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力與運動,二力平衡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七章《力與運動》第三節《二力平衡》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二力平衡》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七章《力與運動》第三節《二力平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第七章牛頓第一定律、力的合成,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進行受力分析以及學習壓強和浮力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觀察,熱衷于動手實驗。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理論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實例知道什么叫平衡狀態。 (2)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3)會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學會觀察和記錄,學習從多組數據中分析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
(2)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問題,掌握二力平衡問題的分析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對學習物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二力平衡,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五. 板書設計
第七章第三節 力的平衡
一、力的平衡
1、平衡狀態 靜止狀態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受到的力就是平衡力。 二、二力平衡條件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三、二力平衡應用 六. 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復習牛頓第一定律】
師:上新課之前,我們復習一下前面學習過的知識,哪位同學還記得什么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學生回憶并回答: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教師反問: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呢?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當中的例子來反駁這句話。
進一步設問,生活中這些例子是否與牛頓第一定律矛盾,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引出今天的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并引出新課主題)
第二環節:新課講授【二力平衡】
第一部分:得到平衡力和平衡狀態的概念。
師:在物理學中,如果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該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這兩個力就互稱為平衡力。
1、歸納: 平衡狀態包括哪些狀態? 靜止狀態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思考:當物體處于何種狀態,它受到的力就叫做平衡力? 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3、展示五個圖片,讓學生分析判斷哪些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哪些處于非平衡狀態。并分析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的平衡力分別是哪些力。
師:大屏幕上的這些東西:靜止于桌子上的蛋糕,坐在加速上升的飛船中的宇航員、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及降落傘這個整體,站在商場勻速上升的直升梯上的顧客,坐在正在轉彎的小汽車內的乘客。這些例子中,哪些是平衡狀態,哪些不是處于平衡狀態?
學生思考后回答進行歸類。
師:靜止于桌子上的蛋糕受到的平衡力分別是什么力?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及降落傘這個整體受到的平衡力分別是什么力?站在商場勻速上升的直升梯上的顧客受到的平衡力分別是什么力?
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后回答。
(設計意圖:用具體的例子深化理解平衡狀態和平衡力的概念并加強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思維)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每個例子中,互稱為平衡力的兩個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引起學生的思考。
(設計意圖:由此問引出第二部分的實驗探究,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要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思考問題的本質。)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復習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
(設計意圖:鞏固實驗探究的環節,強化學生實驗探究的意識。)
2、按照七個環節的順序引導學生完成整個實驗探究過程。 師:第一環節,提出問題,明確我們要探究的是什么問題? 生: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條件?
師: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科學探究的第二環節:猜想與假設,根據生活經驗或者已學知識進行合理猜想,這兩個平衡力應該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猜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設計意圖:嚴格經歷實驗探究環節,讓學生體會科學的嚴謹。并且根據問題發散的猜想,不局限于某個方面的可能。)
教師提問:選擇木塊還是紙板作為研究對象? 學生:紙板 師:為什么?
學生:紙板重力比木塊小,且木塊與木板之間的摩擦力較大,所以綜合選擇紙板作為研究對象。
選定研究對象后進行分析。 師:通常測力的大小用什么工具 學生回答: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讓學生觀察器材后進一步提問:沒有彈簧測力計時,可以提供力的實驗器材是什么? 學生經過比較并結合已學過的物重與物體質量關系得出:可以用細線系上鉤碼來提供拉力,并且通過觀察鉤碼個數就可以直接比較兩邊的拉力大小是否相等,相比用彈簧測力更加簡單明了,易于觀察和比較。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主動思考,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思維,學會如何進行實驗探究。)
師:力的大小可以用細線系上個數已知的鉤碼提供大小已知的拉力,那如何判斷力的方向?如何確定拉力的作用點?
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并完善:繩子的拉力沿繩子收縮的方向,即沿繩子方向。繩子拉力作用在紙板上。
師: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要測量的數據有哪些?
教師根據學生猜想以及得到的實驗思路進行總結得出實驗步驟及數據表格,給學生時間進行分組實驗。
(設計意圖: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過程)
3、收集學生分組實驗的數據進行展示并讓學生進行分析,引導他們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經歷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過程后從大量的實驗數據中得出共同的實驗結論,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思想方法)
4、總結得出結論并回顧整個實驗探究的過程,評估整個實驗裝置及方案的合理性,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對待不足之處要勇于承認并及時改進,學習科學認錯開悟精神)
第三部分:應用二力平衡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師:回顧第六章“科學探究:摩擦力”的實驗中,要測出木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必須讓木塊處于何種運動狀態?
生: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引導學生結合本節的知識分析讓木塊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的目的。
師:第六章“探究物重與物體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也用到了二力平衡的知識,哪位同學還記得如何用彈簧測力計來測一個物體的重力?
生:將物體掛在豎直放置的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顯示了物體的重力大小。
師:我們當時為什么要強調物體一定要靜止?
生:只有物體處于靜止的平衡狀態時,它受到的彈簧測力計向上的拉力和重力才是一對平衡力,此時拉力的大小才會等于重力的大小。
師:雖然我們在第七章才學力的平衡的知識,但是在第六章我們就已經接觸過了,所以物理學習就是在這樣的循序漸進中螺旋上升的。我們接下來要用剛剛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結合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復習鞏固,溫故知新。有利于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環節:課堂總結【二力平衡及其條件】
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探究學習了二力平衡的知識,知道了平衡狀態包括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和靜止狀態,并會以此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能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分析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提高了物理思維和動手能力。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采用“分類--對比”的創新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過程,從大量的實驗數據中得出共同的實驗結論,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踐行新課改理念,以學生為本,提高了學生核心素養。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交流討論不夠熱烈,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