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巧巧手,鐵匠波爾卡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7課巧巧手-鐵匠波爾卡-浙江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7課巧巧手-鐵匠波爾卡-浙江省 - 溫州
【創新出處】
1、聆聽管弦樂曲《鐵匠波爾卡》A段主題,給予聽覺感知,關注樂句、樂段、豐富的力度變化音響及縱向聽覺能力發展。加強音感和樂感的訓練,并能用富有彈性的歌聲表現音樂主題形象。
2、創設重視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如圖形譜、律動、編創歌曲、加入自制打擊樂器聲部合奏,注重先體驗再感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單元瀏覽】
本單元圍繞“巧巧手、愛勞動”的角度,選編兩首經典的外國兒童歌曲《理發師》、《粉刷匠》進行學唱;聆聽作品選編了《采蘑菇的小姑娘》和一首十分有趣的外國管弦樂曲《鐵匠波爾卡》,根據打擊樂器的音色結合創編與活動,用高低有序的小錘子和有趣的音樂活動進行主題律動。從各個側面把“愛勞動”的教育自然而有效地融入音樂作品聆聽與歌曲演唱之中。
【教材分析】
《鐵匠波爾卡》是[奧]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所作。樂曲采用波爾卡典型的ABA曲式結構,旋律輕快跳躍,情緒熱烈奔放。采用鐵砧作為節奏樂器,樂曲A樂段部分呈示出采用單三部曲式。主題旋律旋律輕快跳躍,表現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與歡樂。
第三樂段:完全再現了A樂段,
最后在鐵塊丁當丁當的造型性音樂效果和活躍歡快的簡短結尾中結束。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用聽、賞、唱、奏、演相結合進行直觀教學。通過聆聽學習和多種方法去探索生活中的聲音,使學生初步感知音樂可以貫穿于生活之中,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更加熱愛音樂。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表現樂曲,樂于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造活動。培養樂觀的態
——編創與活動
【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教學準備】
1、《鐵匠波爾卡》演出視頻
2、鋼琴 多媒體課件 單響筒 自制打擊鐵器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并掌握“ti ti ta”節奏
活動目標:
通過奧爾夫節奏聲勢律動“ti ti ta”節奏型,并能聽辨出音樂中出現的位置。
活動步驟:
1. 生隨師律動進教室(播放音樂星光恰恰恰)
2. 師:同學們,老師剛剛做了哪些動作你還記得嗎?試著模仿一下。 生:拍手(節奏“X X X”)
3. 師出示節奏卡片,剛剛我們拍手的這個節奏他說“請你叫我 ti ti ta ”生:“我就叫你 ti ti ta”
4. 提問: ①請你們找找“ti ti ta”藏在音樂的哪里當你聽到它時請舉手。 ②節奏我能行“ti ti ti ti|ti ti ti ti|ti ti ti ti|ti ti ta ‖” 設計意圖:
課堂導入讓學生感受“ti ti ta”節奏型,通過多個活動讓孩子充分體驗感受恒拍和本科的主要節奏。這個環節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
活動二:表演A樂段第一主題(變奏) 活動目標:
能夠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理解表現音樂形象,并能跟著音樂進行合奏。 活動步驟:
1. 初聽:請你仔細聆聽音樂,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引出打鐵聲“叮叮 當”)
2. 情景創設:剛剛我們聽到的這段音樂是德國的一家打鐵工廠里傳來的,今天老師就邀請你們和我一起去“打打鐵,做勞動”。
(生節奏練習:叮叮 叮叮 ∣ 叮叮 叮叮 ∣ 叮叮 叮叮 ∣ 叮叮 當 ‖ )
3. 思考:音樂中還出現了一個怎樣的聲音?
(師演奏:當 當 | 當 當 | 當 當 |當 -‖) 4 .跟著音樂唱唱仔細聆聽大錘小錘接下來是怎么合作的? (師示范,出示曲譜,生模仿)
2∕4 X X ∣ X X | X X ∣ X — ‖
當 當 當 當 當 當 當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叮叮 叮叮 叮叮 叮叮 叮叮 叮叮 叮叮 當
4. 師:請你找找剛剛我們一起熱熱鬧鬧打鐵的音樂出現在音樂的哪里?(生:音樂的最后)
設計意圖:
通過聲勢律動理解變奏主題熱鬧的音樂形象,感受大錘和小錘不同音色的對比,掌握變奏主題合作的特點表現音樂。
活動三:創編并演唱A段第一主題 活動目標:
通過編創歌詞、感受音高、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用活潑歡快的歌聲演唱音樂主題旋律。
活動步驟:
1.
