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平面鏡成像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滬科版八年級第四章第二節《4.2平面鏡成像》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設計
學科 物理
年級
八年級
課題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二節 平面鏡成像
日期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初中光學的重點內容,教材首先通過圖片引入實驗探究的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通過實驗探究,要求學生能夠經歷獨立的實驗操作,學會觀察、分析和總結的方法。本節的教學重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收集數據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能力。受生活中視覺的影響,平面鏡成的像是與物體等大的虛像是教學的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和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學生特征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接觸物理課程僅八周的八年級的學生,平面鏡對于學生并不陌生,但平面鏡成像有何特點在學生的腦海中還只是一個模糊且不成熟的印象。通過前面光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懂得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學生初學物理對實驗探究興趣較高,喜歡動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本節課盡量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較多的討論分析機會、動手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總結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應用平面鏡成像規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漳州市華僑中學教學設計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平面鏡是所有學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關鍵是提煉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平面鏡的應用,必須對大量的平面鏡成像的事實進行研究。以生活實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通過實例提出與物理有關的問題、大膽的猜想假設、圍繞實驗目的選擇合適儀器、設計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分析證據得出科學結論、交流試驗中的得失優缺點、評估實驗方案等一系列探究過程,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整個過程,為以后獨立探究學習鋪平道路。探究學習中,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實驗方法、過程進行評估交流,增進學生合作交流能力,通過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平面鏡成像實驗器材一套;大平面鏡一塊; A4規格方格紙一張;A4白紙一張;水筆一支;鉛筆一支;小平面鏡一塊。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復習提問
引入
復習
1.小孔成像光路作圖,提問小孔成像特點和原理。
2.請同學們在老師發的紙上完成光的反射光路作圖,并回答反射類型和作圖步驟。 提問:
1.鏡面反射能成像嗎?漫反射呢?請大家利用身邊的物品觀察一下。 2.鏡面可以成像,請同學們利用你手中的平面鏡找到你的像,當你遠離或靠近平面鏡時,仔細觀察你的像的大小、位置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
觀察 回答
動手、 回答
觀察,回答
大小相等,左右相反,近大遠小,距離相等„„
回顧上節課的知識,為后面成像為虛像做個鋪墊。 鏡面光路作圖,為后面總結成像特點打下伏筆。
動手探索,激發學習的興趣。
觀察 思考 分析 討論
使學生產生疑問,吸引注意力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漳州市華僑中學教學設計
新課教學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根據觀察能不能說一說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1.提出問題
根據大家的討論,我們挑選一些問題來研究,如:像與物的大小、位置關系等 2.猜想與假設
a.像與物是等大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b.像是“近大遠小”的,還是像與物體大小相同。„„
3.制定計劃并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指導,引導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如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如何確定像的位置?(2)怎樣判斷后面的蠟燭與像已經完全重合?
請同學總結實驗方案,明確實驗器材
老師演示實驗基本步驟
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老師巡視
5.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請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組上臺演示,說出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及得出的結論。 PPt顯示正確結論
交流,討論
思考 回答
觀察,交流討論,解決問題
交流、歸納、回答 觀察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臺前演示,交流,總結實驗結論
由此引入“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
鼓勵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切身體驗大膽地進行猜想,說出猜想依據。在學生強烈求知的情緒中進入下一個環節。并告訴學生,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逐步驗證同學們提出的其他猜想。
學生動手前,明確實驗方法、目的,讓學生養成有目的觀察的習慣,培養實驗探究能力
通過此實驗可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等效替代法”。
使學生經歷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嘗試選擇所需要的器材
鍛煉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具有思考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識
二、平面鏡的應用:
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知道哪些地方有平面鏡?平面鏡的作用都有哪些?
PPt顯示生活中的平面鏡
思考 回答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回歸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思考、交流,
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
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漳州市華僑中學教學設計
七、教學流程圖
開始結束
媒體應用
學生活動 重要環節
教師活動 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小結提出新問題 PPT
結束
復習提問
回答、作圖
問題引入
器材
如何比較大小和確定位置
器材
觀察平面鏡,并回答自己
的發現。
思考討論
猜想成像特點
器材
討論并做出猜想
設計并進行實驗
點評
巡視
匯報交流
總結實驗結論
分組實驗
分析制定實驗方案
指導
開始
漳州市華僑中學教學設計
八、教學評價設計
通過讓學生回答“探究的問題”,檢查學生對整個探究過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探究的問題
實驗方案
(1)我們怎樣確定像的位置? 移動蠟燭B,使蠟燭B與蠟燭A在鏡中的像重合,蠟燭B所在的位置就是蠟燭A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位置。
(2)怎么確定蠟燭A在平面鏡中的像是虛像。
移開蠟燭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白紙上沒有蠟燭A的像,因此,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3)通過什么現象使我們知道平面鏡成的像與物等大。
等長的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而且蠟燭B好像也被點燃了。
(4)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鏡子做該實驗有什么不方便? 透過玻璃板能清楚地看到蠟燭B,若用鏡子,因看不到蠟燭B,也就無法確定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的位置。
(5)實驗過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測量、比較蠟燭A和蠟燭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 (6)通過實驗,你能總結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嗎?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7)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也能像平面鏡一樣成像。 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磁磚表面、平板玻璃等。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平面鏡成像
1. 實驗方法:等效替代法
2. 平面鏡成像特點:虛像、等大、等距、對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