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光的折射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光的折射》湖北省 - 宜昌教學設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光的折射》湖北省 - 宜昌教學設計
第1節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2.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3.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性。
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通過實驗觀察、認識折射現象,培養學生初步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
的情感.
教學重點:知道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難點:解釋簡單的折射現象。 教學用具
坐井觀天演示裝置、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裝置、玻璃磚、激光筆、自制光的折射學生實驗器材、手機、多屏互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整體感知
“坐井觀天所見甚小”利用光沿直線傳播可以找到坐在枯井中青蛙看到天空的范圍,如果井中注水后青蛙看到范圍有變化嗎?通過實驗演示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提出問題:井中注水后光的傳播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
提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兩種介質),光的傳播路徑改變,引出折射的概念。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 光的折射 1.教師演示下圖(水槽中加水,往水中加點牛奶,小孔中放入一截蚊香產生煙霧增強可視性),要求學生填空。
器材:水槽,激光筆
第 2 頁 共 5 頁
(1)將一束激光從水槽側面射入讓光線從空氣進入水中,觀察光線的傳播路徑? (2)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重復上述實驗 (3)在學案活動1中畫出光路
現象:①光的傳播方向在水面發生突變。 ②同時出現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
③入射光線分解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進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線,弱于入射光線,故看起來偏暗)。
2.相關名稱
①一點:點O為入射點(又為反射點、折射點)。 ②
þ
ýü
二輔助線:法線NN′分界面水面相互垂直
③三光線îíì
AO叫入射光線OB叫 光線
OC叫 光線
④三角îïí
ïì
þýü入射角為 與法線NN′的夾角反射角為 與法線NN′的夾角二角關系為:相等
折射角為 與法線NN′的夾角
活動二 光的折射規律
由光的反射規律大膽猜想光的折射規律是什么?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三線在同一平面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方案:用玻璃磚探究光的折射特點。
(1)器材:半圓型玻璃磚 圓形白板 激光筆 。做法:
(1)圓形白板鋪在桌面上,放上玻璃磚(毛玻璃一側在下)
(2)打開激光筆的開關使激光筆發光,放到圓形白板上對準玻璃磚照射
第 3 頁 共 5 頁
(3)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重復上述實驗。 設計并進行實驗
把收集到的實驗數據填在學案上的表格中,根據實驗的現象你能總結出哪些規律?完成導學案的填空。
規律一: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的位置關系,探究三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_________________ 。
規律二:折射角、入射角的比較及大小變化
(1)當光線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時:折射光線______法線,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
(2)當光線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時:折射光線______法線,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
(3)當入射角變大或減小時,折射角___________。 (4)當光垂直入射時,光的傳播方向_______。 規律三:探究光路是否可逆?你是怎么操作驗證的?
。
由教師引導學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總結出光的折射定律。
(1)三線關系: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法線居中)。
(2)兩角關系: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因果關系:當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當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傳播方向不變。
通過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認識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現象中的存在。 出示裝有一條小魚的水槽,讓學生進行觀察與操作。
從側上方觀察魚,你會看到幾條魚?
讓學生用筷子模仿貓去“刺”魚。 結論:魚看起來的位置比實際位置更淺,是虛像(可討論問題:“眼見”一定“為實”嗎)。
活動三、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第 4 頁 共 5 頁
1.利用多媒體,作圖解釋“叉魚”的折射原理。
解釋池水“變淺”,告誡學生千萬不要貿然下水;
2.水中看樹,樹變高了 :請你嘗試作圖說明
由于人眼的“視覺直進”的功能,覺得光線總是沿直線射入人眼的。進入眼睛的光線是A點發出的光線“拐彎”后進入人眼的,但眼睛覺得光線是從A1點射過來的。事實上并不存在發光的A1點,A1點是A點的虛像點。A1比A高,所以水中看到的樹比實際位置要高。
3.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課前提出的“注水后青蛙看到的星星更多”問題; 擴展:海市蜃樓——在海面、沙漠上方不均勻的空氣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虛幻景像呈現在高空(古人誤以為是蜃、大蛤蚧吐氣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參考從水中看岸上物體的光路圖。 三、交流總結:
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或感悟呢?
四、板書設計 第1節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現象: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現象。 二、光折射的規律:
重點: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反之,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中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 “空氣中的角總為大角” 三、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池底變淺,海市蜃樓,規律:在一種介質中看另一種介質中的物體,所看到的物體的位置都比實際的“高”
五、教學反思
本課難在“探究”,因為學生初學物理,他們的物理思維還沒有形成,更不用說實驗探究能力的具備了,所以本課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寬泛了,在探究前每個
第 5 頁 共 5 頁
環節都需要精細的思考,考慮學生可能出現哪些問題,然后考慮如何正確的引導。因為有“光的反射”一課做鋪墊,所以本課學生動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難度。在探究三線共面的時候,由于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和表達能力有差異,可以考慮師生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時間,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和課堂練習擠出時間。
《光的折射》說課稿
宜都市陸城第一初級中學 向西安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第1節內容。接下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學習光的傳播及光的反射現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而新教材將本節教學要求定位在認識光的折射規律上,注重學生的折射現象的感知、體驗和折射規律的探究。本節課的重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推導。難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本節的三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2.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3.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性。
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 通過實驗觀察、認識折射現象,培養學生初步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三、教法
1.教師通過坐井觀天的故事,演示注水后看到了更多的星星創設情境,體驗叉魚的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氛圍。
2.教師當好課堂促進者,營造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自主體驗、感悟、探究。例如光的折射定律都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
3.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將比較難解釋的折射現象用動畫演示出來,應用多屏互動把學生看不清的現象、學生的作圖、學生做實驗的過程投影在屏幕上,清晰可見。
4、自制光的折射實驗器材,用紙片代替木板,利用紙片可以彎折的特點,可以探究三線是否共面。
四、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
本節課主要是學生自己探究總結、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進行總結以及和以前的知識進行對比記憶的方法,提高學生熱愛科學、喜歡探究的精神。
五、說教學過程:
(一)演示注水后青蛙看到了更多的星星創設情境,學生興趣高漲,一下就會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提出問題:星星的光從空氣射入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引入新課,激起學生對光的折射現象探究的興趣……
(二)主動探究、構建知識(通過探究和動畫演示突破本節重點)
活動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
老師:鑒于光的折射現象實驗可見度不大,在水中加入少許牛奶,水槽側面鉆一個小洞,把點燃的蚊香放進去,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光在空氣和水中的路徑。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中)
把光垂直射入玻璃中,觀察折射光線,得出斜射才會產生折射
老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出光的折射概念。
再讓學生回憶光的反射定律引出光的折射定律。
活動2 光在折射時遵循什么規律?
方向 | 入射角 | 折射角 | 角度比較 |
空氣到玻璃 | 0 | ||
30 | |||
60 | |||
0 | |||
玻璃到空氣 | 30 | ||
40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