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行路難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3課詩詞三首《行路難》(其一)廣西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行路難》教學設計
《行路難》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艱難險阻之后的感慨。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高昂的氣勢,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后人廣為稱頌的千古名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學過程
1. 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論。)
3. 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 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讓學生根據一定的格式 “ ”這句詩,用了 (寫法) 寫出了作者 的情感”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5)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的復雜心理。
(5)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探究朗讀:
學會朗讀:注意節奏、輕重緩急、高度起伏 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朗讀。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詩我們要注意一句警句、兩個比喻、三處用典、四句短句。
詩人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運用了“黃河”“太行山”“滄海”這些壯美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行路難》 七.板書設計 行路難
賞析 情感 誦讀
停、投、拔、顧 憂郁悲憤 低沉失落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 矛盾痛苦 憂傷彷徨 兩典故 不甘消沉 昂揚憧憬 三字短句 進退失據 短促埋怨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 樂觀豪邁 高亢自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