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單元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蒙古族的長調與短調民歌感興趣,并從音樂中感受蒙古族人對草原生活的熱愛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視聽、比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了解蒙古族相關的音樂文化:長調、短調、馬頭琴、呼麥,并能夠初步分辨蒙古族歌曲中的長調和短調兩種體裁。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學唱蒙古族代表性的短調歌曲“酒歌”。
2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大部分來自昌平農村,通過了解,學生在小學接觸過蒙古族音樂的相關內容,但是對蒙古族民歌的體裁長調和短調特點了解不多,一般都認為旋律比較悠揚遼闊的蒙古族歌曲就屬于長調。為此,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設計,把教材作了相應的拓展,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蒙古民歌的了解和理解。因此,本課的重點是了解與體驗蒙古族長調與短調民歌的風格與特點,難點就放在如何辨別長調和短調上。
3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與體驗蒙古族歌曲中獨特風格。
難點:辨別蒙古族歌曲中的長調、短調。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交流導入
課間播放視頻布仁巴雅爾演唱《天邊》和音頻《烏蘭巴托的爸爸》
【設計意圖】為本課的學習創設情境。
(一)導入
1.教師用蒙語向學生問好:“賽音拜努”(你好)。
2.師生交流,說說自己喜歡的蒙古族歌曲和蒙古族歌手。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熟悉程度,同時也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蒙古族音樂對現在生活的影響。
活動2【講授】分析長調和短調特點
(二)欣賞蒙古族歌曲,分析長調、短調特點
1.播放音頻:扎格達蘇榮演唱的《小黃馬》
師生交流,總結蒙古族長調的特點。
2.播放音頻:額爾古納樂隊用蒙語演唱的《鴻雁》
(1)師生交流,總結出短調特點。
(2)歸納辨別長、短調方法。
A.長調節拍自由,短調節拍規整統一
B.長調多有“諾古拉”(漢譯為“褶皺”,演唱中的各種裝飾音群。)
【設計意圖】播放典型的長調、短調民歌,給學生一個準確的音樂形象,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兩首歌曲典型的特點和區別。
3. 播放視頻德德瑪演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聽前提示:聽時注意思考 ,這首歌曲是具有長調特點,還是具有短調特點?
聽后師生交流。
小結:這是一首具有蒙古族短調特點的創作歌曲
【設計意圖】用學生學過的歌曲作為練習進行聽辨,鞏固學生對長調、短調概念的理解。
4.播放音頻:胡松華演唱《贊歌》
聽前提示:聽時注意思考 ,這首歌曲具有長調特點,還是具有短調特點呢?
聽后師生交流:歌曲的第一部分是長調,第二部分是短調。
介紹: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蒙古族長調民歌列入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設計意圖】進一步檢測學生對長調和短調特點的掌握,了解長調的價值所在。
(三)學唱短調民歌《酒歌》
1.教師用蒙語和漢語范唱《酒歌》第一段。
2.投影歌曲樂譜,用模唱的形式教唱歌曲第一段(用蒙語歌詞)。
3.齊唱《酒歌》
【設計意圖】教師演唱短調民歌可以拉近與學生與蒙古族民歌的距離,提高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欣賞興趣。通過讓學生學唱短調民歌《酒歌》,使學生更進一步加深對內蒙民歌的了解。
活動3【測試】課堂檢測
(四)回顧本課知識點
教師:回顧一下,本節課了解了哪些蒙古族音樂方面的知識?
師生交流,出示關鍵詞:長調、短調、諾古拉、馬頭琴、呼麥
(五)欣賞“潮爾”演唱《原野》
△播放視頻扎格達蘇榮演唱的《原野》視頻
聽前提示:你能從視頻中捕捉到多少與蒙古族音樂文化相關的信息點?
師生交流
小結:視頻中出現了長調、馬頭琴、呼麥等蒙古族特色音樂形式。
【設計意圖】這段視頻中蒙古族的音樂文化的信息點多,所以放在最后作為檢測,給學生一個綜合的蒙古音樂的形象。
(六)結束語
蒙古族是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勇敢、勤勞、智慧的蒙古族人民為我們人類創作造出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希望大家以后來到美麗的大草原時,能夠用我們文化的眼睛,審美的耳朵去發現這些美,發現這些有價值的文化,真正實現一次文化之旅,享受蒙古人為我們帶來的文化盛宴。
用蒙語與學生再見——“百日貼”(再見),伴著齊峰演唱的《我和草原有個約定》走出教室。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