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雜交育種,誘變育種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
課題名稱: 育種 教材版本:人教版
學校:大興一中
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高中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是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課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學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和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高中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的學科課程,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
“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是人教版生物學必修2 “遺傳與進化”模塊中第6 章第1 節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對應于課程標準中“搜集生物變異在育種上應用的事例”,對學生的認知要求為達到理解水平。本章主要闡述遺傳變異原理在實踐上的應用,而且是按照技術發展歷程的線索展開學習內容,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遺傳學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應用的同時,體會到科學技術在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產生的巨大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班是北京市大興區第一中學高二班普通班學生,該班學生踏實,他們自主學習興趣濃厚,自主學習能力需不斷提高,學習策略和技巧也在不斷完善。本書第1 章“分離定律與自由組合定律”的學習,為學生理解傳統育種方法所依據的遺傳學原理打下了基礎。第5 章中有關基因突變的內容是學習誘變育種的基礎。此外,學生通過科技類雜志、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可以了解到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等育種方式,以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相關的信息,這些都對本節內容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簡述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概念,比較 4種育種技術的優點和不足; ②舉例說明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
(二)能力目標
①嘗試將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過程用遺傳圖解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通過小組討論交流,運用遺傳和變異原理,解決農業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初步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分析、比較育種技術的優點、不足及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實例,特別是學生課下搜集雜交育種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體會科學技術在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巨大作用;②通過對育種成果的了解,關注我國育種技術的發展及種子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認同育種技術的改進對解決糧食危機以及糧食安全等問題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遺傳和變異規律在改良農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種等方面的應用 (二) 教學難點
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以及多倍體育種的優點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展示“2015年饑餓地圖”的圖片資料。提供相關數據:“據報道,全球每9個人里就有一個人
餓著肚子睡覺。全世界每6 秒鐘就會有一個孩子死于饑餓或相關疾病。”提出問題:“我們現在急需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采取什么方法可以解決糧食危機?”
讓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
創設情境,引出育種主題
一、雜交育
種
情境1:北緯33度線南北農業生態區是我國
兩大麥區的交叉地帶,面積約1億畝,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小麥增產潛力巨大。以南地區種植低產抗病類型小麥品種,以北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為高產不抗病類型。
問題1:哪一種是我們想要的類型?
學生用所學
的遺傳學原
理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鍛煉學生長句子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問題2:沒有我們想要的品種怎么辦?不同品種的小麥之間能傳粉嗎?
請同學們用遺傳圖解表示育種的過程,并用文字簡要歸納總結此過程。
問題3:從第幾代開始篩選?原因
問題4:怎樣才能篩選出想要的穩定的高抗品種?
問題5:通過雜交育種要培育出一個能穩定遺傳的植物品種至少需要幾年?要求學生根據雜交育種過程圖進行分析。給出數據,農業生產上,一般要求純合子比例高于95%。請學生課下通過計算回答,獲得此比例的穩定的高抗品種具體要多少年。
歸納雜交育種的概念,原理,方法,優缺點。 學生展示雜交育種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典型事例。
教師點評學生的展示活動。
思考、討論
二、單倍體育種
過渡:雜交育種時間太長怎么辦?有什么育種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出高產抗赤霉病的小麥新品種,并迅速應用于生產實踐?
請用遺傳圖解表示單倍體育種的過程,并用文字簡要歸納總結育種的過程。教師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集體修正。
然后由師生歸納總結并交流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方法、優點、缺點。
學生板書,并總結。其他學生認真聽講。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三、誘變育
種
情境2:我國在長江中下游麥區育成了豐產
性好且較抗赤霉病的“寧麥”系列小麥品種,如寧麥13。缺陷:寧麥13抗寒性弱。在沒有合適的抗寒性育種材料的情況下,是否有新的育種手
思考,交流 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段,獲得抗寒品種?請同學們設計育種方法以及后期篩選抗寒材料的實驗。然后由師生歸納總結并交流誘變育種的原理、方法、優點、缺點。展示誘變育種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典型事例。
四、多倍體育種
情境3:科學家不滿足現有的小麥品種,希
望用一種新的育種方法培育出莖桿粗壯、籽粒蛋白質含量高的小麥新品種。
引出多倍體育種。由學生總結多倍體育種的原理、方法、優點、缺點。
思考,回憶,回答
總結
種子行業關乎糧食安全,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現在的育種創新領域整體相對落后,我國的種子
產業被西方農業跨國公司所壟斷,對同學們提出殷切的希望。
請學生課下完成學案,并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習題。
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后反思
首先,本節課設計的總體思路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把學習設置到有興趣、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遺傳學原理來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建構起穩固而靈活的知識基礎,形成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技能。本節課以北緯33度線南北農業生態區是我國兩大麥區的交叉地帶的具體生產實際問題為情境,設計不同的任務,順理成章的將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誘變育種以及多倍體育種引出來。學生通過親自設計實驗,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將各種育種方式的原理、方法、優缺點加以總結。“任務驅動”式教學,是把教與學、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富有意義和挑戰性,能更好地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其次,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生物學核心素養。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生物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本節課利用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針對特定的情境,進行觀察,提問。特別是雜交育種的教學過程,教師采用問題串的形式,通過“哪一種是我們想要的類型?沒有我們想要的品種怎么辦?不同品種的小麥之間能傳粉嗎?從第幾代開始篩選?怎樣才能篩選出想要
5
的穩定的高抗品種?通過雜交育種要培育出一個能穩定遺傳的植物品種至少需要幾年?”這五個問題,將雜交育種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對誘變育種的教學,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在探究中,樂于并善于團隊合作,勇于創新。這些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生物學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本節課一開始就展示了“2015年的世界饑餓地圖”,并給出兩個相關數據:“據報道,全球每9個人里就有一個人餓著肚子睡覺。”全世界每6 秒鐘就會有一個孩子死于饑餓或相關疾病。”,讓學生們對糧食危機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最后,提到種子行業關乎糧食安全,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現在的育種創新領域整體相對落后,我國的種子產業被西方農業跨國公司所壟斷,對同學們提出殷切的希望。這不正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社會責任”所要求的嗎?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積極運用生物學的認識、理解和思想方法,關注社會議題,解決社會問題。
本節課還給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前,布置學生對雜交育種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實例進行了資料搜集。學生積極開動腦筋,不僅搜集到了育種界的“南袁北李”兩位院士,以及玉米育種家李登海的突出貢獻,還收集到了雜交育種在葡萄生產以及畜牧業上的應用。課上,由一位學生代表對同學們所找到的所有雜交育種的應用實例進行總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激發起學生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的熱情。
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學生展示完雜交育種在生產上的應用后,教師沒有及時有效的評價,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時間安排不夠合理,雜交育種的部分占用了太多時間,造成了前松后緊的現象。最終導致學案上的作業題沒有進行布置,缺乏評價課堂學習情況的檢驗手段。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