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巧巧手,鐵匠波爾卡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7課巧巧手-鐵匠波爾卡-江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7課巧巧手-鐵匠波爾卡-江西
鐵匠波爾卡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鐵匠波爾卡》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險箱制造商為制成兩萬個保險箱舉行的焰火慶祝大會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爾卡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做保險箱少不了鐵匠,在德語中“鐵匠”與“火的節慶”是同一個詞,因此,樂曲喻為本次大會的內容形式。據說在焰火大會上首次演出時,樂隊曾采用兩臺打鐵用的鐵砧作為節奏樂器。
樂曲采用D大調。 2/4拍,復三部曲式,在敲打鐵砧為節奏的4小節引子后,樂曲呈現出單三部曲式寫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題。此主題輕快活潑,表現了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的歡樂。其中在每個樂句末尾一小節強調后一拍,并突出打鐵的節奏,使人聯想到鐵匠們在火光下快樂的勞動的情景。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我校一年級的學生,在前期的音樂學習中,學生的節拍訓練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聽到節奏明快的音樂時,大多數學生能夠隨著音樂打節拍,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好動、坐不住,而欣賞課卻要求他們安靜地聽音樂,因此如何在欣賞課中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能夠認真傾聽音樂成為了本節課的首要任務,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注重課堂動靜結合,以故事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欣賞管弦樂《鐵匠波爾卡》過程中,體驗音樂中愉快的勞動情緒,激發學生對本課作品喜愛,并愿意聆聽、表現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在各種形式的反復聆聽過程中,加強學生對音樂主題的記憶、樂曲主題旋律的變化,從而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了解樂曲的結構特點。 (三)知識與技能:通過多種音樂表現形式,使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想象力和聽辨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教學重點:《鐵匠波爾卡》的感受與體驗。
教學難點:感受與體驗音的高低、主題旋律的相同與相似、樂曲的曲式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音樂小故事,在奧地利的一個小鎮上,有這么一間鐵匠鋪子,鋪子里住著一位勤勞的鐵匠,鐵匠平時勞動的時候還喜歡唱歌呢,你們聽! 三、新課教學
1、感受樂曲第一部分
㈠、感受第一部分主題a (小錘歌)
①聽音樂觀察老師的動作連續做了幾遍?(4遍)
②學生跟音樂練習連續做四遍。
③學生跟音樂感受四句結尾的音高并模唱結尾旋律。
④同學們你們打鐵時的心情如何?其實這段音樂的情緒也是歡快的。 ㈡、感受第一部分主題b(大錘歌)
鐵匠唱完了第一首歌,又唱起了第二首歌呢,你們聽。
①學生模仿肢體動作并加入拍手動作。 ②同學小組進行唱兒歌打鐵游戲。 再次聆聽音樂,前面沒有打鐵聲音的時候他們是在干嘛呢?鐵匠打鐵離不開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火,在過去技術還不夠發達的時候,人們就靠拉風箱,使火越燒越旺,我們也來幫忙,讓它的火苗越燒越旺吧。
2、完整欣賞第一部分,通過學生對樂曲的聽辨,感受第一部分(A段)結構。
①完整欣賞第一部分,聽后學生回答,打鐵的順序?(貼曲式結構圖)
3、感受樂曲的第二部分
①當鐵匠唱的正開心的時候來了一位神秘的人物,是誰呢?原來是來了一位老爺爺,他的名字叫約瑟夫.施特勞斯,老爺爺聽到這么動聽的歌聲,找到鐵匠鋪子里來了,鐵匠為了歡迎老爺爺的到來,不僅唱起了歌,還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來歡迎老爺爺呢! ②播放B段音樂
③完整跟圖形譜聆聽B段。
4、欣賞樂曲第三部分(再現部A′段)
①仔細聆聽,這一部分的音樂與我們前面的哪段音樂相似?是完全一樣的嗎? ②尾聲
四、完整聆聽
剛才我們一起聽到的那首曲子其實就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特別為鐵匠師傅創作的,名字就叫做《鐵匠波爾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完整地來欣賞這首樂曲吧!律動感受音樂。 五、拓展
小鐵匠敲起了歡快節奏,剛才的節奏其實就是波爾卡舞曲的節奏,波爾卡是起源于捷克波西米亞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舞步很小,通常以男女生對跳為主,那么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段波爾卡的音樂,但是忘記了它們的名字,請你從音樂所描繪的形象中,給它們找到合適的名字。 五、展示
加上打擊樂器讓我們和快樂的鐵匠一起勞動吧! 七、小結:
今天我們在大小鐵錘朋友的幫助下,學習了《鐵匠波爾卡》這首樂曲,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還認識了斯特勞斯這位音樂家,感受了波爾卡歡快的音樂,生活中聲音可以被作曲家寫成美
妙的音樂,老師希望小朋友們能成為一個勤勞快樂并且善于發現,觀察,勤于思考的孩子。謝謝小朋友們的配合,今天的課就上到這了,同學們再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