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三顧茅廬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23課《三顧茅廬》北京市 - 昌平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內容:
《三顧茅廬》一課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的第23課,本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課文講述了劉備第三次前往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展示了諸葛亮智慧的卓絕,以及在成就蜀漢大業中將要起到的巨大作用。本課所在的第六單元整體目標為走進古代白話小說,領略傳統白話小說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豐富人生體驗。要抓住小說的主要線索梳理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并結合具體描寫,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特點。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白話小說,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樣、主題的深刻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助于學生理解搖曳的敘事手法,理解人物的形象,感受仁君的禮賢下士,從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學生情況:
在上課之前,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以及八年級時對《三國演義》的初步閱讀,已經對“三顧茅廬”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是作者羅貫中是怎樣巧妙地構思“三顧”的情節還不是特別明確,而第三顧中又是怎樣刻畫出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特點也不是了然于心。所以,本節課側重通過幾個任務的設定,讓學生補寫對聯、填寫表格、畫思維導圖、講講初三故事,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本文波瀾曲折、搖曳多姿的情節,學習“搖曳”這一敘事手法,感受仁君劉備的敬賢之禮,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教學方式:比較學習,合作探究,遷移拓展 教學手段:演示文稿,演課本劇,思維導圖
技術準備:課本劇排練,自制表演背景及配樂,補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識,錄像。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知識與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說波瀾曲折的情節,據情節理解人物形象,進而學習“搖曳”這種敘事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補寫對聯、填寫表格、設計思維導圖、講講初三故事學習搖曳之法,并學以致用,構思生活故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我國古代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文化魅力,并踐行于日常生活。
問題框架(可選項)
1、“三顧茅廬”的故事怎樣體現情節的波瀾起伏?
2、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怎樣寫出“等”這一具體行為的波瀾與沖突? 3、作者運用“搖曳”之法設置情節和細節的作用是什么? 4、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的禮賢下士是如何體現的?
教學流程示意(可選項)
補寫對聯,初步感知小說情節特點 填寫表格,深入理解小說情節特點 思維導圖,深入分析小說細節特點 明確寫法,體會作者巧用搖曳之法 以讀導寫,試著應用所學搖曳手法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
比較導入,明確目標。
上課伊始,出示陳壽的《三國志》中對“三顧茅廬”故事的記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讓學生思考詣、凡的意思,從而理解句子意思,通過比較,引出本課學習重點目標:同樣的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情節卻是一波三折,羅貫中是怎樣演繹出如此的效果呢?今天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共同體會小說情節之美。 二、
欣賞表演,補寫對聯。
請大家欣賞由同學自編自導的課本劇《三顧茅廬》,一方面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另一方面再次幫助學生梳理情節,同時也培養了表演者對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能力。欣賞完后,請同學補寫對聯: 史書還原事實之本 小說( )故事之( ),以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小說與史書的不同,同時又對對聯這種傳統文化再應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
填寫表格,梳理情節。
