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重慶市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重慶市省級優課
細節凸顯神韻
——走進《朝花夕拾》人物篇
重慶市涪陵區第十六中學 余紅
【課前預習】
1.收集魯迅的相關資料在摘抄本上。(包括名、時、地、作、評)
2.利用課外時間閱讀《朝花夕拾》這部書,用瀏覽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了解全書的內容,精讀精彩片段。
3、精讀寫人篇目,并勾畫出人物描寫的句子。 【知識鏈接】
背景介紹(復印下發給學生)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后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呆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余,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在談到這批文章的寫作時,魯迅先生深情地談到了“思鄉的蠱惑”,“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等等,說,這些東西“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這些深情的表白,都表明魯迅在那個特定的生存環境中,在人到
2
中年、身處異鄉的時候,確實是打算寫作以 “回憶”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來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來對抗那“紛擾”、“離奇”的現實景況的。 【學習目標】
1、結合魯迅相關資料,感受其人其文魅力。
2、體悟并學習魯迅以小見大,用細節凸顯神韻的藝術手法。 3、學會從生活中捕捉并描繪經典細節。 【學習過程】
一、 談話解題,今拾魯迅之花
(一)名言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臧克家先生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個他是誰?
明確:魯迅就是“死了”“還活著”的“有的人”, 魯迅也在日記中說:“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死掉了。”他病逝后的影響驗證了這句話,他的靈柩上覆蓋一面繡著“民族魂”的旗幟。魯迅逝世已經81年,但是提起魯迅可謂家喻戶曉,我們拜讀他的作品才熟悉他這個人,今天我們通過賞析•朝花夕拾‣來感受其作品的魅力。
(二)初讀感受,走近《朝花夕拾》
前幾天,老師布置你們閱讀•朝花夕拾‣包括小引和后記。現在,檢測閱讀效果。出示題:
1.《朝花夕拾》原名( 舊事重提 ),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
2.文章主要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 懷念)之情,同時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以客觀的筆調含蓄地流露出對黑暗社會的( 諷刺和批判 ),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3.《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六個主要人物: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范愛農)、父親和鄰居(衍太太)、作者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
過渡:•朝花夕拾‣是魯迅一面真實的鏡子,里面美好溫馨的回憶 ,客觀含蓄的諷刺。有讓他尊敬懷念,也有諷刺批判的人。可見•朝花夕拾‣值得我們品味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走進•朝花夕拾‣的人物篇,感受魯迅熟悉的人物的特點,學習魯迅人物描寫的藝術手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