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曹劌論戰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閱讀21曹劌論戰-洛陽外國語學校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閱讀21曹劌論戰-洛陽外國語學校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字詞,對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梳理和區分。
2. 品味人物形象,感受作品思想。
3. 初步了解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領會漢字的文化魅力,體驗語言的表現力量。
2重點難點
1. 品味人物形象,感受作品思想。
2. 初步了解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領會漢字的文化魅力,體驗語言的表現力量。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3.1.1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教學過程
導入。
儒家經典著作的代表是《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其中《春秋》由于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其中較著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節選自《左傳》的文章《曹劌論戰》。
二、梳理字詞,理解文意
1.“忠之屬也”中的“屬”
2. “之”字的一詞多義
3. 古今異義詞。
三、曹劌“論”戰。
1. 戰前之“論”。
人,身邊的人;民,百姓。
“必以分人”中的“人”甲骨文作“ ”像雙手放在胸前站立的人的形象 。“民弗從也”中的民”金文作“ ”上部是一個眼睛,其下是一把錐子刺進了眼睛。這表明奴隸制社會 里,奴隸主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把奴隸的一只眼睛刺瞎,并強迫他們勞動 。“民”的本義就是 奴隸。《漢字例話》一書中指出,在上古,人是指統治者而言,民是指被統治者而言。”
由此看來,“必以分人”是指莊公把東西都分給了身邊的近臣,老百姓沒有享受到這種恩惠,當然不會跟從了。
快速背誦法:抓層次;抓句式;抓關鍵字詞。
我們以文章第 1 段為例,這段可以分成三個背誦層次。
2. 戰時之“論”。
理解“鼓”“馳”。
對這兩個詞的理解,需要用到一點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兩軍對陣有“擊鼓鳴金”之說,鼓聲響亮,可以振作士氣,擊鼓表示要出擊進軍了;而鳴金則表示收兵回營。所以“鼓之”注釋為“擊鼓進軍”。《說文解字》中對“馳”字的解釋為:“大驅也”,而“驅”解說為:“馬馳也”。春秋戰國時代,作戰要依靠馬拉的戰車,所以,課文注釋“馳之”為“驅車追趕”。
曹劌和莊公認為“鼓之”和“馳之”的時機。
3. 戰后之“論”。
曹劌判斷“鼓之”“馳之”時機的原因。
《古文觀止》評注:未戰考君德,方戰養士氣,既戰察敵情,步步精詳,著著奇妙,此乃所謂遠謀也。
四、探究。
《春秋》素有“微言大義”之稱,而《左傳》是一部解釋《春秋》的歷史著作,當然也繼承了《春秋》的這個特點。
請你結合“人”“民”“鼓”“馳”四個字比較莊公和曹劌對待戰前準備和戰斗時機把握的不同態度,歸納曹劌和莊公不同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作品的思想。
五、齊背課文,感受強化。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