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血液循環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京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人體內的物質運輸》《血液循環》福建省 - 廈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血液循環》教學設計
一、概述
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生物學》第五章生物體內的物質運輸第二節《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中血液循環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對前幾節課所學習的血液、血管、心臟的結構等知識的總結和提升,其中,血液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血液循環系統連接了以學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將要學習的泌尿系統,在人體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聯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標分析
(一)依據課程標準并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 通過識圖、模型拼接等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歸納血液循環途徑和意義,進一步建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2. 通過分析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和原因,完善血液循環途徑的圖解,提升識圖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和深化科學思維。
3. 運用血液循環知識解釋生活中相關問題,形成關愛健康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血液循環途徑,設計并制作血液循環路徑模型,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2. 教學難點
建立血液循環模型和物質交換過程。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知識儲備: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血液、血管、心臟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對血液循環這個詞并不陌生,也能體會其對于人體、對于生命的重要作用。這些知識都能夠為本節學習奠定基礎。 2.能力儲備:學生思維活躍,對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興趣極高。并且在邏輯思維、探究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已有一定的訓練基礎,但思維深刻性和動手操作能力還不夠,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在提升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知識記憶、技能訓練、規范科學語言描述。 3.情感態度:因學生對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由于都不太了解,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因此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但本節課內容血液循環知識復雜,信息量大,生理過程過于抽象,學生會存在一些畏難情緒,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引導學生從具體問題引向生物學知識,并且學會解釋生活中常見現象及評價。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采用多元目標,優選多元策略。在教學過程中主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模型建構等多元教學策略,采用問題串的形式與學生對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課堂。主要的教學模式如下: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 可利用的硬件設備:多媒體設備、希沃手機
2. 教師課前準備:模型卡片,心臟模型、血液循環教學多媒體課件;血液循環途徑視頻; 3. 學生課前準備:預習導學案、概念圖設計。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景導入
【情境閱讀】:一個同學的右手的手指受傷,為了消炎,醫生在她的左臂肌肉注射了藥物。
【思考】:1.為什么手指受傷從手臂注射可以治療傷口?
2. 注射進去的藥物是怎樣從左臂到達病灶處的呢?
3.血液運輸的動力(泵)來自于哪里? 思考問題
1.可經血液運輸。
2. 根據已知知識推論。 3.心臟。
1.創設情境,貼近生活,關注醫療、關注社會、科技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回顧心臟的結構及功能
1.以下列問題為線索,形成部分板書。 【提問】(1)心臟四個腔名稱是什么? (2)與心臟四個腔相通的血管分別是什么?
(3)心房與心室、心室與動脈的血流方向是怎樣的?
(4)什么結構保證了血流方向是一定的? (5)各心腔的心肌壁薄厚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過渡】當藥物注射進入人體的組織時,藥物是如何到達病灶處? 2.科學史閱讀:哈維對血液循環的發現。 【思考】:閱讀完后根據實驗發現推測血液如何流動?
3.回顧血管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的循環流動是怎樣的方向?
1.學生同步筆記。
2.建構結構與功能高度適應的生命
觀。
3.閱讀,思考材料所帶來的信息,
說明血液在人體是循環流動的。
4.根據血管的知識知道血液流向是
從心臟流向動脈,再由動脈流向全
身各處,之后再流到靜脈,最后流
回心臟。
1.復習舊知識,體會心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為本節課學習搭建平臺。
2.利用學生喜歡動
手急于觀察的心
理,從生活的現象
入手,引導學生認
識生命特征,激發
探索欲望。
合作探究策略
體循環、肺循
環模型
建構
分析
物質交換、血液成分的變化
歸納
血液循環的意義
【歸納】: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5.根據血液循環過程可知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由心臟、血管組成,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循環流動。
血液循環的途徑 【過渡】:在封閉的血液循環中,物質在血管之間又是怎樣循環的呢?
1.【模型拼裝1】:展示血液循環圖,觀察全身的血液系統,組織學生根據心臟結構、血管等知識,利用袋1的材料,建構體循環、肺循環的路徑模型,探究體內循環路徑。
解決心臟與血管連接的關系,并標注血液循環流動方向。
并請小組兩個學生代表上臺分享他們的想法。
2.【板書】梳理體、肺循環路徑。
3.【追問】:(1)體、肺循環的起點和
終點各是什么部位?
