化? 學生:變熱烈、激動……
問:為什么讓我們的情緒從優美輕快變得熱烈奔放了?你能從速度、節奏、力度上來說說嗎? 學生:速度加快、力度越來越強,節奏很密集……
老師:讓我們用手指關節敲擊桌面再從樂曲中感受一下速度、力度和節奏的變化。 (2)再次播放第一部分C樂段
老師帶領學生隨樂曲用指關節敲擊桌面,表現力度的漸強、速度的漸快。
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總結:C段由八分音符開始,后面全是連音、斷音相間的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小號在這盡情地表現了演奏技巧,由于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所以讓我們的情緒也變得熱烈奔放,那么你想用哪種顏色表達對這段樂曲的感受呢?(點擊課件)讓學生選擇。 學生:紅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樂曲的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了解音樂要素對音樂情緒所起到的作用。
6.完整聆聽第一部分
老師:就是這三個樂段組成了這首樂曲的第一部分。考一考同學們的小耳朵,完整的來聽第一部分,這三個樂段分別重復了幾遍?每一遍的重復,都是相同的嗎? 播放第一部分,學生聆聽并自由做動作。 學生:……
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三個樂段分別重復了兩遍,A樂段完全重復,B、C樂段的第二遍最后小節有變化。
【設計意圖】:細致賞析第一部分,完整感受三段速度、節奏、情緒的不同變化,加強學生的聽覺體驗,引導學生關注音樂中的重復與對比。 7.聆聽(第二部分)
老師:接下來我們來欣賞樂曲的第二部分,它是以樂隊全奏的形式出現的。在情緒上比剛才的旋律更加熱烈奔放,你能聽出為什么嗎?
(老師引導學生從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上分析情緒的變化) 學生:速度非常快,力度強…… 邊討論邊板書
老師:這是一段典型的意大利塔蘭泰拉舞曲風格的舞曲。給大家講述一個有關意大利塔蘭泰拉舞曲的傳說。
老師講述故事:傳說在那不勒斯,曾出現一種叫塔蘭泰拉的毒蜘蛛,被它咬傷是很危險的,當地人采取一種很奇怪的方法解毒,知道是什么方法嗎?用發狂似的跳舞來解毒,而且必須跳到筋疲力盡、大汗淋漓。這種舞蹈后來被稱為塔蘭泰拉舞。 視頻播放《塔蘭泰拉舞曲》片段。 老師:你感覺這種舞蹈的特點是? 學生:……
老師總結:這種舞蹈的特點是腿部動作劇烈、旋轉速度非常快,音樂節奏急促。我們沒辦法像視頻里的演員一樣去舞蹈,不過我們有小道具。
師生隨音樂拿起 “穿著裙子的塑料小人”道具在手心里操作,感受一遍具有塔蘭泰拉舞的第二部分樂曲。
【設計意圖】:適當了解塔蘭泰拉舞,并用道具體驗舞蹈節奏。
老師:剛才我們跳著舞感受了熱烈奔放的第二部分。讓我們回憶一下第一部分,你覺得哪個樂段也具有塔蘭泰拉舞的風格? 學生:第三(C)樂段…… 8.完整欣賞全曲
老師:接下來我們完整的欣賞樂曲,我將把整首樂曲的感覺用線條描述下來,請同學們拿出手指隨我一起來完成,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音樂。 (1)播放完整樂曲
老師用圖形譜描述樂曲,學生隨老師用各種方式一起來感受樂曲。 【設計意圖】:將視覺、聽覺有機結合,巧妙展示音樂結構。 (2)課堂小結
老師:說說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 學生:……
老師及時評價與鼓勵學生的表現。
【設計意圖】:對整節課進行梳理,這也是對學習效果的反饋。
三、觀賞舞劇 拓展延伸
播放視頻芭蕾舞版《那不勒斯舞曲》,學生觀看并參與表現音樂。 【設計意圖】:觀賞經典舞劇,深化音樂形象,提升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從音樂本體、學生體驗出發設計多種活動,在愉悅的氛圍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關注音樂中節奏、旋律、力度、速度對表達音樂情緒的不同作用,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內在表現力,積累感受音樂、鑒賞音樂的經驗。 亮點:
1. 運用圖形譜,直觀展現音樂的曲式結構、節奏的張弛、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增減,對音樂情緒所起到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內在表現力。
2.關注音樂本體,注重音樂性,注重音樂體驗,設計多種活動,體現了動中聽,動中學。 不足:在第二部分欣賞中,加入鈴鼓為樂曲伴奏環節有點囫圇吞棗,學生沒有掌握鈴鼓的節奏,課堂秩序有些亂。
建議:1.圖形譜可不做課件,運用板書畫出。
2.本課在實施課堂時,拓展欣賞《塔蘭泰拉舞》環節可做適當的刪減。 3.本教案沒有過多的運用多媒體,適合農村和城市的教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