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曲苑尋珍,丑末寅初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曲苑尋珍-丑末寅初-天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曲苑尋珍-丑末寅初-天津市 - 武清區
丑末寅初
【課型】綜合課
【教材分析】
人音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學習曲藝的內容,《丑末寅初》是京韻大鼓的傳統唱段,為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京韻大鼓的表演實踐中,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了拓展性學習,本課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京韻大鼓的相關知識,加入了大量京韻大鼓入門的基本知識,希望學生對京韻大鼓產生濃厚的興趣。
【學情分析】
對于京津地區比較流行的曲藝藝術----京韻大鼓,九年級學生或多或少都對其有一定的了解。課前對學生做了關于京韻大鼓知識了解多少的調查,了解到學生對京韻大鼓這種曲藝藝術往往敬而遠之,大部分學生知之甚少,主觀上也不想主動學習。所以新課講授之前就讓學生談一談對京韻大鼓知識都有哪些了解。課堂教學中側重點的選擇也很重要,但京韻大鼓這種說唱性的藝術,在欣賞和演唱上有一定難度。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和認知程度,本課選取了京韻大鼓傳統唱段《丑末寅初》。從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和基本鼓點的演奏入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并體驗京韻大鼓。引導激發學生學習京韻大鼓的興趣,轉變學生對京韻大鼓的認識,提高學生欣賞京韻大鼓藝術的水平。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京韻大鼓這門曲藝藝術;愿意探索與京韻大鼓藝術有關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京韻大鼓的興趣和藝術素養。
二、知識與技能:學習京韻大鼓的相關知識;學習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鼓點的打法和固定前奏;能夠富有韻味的演唱《丑末寅初》的第一句;了解京韻大鼓的咬字行腔的技巧;了解京韻大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三、過程與方法:結合京韻大鼓的表演實踐,通過聽唱、模仿等音樂實踐活動,感受不同年代的唱腔,了解京韻大鼓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了解京韻大鼓的咬字行腔的技巧。
【教學難點】
準確的演唱、聽辯京韻大鼓的固定前奏;有韻味的演唱《丑末寅初》第一句。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教師演唱《丑末寅初》片段。演唱完畢后,提問演唱的是哪種曲藝的唱段?導入所學內容----京韻大鼓。
設計意圖:《丑末寅初》這段曲藝唱段是目前流傳度非常高的唱段,具有很強的京韻大鼓的味道,學生比較容易能猜出所提問的問題,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唱段導入所學內容----京韻大鼓,以教師表演激發學生興趣。 二、新課講解
(一)了解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
教師講解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 ,通過辨認樂器讓學生加深對京韻大鼓伴奏樂器的認識(“書鼓”呈扁圓形,兩面蒙皮,上下有若干個鼓釘固定。 “板”又稱“書板”或“檀板”,它和“快板”的質地、音色、外觀都截然不同,其起到了穩定速度的作用。 “鼓毽子”用來敲擊鼓面。)
設計意圖: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作為學習京韻大鼓的基礎知識,學生有必要簡單的了解。 (二)了解京韻大鼓的基本鼓點 1.老師范奏,學生讀老七點
2.師點播,關注重音記號,注重強弱對比 3.探究敲擊手法
師:在“老七點”中,“嘣”和“尺”都是象聲詞,請聽老師演奏。判斷“嘣”“尺”分別代表敲擊鼓什么部位?
生:“嘣”代表敲擊鼓中心,“尺”代表敲擊鼓的邊緣。
師:對。這個看似簡單的鼓點里面含了力度和音色的多種變化
4.初試演奏
(1)學生試奏,與進一步進行演奏練習。
師:在剛才的演奏中,我發現有的同學速度不穩定,針對這個問題,加入書板的演奏,來穩定速度。以此訓練穩定的節奏和拍感。 (2)學生跟伴奏旋律演奏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京韻大鼓中的基本鼓點,“老七點”的落實,加深理解京韻大鼓的“情味”,有板有眼的表演,一下子就讓學生身臨其境。 (三)熟悉旋律特點------固定前奏
(1)聆聽
(2)視唱:師彈鋼琴帶領學生視唱,講授旋律中突出京韻大鼓特色韻味的重點音,學生打拍子嘗試演唱,熟悉旋律。
(3)聽辯:分別播放兩個不同的鼓書曲種的前奏,判斷哪一個是京韻大鼓的前奏?