4.請嘗試說說體、肺循環的路徑。 5.思考:(2)在體循環、肺循環中血液的物質發生什么變化?
(3)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6.【模型拼裝2】:引導學生利用袋2的材料,建構體、肺循環中的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
并請1-2組學生代表分享他們的想法。
7.【板書】形成體、肺循環路徑物質交換部分板書。 1. 模型拼裝,四人小組合作,先確定卡片所代表的結構,設計體、肺循環路徑并將心臟和血管組裝起
來,標注體循環血液循環流動方向,在操作中識記體、肺循環途徑。根據已有知識事實不斷優化模型。
2. 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進行交流。
3.觀察思考。
4.說出體循環的路徑
5.說出肺循環的路徑。
6.觀看視頻,完成體循環、肺循環的物質交換部分板書。
1.兼顧不同學習類型學生習得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設計
血液循環路徑模型,并不斷發現問
題解決問題優化模型,便于學生對知識記憶和提取。建
構生命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本質觀。
2.通過以體循環模式建構為基礎,在肺循環的模型建構上開放程度更大,
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歸納、表達能力,
自主建構生命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本質觀。
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的變化
【過渡】:在進行血液循環的過程中,氣體的含量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引導歸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 1.【探究】:小組合作用紅色彩筆表示動脈血,藍色彩筆表示靜脈血,探究血液循環中血液性質的變化。
并請小組2位學生代表上臺分享他們的想法。
2.【板書】梳理血液的成分變化。 3.【歸納】:因肺部毛細血管和肺泡進行氣體交換,所以經過肺循環后,血液變化為靜脈血變為動脈血;在體循環中,因全身的毛細血管和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所以經過體循環后,血液變化為動脈血變為靜脈血。
1.經肺循環氧含量變多;經過體循環氧含量變少。明白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根據含氧量的多少來區分。
2.小組合作,用紅筆和藍筆在血液循環路徑中描繪出動脈血、靜脈血。
3. 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進行交流。
4.根據教師引導進行思考。
1.初步學習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的科學思維。
2.通過概念辨析,
引導學生嘗試對科
學問題進行科學判斷和評價。
4.【評價】:有人說動脈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一定是靜脈血,一定嗎? 5.【歸納】:所以書本中的血液循環圖顏色為藍色與紅色代表是血液不是血管,血管是根據功能來命名動脈或靜脈。(動脈是血管,動脈血是血液,有本質的區別)
5.作出評價: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的。 血液循環的規律及意義
【過渡】:血液循環的途徑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我們為了方便認識,分為體循環與肺循環。
【歸納】: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共同規律。 1. 體循環和肺循環在何處連通? 2. 循環路線的起點和終點?兩個循
環是否同時進行? 3.整個血液循環的意義? 1.在心臟處連通。
2.起點都是心室,終點都是心房。同時進行。
3.循環系統是動物體內的運輸系統,可將氧、養分等物質運送至機體各組織細胞,同時將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運出體外。
1.進一步體會生物學中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
總結交流
1.利用概念圖描述血液循環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系。
1.書寫概念圖進行鞏固。
1.引導學生理解血液循環在人體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聯系中有重要作用。 生活聯系 1.引導學生要健康的生活。
科學對待世界衛生組織用藥規則:“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科學意義。
1.理解健康用藥原則。
1.加強科學健康教育,使學生理解用藥原則,養成關愛健康的意識。 知識反饋 1.回到導入的情景環節,說出藥物運輸的途徑。
2.綜合題目訓練鞏固。
3.結合自我學習評價表進行自我檢測和評價
1.應用知識并自我評價
1.回扣導入的話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七.板書設計
血液循環
一、 血液循環系統組成:由心臟和血管組成,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循環流動。 二、 血液循環途徑:
八、教學評價設計
1.采用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2.個人評價:課堂發言和參與情況;學案的完成情況;隨堂檢測及自我評價表的完成情況。 3.小組評價:模型展示。
九、幫助和總結
1. 通過學習評價表與練習題等反饋知識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深化知識。 2.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同伴的討論交流幫助組友共同進步。
十、教學流程圖
開始
導入:情境導入
思考、觀察
復習心臟的四個腔及所連的血管名稱
觀察、思考
建構血液循環與其他系統的聯系
結束
回顧心臟的功能
血液循環的途徑
小組合作模型建構體循環、肺循環
生活聯系、習題鞏固、自我評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