1、學生補習對聯后,對小說的情節特點有了初步認識,接下來讓學生再通過填寫表格,梳理情節,并進一步感受“三顧茅廬”故事的跌宕起伏。
4
“三顧茅廬”之比較
天氣 去途偶遇之人 先生蹤跡 別時所留 歸途偶遇之人 一顧 寒冬 農夫 留話
二顧 岳父黃承彥 三顧
諸葛均
隨備出山
2、學生填完表格后,教師提問:劉備為什么一定要三顧茅廬呢?一次兩次不行嗎?由此學生自然能夠想到一方面是為了表現劉備的求賢若渴,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故事的波瀾起伏。這樣通過梳理情節便可以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讓學生感受到“三”的妙處:常言道事不過三,四則繁冗,二顯單薄,三剛剛好。并引導大家回憶剛剛學過的《曹劌論戰》和《鄒忌諷齊王納諫》里邊的“三”,《曹劌論戰》中針對“何以戰”的三問三答;《鄒忌》中的三問三答,三思三比,三賞三變。
然后教師明確“三復情節”的概念:經過三次重復才能完成的情節叫“三復情節”。這種三復情節在我國古代小說中特別常見,并讓學生回顧名著中的“三復情節”。如:《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陶恭祖三讓徐州,荊州公子三求計;《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拳打死鎮關西、三敗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等。
之后教師繼續提問:三復情節設置究竟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可以感受到,是為了使故事情節更加曲折不平,更加波瀾起伏。
3、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表格來分析,“三顧茅廬”故事情節的波瀾是怎樣體現的。學生要對表格進行橫比和縱比,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劉備三次拜訪的情節都不重復。第一次路上先碰到老農,然后到莊上知道先生出去閑游不知歸期,就留了話失望而歸,路上又巧遇崔州平,以為是先生,結果不是,造成誤會,形成第一次波瀾。第二次發生在雪天,去時又遇到先生的另外2個密友——石廣元和孟公威,又是誤會,這又是一波。到了莊上聽吟詩以為是先生,結果還是誤會,又一波瀾。留書出門后又見其岳父黃承彥,結果還不是,再次誤會。第三次時間是早春,給人以希望,路上碰到諸葛均,果真先生在家,結果到莊上先生在午睡,這又是一波,劉備等啊等,終于請得先生出山。
4、學生分析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采用的使文章生波瀾的常用方法——誤會法。并提示同學們回顧最近所學習的5篇小說共同的寫法,比如對比、插敘等,由此明確使文章生波瀾的方法還有倒敘發,插敘法,懸念法,對比法,夸張法,抑揚法等等。
5、然后老師引導學生結合情節進一步理解什么是“沖突”。劉備本是想見到諸葛亮,但是有這么多個人物故事的發生,給劉備拜訪的路上就造成了很多的障礙。渴望+障礙,恰恰構成了小說中的沖突。
6、接下來教師再次提問:“三顧茅廬”的故事情節波瀾是一波又一波,沖突也是一個又一個,可是故事并不顯得繁冗,而且特別緊湊,這是怎樣做到的呢?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在設置波瀾和沖突
5
時要圍繞“目標”。所有的故事都在圍繞一條主線——拜訪諸葛亮來展開,也就是拜訪諸葛亮是這個故事最終的目標。 四、
畫思路圖,分析細節。
1、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
同學們到三顧茅廬之地參觀,邀請你們組當講解員給大家講講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故事,請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并給同學們講解。
繪制要求: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第三顧(語文書127-129頁)中劉備“等”諸葛亮這一行為的波瀾與沖突。
2.請一組學生結合思維導圖講“等”的故事。 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然后結合所畫的思維導圖講解。
教師對學生的導圖及講解給予評價表揚。然后追問2個問題:作者設置劉備等諸葛亮這個行為的種種波瀾沖突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馬上說使故事有意思,讀者愛看。教師便提示學生回去繼續閱讀《三國演義》這部好看的名著。
然后又提問:誰在等?在等誰?學生可以感受到劉備在等諸葛亮,諸葛亮也在等劉備,并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3、學生分析完后教師補充,以幫助學生從全書的角度理解故事情節之妙:
《三國演義》從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羅貫中為寫諸葛亮出場不惜繁復鋪墊。寫諸葛亮先寫劉備南漳遇司馬徽得知有“伏龍、鳳雛”,再寫徐庶夜訪司馬徽,又寫徐庶狂歌于市新野遇劉備;后寫曹操用計囚徐母,徐庶回馬推薦諸葛亮,又寫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經過這一系列波折,劉備對諸葛亮的選擇幾近無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顧茅廬。
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說:“孔明乃《三國志》(即《三國演義》)中第一妙人也。讀《三國志》者,必貪看孔明之事。乃閱過三十五回,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 整個三顧茅廬的故事,整本書的情節設計都是波瀾起伏,沖突不斷,難怪《三國演義》被金圣嘆贊為“天下第一才子書”。 五、