(4)京韻大鼓的其他伴奏樂器:三弦、琵琶、四胡
設計意圖:固定前奏和主要伴奏樂器是京韻大鼓這門曲藝藝術的標志之一,學生有必要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準確的判斷出哪一段是京韻大鼓。
(四)學習演唱技巧——字正腔圓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可以感受到京韻打鼓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但是在簡單形式之中,營造出了“一臺大戲”般的藝術效果。這對于表演者的唱功,說功、做功提出的是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們就領略一下京韻大鼓的“唱功”,為了便于欣賞,老師選取的是由京韻大鼓的名家名段《丑末寅初》,“丑末寅初”指的是凌晨三點鐘左右,作品選用“丑末寅初”作為題目,作品將要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場景呢?作品中又會出現怎樣的景物和人物呢?請大家欣賞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的演唱。
A、介紹“丑末寅初”頭四段的標題(1)天理環境描寫(2)值更人夢入黃粱(3)舉子匆匆行路趕考(4)漁翁解纜起航
B、學唱一句,感受唱功 1)初學
2)聽原唱,“品”韻味。
師:曲藝唱功講究“字兒、勁兒、味兒、氣兒”。其中,咬字吐字十分重要,下面我教大家吐字行腔的竅門。
“腔圓”:將每個字分為“字頭、字腹、字尾”,慢慢拼讀出來。 3)用同樣的辦法拼唱,注意歸納。
師:我們練習的拼唱法是我國戲曲和曲藝中常見的演唱方法,通過拼唱,可以使聲韻更加悠遠,以缺保行腔圓潤。 “字正”:
師:同樣在拼音上做文章,請同學們一邊演唱,一邊用手劃這句中每個字的音調,說說旋律走向唱詞有什么樣的關系? 生:基本一致。
師:這就是“依字行腔”。因為曲藝是語言的藝術,為了讓老百姓聽得懂,每個地區的曲藝都是建立在本地方言的基礎上,將“說”加以歸韻并夸大,形成的半說半唱,似說似唱,因此,曲藝是說唱藝術,“說著唱”是曲藝的藝術特點。而“依字行腔”是為了確保“字正”,在京韻大鼓的演唱中,只有“字正”才能準確達意,“腔圓”才能更好地傳情。可以說,“字正腔圓”就是京韻大鼓唱腔的審美追求。
教師引領學生跟伴奏“字正腔圓”地演唱。師生再次敲擊“老七點”,并演唱“丑末寅初,日轉扶桑”,完整體驗京韻大鼓的演奏演唱。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讓學生親身體會,京韻大鼓中“字正腔圓,依字行腔”的重要性,也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字正”才能“達意”,“腔圓”才能“傳情”的之道理。
C、駱玉笙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兼容并蓄,不斷發展創新,才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駱派”唱腔。聆聽劉寶全演唱的《丑末寅出》,對比劉寶全和駱玉笙二人演唱韻味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不同的藝術家,同樣的音樂,不同唱腔,和對作品的不同理解,駱玉笙在繼承劉
派的基礎上,發展了委婉、優美、含蓄、抒情色彩濃郁的駱派唱腔,將駱京韻大鼓發展為現代京韻大鼓的一個里程碑。 三、知識拓展與延伸
欣賞由京韻大鼓元素創編而成的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考慮作品的情緒并選出其中的一句來學唱。 A、欣賞《重整河山待后生》 師: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 生:高亢、悲壯的。
B、選擇一句用“拼唱”和“依字行腔”的方法演唱。
C、師:剛才我們體驗了唱功中的吐字咬字,當然,除了咬字吐字,演員的唱功還包括發音,用氣、運嗓、潤腔等技巧,京韻大鼓名家白鳳鳴先生對這門藝術就有一句經典的歸納:“清晰的口齒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說的是曲藝的“唱”不盡唱出“韻味”還要長出“情味”,不僅要“以意動人”更要“以情感人”“以聲傳情,以情動人”才是曲藝演員的最高境界。
D、用“情感”字正腔圓的演唱。
設計意圖:親自體驗京韻大鼓的傳承及發展,不僅使學生了京韻大鼓傳承知識,還能懂得表演的樂趣,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的能力。
四、小結:我們今天學習了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京韻大鼓的基本鼓點“老七點”。京韻大鼓的固定前奏和咬字行腔的技巧。并有韻味的演唱了《丑末寅初》的片段。同學們肯定感受到了京韻大鼓的魅力。課下同學們應該多搜集曲藝藝術的資料,多學習京韻大鼓的唱段,做一個曲藝藝術的傳播者和傳承人。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京韻大鼓等曲藝藝術的熱愛,達到教學目標中的“引導學生關注京韻大鼓藝術,培養學生對京韻大鼓的興趣和喜愛之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