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二力平衡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五節《二力平衡》北京市 - 海淀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五節《二力平衡》北京市 - 海淀區
課程說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方面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1. 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教學活動 2. 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 3.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優勢:
1、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動機。 2、擴大信息容量,豐富學科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內容理解。
3、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情境化、立體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4、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體現學習主體作用。 5、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6、有助于培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7、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
為什么用木塊進行實驗是不科學的?為什么卡片實驗比木塊實驗會更科學一些?怎樣就能夠想到用卡片進行實驗進行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這樣的問題是需要突破和解決的。將實驗現象和過程放大,關注每一個實驗過程,分析評價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最終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科學規律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如何將實驗現象和過程放大?如何評價優化實驗方案?運用iPad移動教學技術,實時即時反饋教學過程,有助于放大實驗過程,促成學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的發生。
信息技術環境軟硬件要求及搭建環境情況
多媒體教室信息技術環境及條件非常成熟。
iPad移動教學技術軟件,無線網,iPad,多媒體電腦屏幕匹配使用。
教學背景分析
本節內容分析:
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物體受兩個力的作用而保持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問題中最簡單的情況。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探究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系以及浮力、壓強知識的重要基礎,更為高中學習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鋪墊,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
學習者分析:
學生學習平衡力概念時,通過觀察現象、復習提問引入舉例,學生易于接受,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這就為本節探究實驗做好了技能準備,學生對于實驗條件和實驗器材的選擇是沒有經驗且欠缺思考的,為什么用木塊進行實驗是不科學的?為什么卡片實驗比木塊實驗會更科學一些?怎樣就能夠想到用卡片進行實驗進行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這樣的問題是需要突破和解決的。從這一角度組織教學是學生的學習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學生將能夠:
應用觀察、分析概括技能,知道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并會利用平衡條件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的生活現象。辨別平衡力,并能夠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通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分析實驗條件選擇實驗器材的能力;通過二力平
衡的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利用 “二力平衡”解釋生活實際現象,培養將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點:平衡狀態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難點: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引入課題: 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平衡條件
引入課題:出示圖片 教師提問:
1、圖示物體分別處于什么
樣的運動狀態?生活中的運動形式(現象)有哪些? 教師強調:平衡態的實質是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平衡力: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
教師提問:
2、靜止在桌面的物體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觀察并說出它們的運動狀態。
學習概念:平衡狀態、平衡力
平衡狀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叫做平衡狀態。
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習概念:
二力平衡: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的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從生活中的現
象引入,引出平衡狀態的概
念
iPad移動教學
技術、課件播放PPT
5分鐘 實驗探究: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深度學習活動——實驗探究)
(側重實驗條件和實驗器材的選
教師提問:
3、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這兩個力滿足怎樣的關系才能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角度思考)
教師引導:猜想是否成立,我們進行實驗探究。
教師準備器材:
每個組的學生實驗器材都不同,創設不同實驗結果,引發思考
猜想、實驗探究
學生猜想:二力平衡的條件之一即大小相等。
學生實驗:
iPad移動教學技術、
25分
鐘
取)
甲:所提供給各組學生的物體下表面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
乙:提供帶有滑輪的物體供學生實驗選擇使用。 教師引導:
4、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時,兩側的拉力大小有什么關
系?方向有什么特點?為
什么有些小組實驗中,物體
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時二力大小不相等? 5、如何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深度實驗、交流) 請同學們在探究過程中觀察、思考,聚焦實驗裝置的摩擦力
教師提供器材:: 丙:提供打有兩個小孔的輕質紙板供學生實驗選擇實
驗。
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思考: 當硬紙板處于平衡狀態時,用剪刀將硬紙板剪開,此現
象說明什么問題。
師生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教師提問思考:
6、根據力的合成知識,物
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合力是多少?
7、自由上拋的物體,到達最高點時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如何分析?