要打造成一件鐵器需要做很多的準備,鐵匠請了一位小助手來幫
二、新課教學
忙,他一邊勞動一邊唱起了歌,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播放A段第一主題出示動畫)
2. 生聽音樂點出錘
子的音高位置。
3.解決難點,哪個錘子的音高發生了變化?你怎樣用表現他的音高位
置?(師范唱,引導學生點出音高位置)
4. 師生接唱(跟琴演唱注意生音準)
5. 教學重點,活潑歡快有感情的演唱他的歌聲。
6. 跟音樂完整律動表演第一主題音樂。(第四次播放A段第一主題旋律)
設計意圖:
編創環節最主要目標是學生能用富有彈性的歌聲演唱音樂。通過觀察動畫聆聽,律動表演聆聽,聆聽聽辨音高,多種形式演唱等活動,再到最后的表演,是一步步穩扎穩打的落實教學重難點,從而完成最終的教學目標。
活動四:律動第二主題,完整表演A樂段。 活動目標:
通過律動、體驗第二主題旋律能清晰的劃分樂句,并能將A樂段的主題音樂進行排序。
活動步驟:
1.聽小鐵匠一共找了幾位好朋友?(B段師生律動)
2.完整律動
要求:當你們聽到打鐵聲時,請你點一位同學起立成為你的助手,當聲樂越來越強時請所有的同學都一起來幫忙。
3.完整演繹A樂段
(師帶領學生演繹,并請生貼出音樂片段的出場順序 )
設計理念:
通過游戲“找朋友”感受樂句,使生能清晰的聽辨第二主題并跟隨音樂律動。在完整聆聽A樂段時,以“學生為本”,放手讓學生自己聽辨音樂并整理主題音樂順序,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學生積累音樂經驗和情感體驗。
活動五:完整欣賞演繹樂曲 活動目標:
通過完整的欣賞觀看視頻,了解曲式結構,從整體感知并表現音樂。 活動步驟:
1.欣賞管弦樂表演視頻
視頻欣賞鐵匠和樂隊演出的盛大畫面。(介紹鐵匠勞動熱愛他的工作快樂的勞動,介紹B樂段。)
2.生分析曲式(板書):A B A 3.完整演繹
請你用動作表示出在音樂尾聲鐵匠打造了一件什么鐵器。(完整播放音樂《鐵匠波爾卡》) 設計理念:
視聽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音樂整體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完整表現音樂時在尾聲部分激發聯覺想象,升華鞏固對作品的理解。
師: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鐵匠波爾卡》發現原來音樂就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滿著美妙的音樂。老師希望你們能帶著這顆會發現的心與感受身邊美妙的事物和動人的音樂,謝謝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度過一節有趣的音樂課。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以“打打鐵、做勞動”引領課堂學習,聚焦“學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設計,以“鐵匠打鐵聲”為切入點,其中,大錘小錘的合奏是表現樂曲的關鍵。在教學中發現,很難找到合適的打擊樂器讓學生能身臨其境的感受鐵匠勞動時的氛圍,所以選擇自制打擊樂器——鐵制雙向筒,再加上錘子敲擊模仿鐵匠勞動時
三、拓展與延伸
四、歸納與總結
的場景,能為學生提供直觀和切身的音樂感受。單響筒模仿大錘子敲擊恒怕,其余生用聲勢律動,二聲部“合奏”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為了讓主題旋律學唱更富有童趣,我采用了編創歌詞、律動演唱,抓住主干音和簡單的歌詞讓學生掌握主題旋律。學生在學唱時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本課遵循了音樂學科性質,強調學為中心的理念,但存在不足和遺憾。例如,A段第一主題與主題變奏旋律是一樣的個別學生會產生混淆,我應該對這兩個主題教學時再讓學生就音樂情緒對比下,音樂形象會更加的鮮明。“關注全體學生”將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新起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