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經濟體制改革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岳麓版版高一年級第4章第2節《經濟體制改革》遼寧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岳麓版版高一年級第4章第2節《經濟體制改革》遼寧省優課
岳麓版版高一年級第4章第2節《經濟體制改革》教學設計
一、基本信息 課題 岳麓版版高一年級第4章第2節《經濟體制改革》 課 型
二、教學分析
課題與課標、教材的分析
本課內容在課表的要求是:“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
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本節課講授的內容在必修二第四單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高一下學期,已經文理分班,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歷史素養和歷史方法,這些為本課的深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及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及國企改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確立的過程及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情境式教學,師生共同走入“小明家庭”,感受經濟體制改革帶給小明人生的影響。 (2)通過運用材料對農村率先改革的分析,使學生經歷依據材料研究歷史問題的學習過程,體驗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農村改革前后的對比,培養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的情感,通過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的講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容。 難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及意義。
教學資源 實驗準備
其他資源
視頻、音頻、圖片、史料、習題
三、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與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 時間 課前:
播放視頻 導入新課
播放中共中央決定開放雄安新區的視頻
觀看視頻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分
2
課堂 新課講授
多媒體展示課標: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本課的重點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容,難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及意義。
材料一: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內容,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的。
材料二: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材料三: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一場廣泛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教師設問】:依據上述三則材料,歸納概括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提、目的、目標及實質?
下面,我們通過小明一家的歷史經歷來感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一)改革之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背景)
情景一:文革結束后,小明的爸爸當選為市長。1978年12月18日,小明的爸爸去北京參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5天后回到大連。
【教師設問】假如你是小明的爸爸,如何傳達全會精神?(主要內容、工作重心、重大意義)
【教師設問】黨的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時間、會議、重心轉移) 時間 會議 重心轉移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城市——農村 1949年3月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農村——城市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階級斗爭——經濟建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從而揭開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序幕。接
學生齊讀
學生記錄
概括總結
歸納概括 總結
明確教學目標
明確重難點
知識補充
回歸舊知 2分 6
姓名:小明
居住地:遼寧大連
出生:1960年
3
下來,我們來共同探討我國改革的過程。 (二) 改革伊始——農村巨變
【教師設問】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
材料一 鄧小平說過:“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
材料二:當時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體制,公社經常無償地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這些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使農民驚恐和不滿,造成生產力極大的破壞。到1978年仍有2億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材料三:改革開放前,農村條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驢和行走,運輸靠小車和背簍,通訊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門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 。
情景二:1980年9月,中央支持了農村出現的改革勢頭,肯定了安徽鳳陽小崗村和四川廣漢向陽公社的做法,土城子村委為此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學習和推廣小崗村的做法,由于村委會其他成員文化程度不高,村委就要求具有高中水平的小明負責向村民解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教師設問】假如你是小明,你怎么向村民解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提、生產方式、分配方式)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昔日小崗村
鳳陽地多不打糧,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見鳳陽女出嫁, 不見新娘進鳳陽。
——鳳陽花鼓
材料二: 今日小崗村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包地到產后, 家家戶戶大變樣。
【教師設問】小崗村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指出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實施了30多年,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中國的農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然而隨著社會經
合作探究
歸納概括
歸納概括
論從史出
能力提升 7
4
濟的發展,它的弊端也日益顯露。
探究討論:討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黨和政府采取怎樣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弊端?
【教師設問】建國后,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我國在農村先后進行了哪三次生產關系的調整?
情景三: 1981年,小明媽媽就利用自家一些責任田養起了雞,辦了個養雞場,不久就成了當地有名的“雞王”。
【教師設問】小明媽媽創辦的雞場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
材料:到198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2728億元,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44%,吸納農村勞動力達600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20%。1978—1989年十多年間,鄉鎮企業用于農民分配的資金共為3828億元,占同期農戶凈收入增量的75%。
【教師設問】依據材料,歸納概括發展鄉鎮企業的意義有哪些?
探究討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鄉鎮企業解決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農民致富的問題?(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近年來,國家在新農村建設中,正在想方設法推動農民走致富的道路,如現代農業、旅游農業、進城務工、城市化道路、土地流轉等等。但農民致富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致富道路依然漫長,依然任重道遠。
在農村經濟改革的推動下,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環節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邁開了穩健的步伐。
(三)改革推進——城市飛躍
情景四:1982年,家里的養雞場人手常常忙不過來,而此時小明所在的國營大連機床廠效益不好,因此小明就辭掉工作,回家幫助媽媽經營雞場。
【教師設問】今天,很多年輕人因國企待遇好而爭先到國企工作,當時小明所在的國企卻效益不好,是什么制約國企的正常發展呢?帶著上述問題,我們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到夏天了天氣很熱,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的措施,當時的降溫措施主要是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即使采取這樣的措施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
小組討論
學生總結
學生總結
歸納概括
小組討論
突破重點
深化難點
合作探究 7
5
【教師設問】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沒有自主權,管理僵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因此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那么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怎樣的呢?(時間、階段、特征)
時間 階段 特征 1978——1984 局部試點 擴大企業自主權 1984——1992 全國推廣 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1992——今 深化改革 目標建立現
代企業制度
閱讀材料:
材料一:截至1999年底,全國2767家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86218.33億元, 同比增長15.39%。資產主要集中在工業企業集團,資產估計為57647.29億元, 占全部國有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的51.3%。
材料二:2011年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共有69家公司入選《財富》雜志排出的全球500強,超過了日本,僅次于美國(133家),再創歷史新高。有3家中國企業進入前10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國家電網分別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材料三:在國有企業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下崗職工增加、部分職工生活苦難等,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以利于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師設問】依據材料一、二、三,概括國企改革的重大意義及國企改革存在的問題。
隨著對內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前景漸趨明晰,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我國也逐步確立起來。
(四) 改革深化——體制確立
情景五:2002年,小明的兒子拿著一本書來問爸爸,“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怎樣確立的”
兒子的這些問題,小明也回答不上來。我們就一起來幫幫小明父子。
材料一:堅持公有制的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材料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材料三:國家能夠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實行有力的宏觀調控。
【教師設問】依據材料,從主體、目標、國家職能三個角度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
連連看:依據教材88-89頁三段正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進行連
歸納整理
歸納概括
合作完成
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
突破重點 7
6
線。 明確目標 1993年寫進憲法 寫進憲法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創新理論 21世紀初
初步建立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猶如指路明燈,指引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前進,結合下列兩幅圖片歸納概括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確立對我國的重大意義? 材料:“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
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
【教師設問】材料中“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結合所學知識,在世界史中各舉一例,證明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教師設問】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
學生連
線
學生討論
突破重點
7
課堂練習
1.(2013·全國新課標卷·35)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
A.處于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B.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C.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3.(2012·全國新課標卷·33)據統計,1992年全國辭去公職經商者達12萬人,未辭職而以各種方式投身商海者超過1000萬人,這種
小組競答
檢驗學習效果
7
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反映了( )
A.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展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 3.(2011·全國新課標卷·34)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定,企業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總額增長0.3%——0.7%,最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
C.鼓勵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D.有效控制企業工資總額
5 課堂小結
回顧歷史,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三部曲,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再到經濟體制的轉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這些歷史告訴我們:生產關系改革只有適應生產力的需要,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學生總結
知識體系 2
課后作業 請你站在當下農民或國企總裁或國家領導人的立場談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有哪些?
深化認識
1
板書設計
略
四、教學反思
如何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如何加強教學的整體性?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