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韓熙載夜宴圖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美術人教版繪畫第二課《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 韓熙載夜宴圖》遼寧省 - 大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美術人教版繪畫第二課《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 韓熙載夜宴圖》遼寧省 - 大連
《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教學設計
一、 課標分析
高中美術課標中指出,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觀察、體驗、聯想、鑒別與評論,獲得審美經驗,提高藝術品位的美術活動。課標強調了美術鑒賞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促進和提高的作用。 二、 教材分析
《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是人教版高中美術繪畫教材第二課。屬于該教材中美術鑒賞內容。中國畫相關知識貫穿在學生小學初中各階段美術課堂中,但多在“造型·表現”領域出現,穿插實踐或者欣賞課。而高中階段則更強調深入且具有再創造的“鑒賞”活動。《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內容較多,結合“謝赫六法”從六個方面鑒賞中國畫藝術。一課時完成難度很大,因此本課講解第一課時“形神兼備和氣韻生動”。 三、 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能力。在本節課中,設計教學環節以教師講授作品第一部分為例,學生小組探究完成其他四部分賞析的學習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析的能力。高中學生也具有相應的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的輔助,因此在美術鑒賞課中,能夠進行學科之間知識遷移。 四、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學習中國畫相關知識尤其學習人物畫的基礎理論。在經典人物畫作品賞析中,知道“形”與“神”的關系、懂得“氣韻生動”是繪畫藝術的最高
目標之一。
2. 在人物畫“圖像識讀”過程中,感知藝術形式、解讀內涵特征,提升“審美判斷”中審美認知素養。
3. 通過多角度的賞析,逐漸改變對“中國畫”概念的理解,體驗中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開始認同并喜愛中國畫獨特的繪畫形式。 五、 教學工具
教材,課件, 圖片,學案,原作等大噴繪長卷。 六、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作品賞析中,關注“圖像識讀”素養、“審美判斷”素養的培養。 教學難點:真正理解“形”與“神”互為表里,相互依存的關系,懂得“氣韻生動”的含義,認識到“氣韻生動”是對“形神兼備”的繪畫理論的發展和提升。
七、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之一,有著自己獨特的畫理、畫法、畫論等,相信同學們在以往的學習中對中國畫已經有一些了解。我們今天來深入學習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第一課時,形神兼備和氣韻生動。請打開教材17-18頁,通覽教材。
2.從教材文字提煉 ,“寫形”“傳神”“氣韻”等概念。賞析《高逸圖》。 3.單從文字理解難度較大,本節課借助賞析中國十大名畫之一《韓熙載夜宴圖》深度賞析學習“形神兼備與氣韻生動”。
(二) 講授
1. 觀看微課《夜宴圖》,思考回答三個問題:
(1) 畫者為什么畫夜宴圖? (2) 畫面有哪些情節?
(3) 仔細觀察韓熙載表情如何變化?
2. (1) “畫者刻畫夜宴圖的原因”引導學生了解《韓熙載夜宴圖》創作年代背景,知道該作品是默畫人物畫的典范。
(2) “畫面刻畫哪些情節”引導學生了解《韓熙載夜宴圖》分“琵琶獨奏、觀舞、休息、管樂合奏、尾聲”五部分,是連環畫長卷式典范。
(3) “韓熙載表情及心理變化”引導學生全卷整體瀏覽,體會韓熙載身在夜宴貌合神離的矛盾心理,體現了“氣韻生動”的特點。
3. 分段賞析,教師以“琵琶獨奏”為例,首先介紹情節和人物身份,再從“構圖、人物造型”兩方面分析畫面形式。(如圖1)
圖1
4. 學生課堂實踐:學生以組為單位,以教師講授為例,討論其他四個情節的畫
面形式,賞析作品。組長匯報,組員補充。
圖2-5
5. 教師將韓熙載在畫卷中出現的五次羅列在一起,結合創作背景,體會韓熙載細微的神態變化,懂得“氣韻生動”是繪畫藝術的最高目標之一。(如圖6)
圖6
(三) 鞏固練習