預設課堂實驗過程:
有些組學生可以得出二力
大小相等
有些組學生可以得出二力大小不等
有些組學生忽略了二力在同一直線上的條件
學生發現實驗過程中出現與自己認知差異的結論,討論,優化實驗裝置。
學生思考如何減小摩擦對實驗的影響
學生提出用質量輕的物體
做實驗——紙片。
師生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學生回答問題,相互爭論,
解釋,得出正確結論。
從實驗目的入手,經歷實驗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優化器材,實現真正意義的探究過程。
課件播放、實時反饋、拍照直播學生實驗中的畫面,抓拍關鍵畫面進行教學研討
生活應用
觀看
視頻,思考并回答生
教師準備:
提前錄制學生乘坐電梯時體重示數變化視頻。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的問題
相互爭論,解釋,得出正確結論。
給出平衡狀態中勻速直線運動的生活例子,用學生自己拍攝的視頻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解釋,激發學生的積極iPad移動教學技術、
播放視頻提出問題
8分鐘
活中的問題。
教師提問:
8、猜測同學乘坐電梯時,經歷了哪些運動狀態?電梯在勻速行駛的過程中,為什么電子秤示數不變? 教師預設:必要時引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辨析 教師提問:
9、為什么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于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總結:二力平衡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我們也應該善于合理“發力”,尋求和
創設平衡狀態!
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的問題
性,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拓展訓練: (深度思考)
懸掛法
找紙板重心的原理是
什么?
學習活動:閱讀課本材料,找出所給紙板的重心。 實驗準備:
形狀不規則的平板狀物體(厚度均勻,并分別剪成多種圖形備用),小釘(或大頭針),細線,小砝碼(或是小的重物)
,木板,刻度尺,用細線懸掛起來的、帶有重垂線的掛鉤,一只鉛
筆. 教師布置問題:
10、懸掛法找紙板重心的原理是什么? 動手操作, 用二力平衡的知識解釋某點就是板狀物體的重心 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iPad移動教學
技術、課件播放
2分鐘
學習效果評價
持續性評估 內容一: 平衡狀態 角度:識記 標準:
能例舉生活中平衡態 A、能說出 B、不能說出
內容二:二力平衡條件 角度:理解 標準:
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同體、等大、反向、共線;受到平衡力的物體合力為零 內容三:勻速運動時物體受力分析 角度:理解 標準:
理解二力平衡條件,理解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前側、后側進行評估(前側與后側見附件)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未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本節課與以往教學相比,更加體現科學探究過程,實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目標。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對于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實驗大多有兩類:一類是用木塊進行實驗,一類是用卡片進行實驗。為什么用卡片做實驗比用木塊實驗更科學?本節課將木塊實驗的過程進行實時抓拍,并與學生分析論證,最終一步一步討論出用卡片進行試驗的優勢。iPad移動教學技術的實時反饋功能得到極大的運用,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本節課與以往教學相比,盡力放大科學實驗過程,促進深度思考的發生。把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瞬間放大,并分享給學生進行分析,用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推進教學研究,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發生,iPad移動教學技術提供了可能,并達到了預期的想過。
運用iPad移動教學技術,實時即時反饋教學過程,有助于放大實驗過程,促成學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的發生。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教學中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
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對于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實驗大多有兩類:一類是用木塊進行實驗,一類是用卡片進行實驗。如圖所示:
為什么用木塊進行實驗是不科學的?為什么卡片實驗比木塊實驗會更科學一些?怎樣就能夠想到用卡片進行實驗進行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這樣的問題是需要突破和解決的。將實驗現象和過程放大,關注每一個實驗過程,分析評價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最終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科學規律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如何將實驗現象和過程放大?如何評價優化實驗方案?
本節課與以往教學相比,更加體現科學探究過程,實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目標。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對于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實驗大多有兩類:一類是用木塊進行實驗,一類是用卡片進行實驗。為什么用卡片做實驗比用木塊實驗更科學?本節課將木塊實驗的過程進行實時抓拍,并與學生分析論證: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條件是否滿足?如何選擇實驗器材?等問題。最終一步一步討論出用卡片進行試驗的優勢。
A
甲 乙
C
iPad移動教學技術的實時反饋功能得到極大的運用,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本節課與以往教學相比,盡力放大科學實驗過程,促進深度思考的發生。把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瞬間放大,并分享給學生進行分析,用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推進教學研究,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發生,iPad移動教學技術提供了可能,并達到了預期的想過。
運用iPad移動教學技術,實時即時反饋教學過程,有助于放大實驗過程,促成學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的發生。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課例也確實體現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后的教學優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以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梢詳U大信息容量,豐富學科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內容理解?梢哉{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梢詣撛O情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體現學習主體作用。
附:課堂實錄:
二力大小相等了,卻沒有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結論能否成立?
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兩側的力大小不等,這是為什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