歸納總結,明確寫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喜平就是要有波瀾,配合目標,不斷生出小沖突,金圣嘆評《水滸》里管這叫搖曳,這是一種敘事手法。 板書:
三 顧 茅 廬(羅貫中)
目 標 搖 曳
波瀾 沖突
6
六、 由法到禮,深入理解。
1、提問:羅貫中運用搖曳這種敘事手法,把劉備“等”諸葛亮這個行為寫得如此曲折有趣,除了使故事吸引人,我們還可以看出劉備的特點嗎?學生答道:禮賢下士
2、請大家結合文章和前面的表演具體談談,劉備在等諸葛亮中禮賢下士如何體現的? 學生分析:半里之外,下馬步行。有勞仙童,專來拜見。且休通報。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猶然侍立,侍立階下,立了一個時辰,命二人門外等候。且勿驚動,下拜,自稱愚夫,書賤名于文幾,不棄鄙賤,曲賜教誨等。
3、教師補充儒家文化的理想之一:禮。
禮是儒家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真正賢明的君主就應當像劉備這樣禮賢下士、尊重人才。像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也恰恰演繹了孔子的這句話。不光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也要守“禮”。我國素有禮儀之邦,我們今人更當學習劉備,傳承“禮”文化。 七、
課堂小結,強調寫法。
教師結合板書總結:今天我們通過對“三顧茅廬”故事的探究,學習了一種新的敘事手法——搖曳。就是要設置波瀾,配合目標,生成沖突,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更吸引人了。 八、
以讀導說,創作故事。
任務四:請你發揮想象,試著運用“搖曳”之法,講講你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搖曳多姿,我們的初三生活亦豐富多彩。請你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試著運用“搖曳”之法,講講你的初三故事。爭取圍繞核心故事,設計一些小波瀾、小沖突,讓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九、
拓展聯讀,寫作實踐。
1、課外選讀《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陶恭祖三讓徐州,荊州公子三求計;《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拳打死鎮關西、三敗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讀3個),進一步體會“搖曳”之法。
2、從《三國演義》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讀一讀。
3、在生活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寫寫你的初三故事。試著運用“搖曳”之法,圍繞核心故事,設計一些小波瀾、小沖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十、
教師贈語,走進生活:
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標,設計波瀾與沖突,文章便顯搖曳多姿; 初三似山多起伏,堅定理想,戰勝困難與挑戰,生活也會搖曳多姿。
7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
術應
用
時間安排
創設情境 出示陳壽的《三國志》中對“三顧茅廬”故事的記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學生思考詣、凡的意
思 (聯系課題中的“顧”和《桃花源記》中的“詣太守”)
比較導入,明確目標 課
件
1分
鐘 欣賞表演
出示對聯:
史書 還原 事實之 本 小說( )故事之( ) 欣賞觀看表演,補寫對聯
增加興
趣,感知區別,運用語言 表演及 課件 9分鐘 梳理情節
1、出示表格:
“三顧茅廬”之比較
2、結合表格深入探究:
(1)提問:劉備為什么一定要三顧茅廬呢?一次兩次不行嗎?
(2)追問: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讓學生感受到“三”的妙處:常言道事不過三,四則繁冗,二顯單薄,三剛剛好。
(3)回憶:剛剛學過的《曹劌論戰》和《鄒忌諷齊王納諫》里邊的“三”。
(4)明確“三復情節”的概念:經過三次重復才能完成的情節叫“三復情節”。這種三復情節在我國古代小說中特別常見,并讓學生回憶。
天氣 去途偶遇之人 先生蹤跡
別時所留
歸途偶遇之人
一顧 寒冬 農夫 留話
二顧
岳父黃承彥 三顧
諸葛均 隨備出
山
結合課本劇及《三顧茅廬》節選,完成表格
學生思考回答(一方面是為了表現劉備的求賢若渴,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故事的波瀾起伏)
回憶剛剛學過的《曹劌論戰》和《鄒忌諷齊王納諫》里邊的“三”(《曹劌論戰》中針對“何以戰”的三問三答;《鄒忌》中的三問三答,三思三比,三賞三變。) 學生回顧名著中的“三復情節”。如:《三國演義》中的三
梳理情節
運用表格,深入理解
溫故知新
溫故知新
學 案及課件
10分鐘
8
(5)追問:三復情節設置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6)提問: “三顧茅廬”故事情節的波瀾是怎樣體現的。
(7)明確使文章生波瀾的常用方法——誤會法。并提示同學們回顧最近所學習的5篇小說共同的寫法,明確使文章生波瀾的方法還有倒敘發,插敘法,懸念法,對比法,夸張法,抑揚法等等。
(8)引導學生結合情節進一步理解什么是“沖突”。 劉備本是想見到諸葛亮,但是有這么多個人物故事的發生,給劉備拜訪的路上就造成了很多的障礙?释+障礙,恰恰構成了小說中的沖突。 (9)、提問:“三顧茅廬”的故事情節波瀾是一波又一波,沖突也是一個又一個,可是故事并不顯得繁冗,而且特別緊湊,這是怎樣做到的呢?
