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5.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廣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5.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廣西
5.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道物距與像距的意義。
2.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間的關系。 3.探究并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4.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猜想與假設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二、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析數據,歸納總結,得出規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活中的透鏡》這一節,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凸透鏡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生:有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
師:我手里有個照相機,會使用照相機的同學請舉手!請你給一位同學先拍一張全身像、再拍一張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學觀察照相機和被照同學的距離有沒有變化。 師:這兩張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為剛才拍照時什么發生了改變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學和照相機之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師:我們再做兩個實驗:請同學們拿起自己手中較大的凸透鏡,先靠近課本看書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觀察兩次成像情況。
(學生實驗后,請一位同學說出這兩次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師:剛才實驗時凸透鏡兩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條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二)進行新課
師: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 板書:【提出問題】 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生:可能跟物距有關。 生:可能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板書:【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關; ②可能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非常好,我們今天用實驗只研究一下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的關系。 板書:【設計實驗】
師:我們現在要用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跟物距的關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 師:實驗時你要刻度尺測量什么? 生:測量物距、像距。 師:還要觀察什么?
生:觀察像的大小、虛實、正倒。
師:要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跟物距的關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變?改變什么? 生:控制凸透鏡的焦距不變,改變物距的大小。
師:下面請各小組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一下,你們小組準備設計一個怎樣的實驗方案來探究? (學生討論,請一位代表回答。)
師:同學們設計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實驗時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實像,應將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要先確定物距,再來回移動光屏進行觀察,至光屏上獲得清晰的像為止。 師:請各小組成員共同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師指導學生修改、補充。) 凸透鏡焦距f=10㎝(A組)
實驗次數
物距與焦距
的關系 物距u/cm
像的性質
像距v/cm
虛實
大小 正倒 1 U﹥2f 30(25)
2 U=2f 20
3 f﹤u﹤2f 18(15)
4 u=f 10
5
u﹤f
8(5)
凸透鏡焦距f=5㎝(B組)
實驗次數
物距與焦距
的關系 物距u/cm
像的性質
像距v/cm
虛實
大小 正倒 1 U﹥2f 30(25)
2 U=2f 20
3 f﹤u﹤2f 18(15)
4 u=f 10
5
u﹤f
8(5)
師:這個實驗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關系。各小組的組長負責分工:選兩位同學進行實驗操作;選一位同學填寫實驗表格(先將“物距”這一列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設計好具體數值,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同時所有同學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成像規律。 (學生根據實驗表格依次完成5次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并根據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的關系。) 板書:【分析和結論】: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①、 像的大小:
當u>2f 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當2f>u>f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當u=2f 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②、 像的虛實: 當u>f 時,成實像; 當u<f 時,成虛像; 當u=f 時,不成像。
③、凸透鏡所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 師:你的猜想正確嗎?
生:正確。 (教師展示凸透鏡成像現象。)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題——初顯身手
1.張晨在做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時,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如圖所示,先后使燭焰位于a、b、c、d四點,并分別調整光屏的位置。實驗后,他歸納出以下說法,其中錯誤的是( ) A.燭焰位于a點時,屏上出現的實像最小 B.燭焰位于b點時,成放大的實像
C.燭焰位于c點時,屏上出現的實像最大 D.燭焰位于d點時,成放大的虛像
2、用凸透鏡正對著太陽,發現在凸透鏡的另一側10cm處的光屏上得到一個亮點,那么將點燃的蠟燭放在位于凸透鏡前15cm處時,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縮小的像 C、倒立縮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3、物體放在離凸透鏡20cm處,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始終得不到像,則該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
A、30cm B、15cm C、10cm D、5cm
4.一個焦距為10 cm的凸透鏡,當物體從離透鏡30cm處逐漸移到離透鏡20cm處的過程中,像與像距的變化為( )
A.像逐漸變小,像距逐漸變小 B.像逐漸增大,像距逐漸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漸增大 D.像逐漸增大,像距逐漸變小 二、能力題——挑戰自我
5、物體從距凸透鏡12 cm移到距凸透鏡18 cm的過程中,調整光屏的位置,總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此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
A、6 cm B、10 cm C、16 cm
D、20 cm
三、拓展題——勇攀高峰
6.小聰利用家里的放大鏡、蠟燭、火柴、光屏(白紙板),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1)在實驗前,他把凸透鏡正對太陽光,移動凸透鏡,在地面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測得光斑到透鏡中心的距離是15cm,則此凸透鏡的焦距約是______cm。 (2)還需要添加的實驗器材是_______。
(3)實驗時,小聰先在桌面上畫一條直線,并從左至右依次放置蠟燭、_______和_______,再調整它們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和燭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
(4)當燭焰離透鏡35cm時,光屏應在透鏡的另一側距透鏡_______范圍內移動,在光屏上會呈現一個清晰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
(5)當燭焰移至距凸透鏡20cm處時,在透鏡的另一側移動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會呈現一個清晰的_______、_____的____像。
(6) 當燭焰移至距凸透鏡10 cm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 ___ (選填“會”或“不會”)呈現燭焰的像,這時應該移去______,透過_______向蠟燭觀察,就能看到一個清晰的______、______的_____像.
(四)歸納小結:
請同學們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題(全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