教師準備與《韓熙載夜宴圖》原作等大空白噴繪畫卷和人物剪圖,小組合作將屬于同一組的人物拼貼回去,一覽作品原貌。2020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200歲生日,這一年計劃展出館藏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希望感興趣的同學不要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四) 作業
請試一試從“形神兼備和氣韻生動”的角度分析教材中其他作品。 (五) 總結
通過學習和認識中國畫,感受中國畫特有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發現“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傳統藝術魅力。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六) 板書設計 (七)
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和藝術語言
一, 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二, 作品賞析 內容——主題、畫面情節
形式 構圖——聚散遮擋關系 造型——動作、神態
《韓熙載夜宴圖》學案
琵琶獨奏
構圖:主要人物圍坐在于桌前,形成聚合圓形構圖,人物視線全部集中在琵琶演奏女子身上,形成聚散有致,遮擋關系豐富的畫面。
人物造型:第一段,韓熙載與朱衣人郎粲坐在床上,同眾賓客一起聽教坊司李嘉明的妹妹彈琵琶。韓熙載側面盤膝端坐,靜靜地傾聽彈奏。郎粲用一只手撐在床上,一只手撫著膝蓋,身子向前傾斜,也是全神貫注。李家明背面坐著,靠在椅子上,側過臉向著彈奏者。陳致雍坐在椅上,雙手撫膝,掉頭看著彈奏者,聽得出神。唯有朱銑正面端坐,目不斜視,好象完全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中。舒朗手拿全場人物神態個別,然而又都在凝神靜聽,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十分生動地表現了這個演奏場面的特色。
觀舞
構圖:主要人物中三個深色衣服者形成穩定的三角形,其他人物形成聚合的圓形構圖。既通過構圖賦予畫面變化,又突出了主人公。右聚左散。
人物造型:第二段,畫韓熙載擊鼓,眾賓客觀看舞伎王屋山舞么六的場面(么六,唐代流行的舞蹈,亦稱映綠,由女子獨舞,屬舞姿柔美的軟舞類)。王屋山彎腰抬臂,舞步輕盈,姿態優美生動。紅衣郎粲側身斜靠,一直胳膊搭于椅背尤其放松,一邊可以照顧到韓熙載,一邊可以欣賞舞姬。圍觀者鼓掌稱贊,只有韓熙載凝神擊鼓,眼神呆滯,雙眉微整,顯得心事重重,與這歡樂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深刻地揭示了這位縱情聲色的官徐復雜的內心世界。有趣的是這個場面里畫了一個和尚,出家人而涉足于聲色之場,連他自己似乎也不好意思,因而表現出一副手足無措的尷尬相,令人發笑。這個場面在歡樂的氣氛中,有變化,有對比,十分活潑。如果說第一段是著重于人物“神態”的細膩描寫,表現“靜”的美;而這一段更著重于人物“神情”的深入刻畫,表現“動”的美,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了。
休息
構圖:仕女圍坐于木榻上,其中三人密切交談,榻上人物形成聚合的圓形,吸引了視覺中心,是相對靜態的一組,右側兩個侍女一個高舉琵琶,一個底端茶具,形成了動態的瞬間。
人物造型:第三段,寫夜宴中間的休息場面。韓熙載一邊洗手,一邊和幾個女子交談。但目光卻平視一直延伸至上一個環節,仿佛能夠看到上一幕自己。右側兩個女子動勢一正一反,一高一低,一個華燈初上,一個曲終人散,暗示事物的盛衰。這一環節氣氛輕松,整個畫卷有張有弛,富于節奏。
管樂合奏
構圖:分三部分,韓熙載與仕女交談部分,韓熙載作為主角居高,仕女圍繞身旁,成三角形構圖。五個侍女合奏部分,按照遠近分組分兩組,按照頭轉向方向又可以分為兩組,這樣穿插的處理仿佛能夠表現出此起彼伏的生生合奏。左側李家明端坐打拍,與右側韓熙載平衡畫面。畫面三部分形成富有動感的“s”型構圖。
人物造型:第四段,描寫韓熙載聽諸女樂演奏的場面。韓熙載寬衣解帶,輕松的服飾和坐姿,表現了他融如宴會的狀態,然而面部表情又出賣了他,依然沉默無言,郁郁寡歡。扇扇仕女與旁邊女子正在交談。畫家細致地畫出了眾伎吹奏時,嘴的細小變化和手指彈動起伏的姿勢,而且通過眼神,表現出演奏者一面吹奏,一面又在凝神傾聽洞簫發出的優美旋律、她們一個個如醉如癡地沉浸在樂曲中,使觀畫者也好象聽見了她們悠揚的簫聲,而為之陶醉。
尾聲
構圖:畫面一改前幾部分聚散有致的組織,兩兩組合,雖然看上去分割鮮明,但在人物與人物情感交流上似乎更親近了。右側選擇屏風左右站立兩人,作為一個承接環節,巧妙的將兩幅畫面自然銜接上。按照畫面從右至左故事情節的發展,尾聲部分應都面向左冊,但作者處理了最后三個人物轉過來,意在完結畫面,更完整。
人物造型:有人手攬美人要共度良宵,有人緊握仕女手臂,溫柔調笑。韓熙載獨自站于畫面中間,目光清醒而沉重,揮手致意,他是在送別還是在勸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