氣周瑜;《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等。
學生回答(使故事情節更加波瀾起伏。) 結合表格來分析,要對表格進行橫比和縱比
回憶5篇小說的共同寫法
了解沖突的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所有的故事都在圍繞一條主線——拜訪諸葛亮來展開,也就是拜訪諸葛亮是這個故事最終的目標。)
通過比較,深入感受故事情節的波瀾起伏
明確寫法
明確注意問題
學案及課件
課文研讀
1、出示任務二: 小組合作,畫思維導圖
同學們到三顧茅廬之地參觀,邀請你們組當講解員給大家講講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故事,請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并給同學們講解。
繪制要求: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第三顧中劉備“等”諸葛亮這一行為的波瀾與沖突。
2、請一組學生結合思維導圖講劉備“等”諸葛亮的故事。
表揚并追問:你們剛才講了劉備等諸葛亮這個行為的種種波瀾沖突,設置的目的是什么? 3、提問:誰在等?在等誰? 4、教師補充:
《三國演義》從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羅貫中為寫諸葛亮出場不惜繁復鋪墊。寫諸葛亮先寫劉備南漳遇司馬徽得知有“伏龍、鳳雛”,再寫徐庶夜訪司馬徽,又寫徐庶狂歌于市新野遇劉備;后寫曹操用計囚徐母,徐庶回馬推薦諸葛亮,又寫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經過這一系列波折,劉備對諸葛亮的選
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
學生上臺講解,并回答問題。(故事有意思,讀者愛看。)
結合故事分析。(劉備在等諸葛亮,諸葛亮也在等明主。) 學生看課件
合作探究, 分析細節中的波瀾沖突
結合相關故事深入理解,體會情節之妙 思維導圖與課件
15分鐘
9
擇幾近無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顧茅廬。 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說:“孔明乃《三國志》(即《三國演義》)中第一妙人也。讀《三國志》者,必貪看孔明之事。乃閱過三十五回,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 5、總結寫法——搖曳: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喜平就是要有波瀾,配合目標,不斷生出小沖突,金圣嘆評《水滸》里管這叫搖曳,這是一種敘事手法。
板書: 三 顧 茅 廬(羅貫中) 目 標 搖
曳
波瀾 沖突
學習敘事手法——搖曳
明確方法 板書
由法悟禮
1、提問:羅貫中運用搖曳這種敘事手法,把劉備“等”諸葛亮這個行為寫得如此曲折有趣,除了使故事吸引人,我們還可以看出劉備的特點嗎?
2、請大家結合文章和前面的表演具體談談,劉備在等諸葛亮中禮賢下士如何體現的?
3、教師補充儒家文化的理想之一:禮。
禮是儒家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真正賢明的君主就應當像劉備這樣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像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也恰恰演繹了孔子的這句話。
不光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也要守“禮”。我國素有禮儀之邦,我們今人更當學習劉備,傳承“禮”文化。
學生回答(禮賢下士)
結合文章和表演具體分析劉備禮賢下士的體現(半里之外,下馬步行。拱立階下,侍立階下等。)
看課件
品故事
中所傳達的“禮”的文化
課
件
5分
鐘 歸納總結
教師結合板書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對“三顧茅廬”故事的探究,學習了一種新的敘事手法——搖曳。就是要設置波瀾,配合目標,生成沖突,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更吸引人了。
看板書,回顧重點 強調寫法 板
書
1
分
鐘
效果評價
出示任務四:
請你發揮想象,試著運用“搖曳”之法,講講你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搖曳多姿,我們的初三生活亦豐富多彩。請你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試著運用“搖曳”之法,講講你的初三故事。爭取圍繞核心故事,設計一些小波瀾、小沖突,讓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小組合作,運用搖曳之法,講講自己的初三故事。
全班交流自己的故事。
以讀導寫,創說故事 學
案及課件
3分鐘
10
拓展提高
一、布置作業:拓展聯讀,寫作實踐。
1、課外選讀《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陶恭祖三讓徐州,荊州公子三求計;《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拳打死鎮關西、三敗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讀3個),進一步體會“搖曳”之法。 2、從《三國演義》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讀一讀。 3、在生活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寫寫你的初三故事。
試著運用“搖曳”之法,圍繞核心故事,設計一些小波瀾、小沖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 教師贈語:
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標,設計波瀾與沖突,文章便顯搖曳多姿;
初三似山多起伏,堅定理想,戰勝困難與挑戰,生活也會搖曳多姿。
明確作業
以讀導寫,注重實踐,連結生活 學案及課件
1分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