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西晉的短暫統一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內遷一》首都師范大學附中(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教材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內遷一》首都師范大學附中(一)
學設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初中歷史部編教材第一冊《17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學科
歷史
學段
初中
年級
七年級
教材
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教學設計以《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從學生的歷史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方面)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通過感受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國家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通過理解這一時期北方民族內遷和發展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中國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密切交往,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學生努力維護民族團結,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教學背景分析
學情分析
七1班學生經過近三個月的歷史學習,抽象思維能力獲得一定發展,初步具備了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他們樂于表現、思維活躍,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學生能夠主動獲取、運用知識,探究、解決問題。學生通過之前學習夏商周朝代興亡更替,秦朝速亡和東漢興衰等歷史知識,認識到統治者應該勤政愛民,奢靡的生活和殘暴的統治必然導致人民反抗,甚至滅亡。而且,他們通過第四單元第16課三國鼎立的學習,了解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形勢,為進一步學習本課打下一定的知識和認知基礎。此外,通過課前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關于本課的興奮點,教學更加游刃有余。
教學內容分
析
17課是本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第二課內容。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課主要講述西晉的短期統一和滅亡的過程,以及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交融中不斷發展的歷史。本課以西晉的興亡為知識核心,一方面敘述的是從統一到再次分裂的過程,另一方面敘述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帶來的民族交融。這節課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上承三國鼎立,下啟第18、19課,為學習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為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奠定了基礎。
教學方式與手段 教學方式:講授法,討論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直觀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啟發引導式教學
技術準備 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陳述西晉的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習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用;
2.描述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初步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學習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西晉建立和統一的過程,“八王之亂”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路線和分布,掌握自主從教材研讀中分析、歸納歷史信息的方法;
2.小組合作探究西晉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學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方法,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問題的方法; 3.通過識讀、填充《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建構時空觀念,初步從整體上把握我國民族格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分析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生認識到國家的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即使割據時期,也孕育著統一的走向,理解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形成國家認同; 2.理解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學生認識中國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密切交往,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學生努力維護民族團結,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教學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西晉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教學難點: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目的 預設時間 導入新課:
出示“漢末軍閥割據圖”和“三國鼎立形勢圖”
【環節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割據到三國鼎立的歷史,知道中國此時從分裂走向局部統一,那么三國鼎立之后的歷史又是如何發展的?接下來,我們學習《17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首先看第一部分西晉的興亡,第一個問題西晉的建立和統一。 講授新課: 一、 西晉的興亡
(一) 西晉建立和統一
自主學習:西晉建立和統一的過程。 要求:請你閱讀教材78頁第一子目前兩段內容,自主完成學案第一題,并用自己的話簡單介紹西晉建立和統一全國的步驟。限時2分鐘。 【板書】17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三國鼎立和局部統一
【學生回答】 263年魏滅蜀,266年司馬炎稱帝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出示圖片和時間軸】從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全國動態形勢圖和時間軸。
【教師講述】三國后期,由于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先看蜀國,劉備死后,兒子劉禪繼位,他軟弱無能,聽信讒言,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263年,魏國大舉進攻蜀國,
學生聯系舊知,觀察地圖,認真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自主學習,提取關鍵信息。
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和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調動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學會從教材研讀中獲取新知。
學生學會從教師講解
1分鐘
2分鐘
2分鐘
戰爭僅幾個月,劉禪向魏投降,蜀國滅亡。
再看此時的魏國,曹丕死后,司馬家族掌握曹氏軍政大權。尤其是司馬昭時期大力發展司馬家族勢力,篡位野心人盡皆知。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果然,到266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從曹魏到西晉,國家過渡平穩,幾乎沒造成大規模的社會動蕩。
而此時的吳國又如何呢?此時孫權的孫子孫皓做了皇帝,他昏庸暴虐致使吳國眾叛親離,走向衰弱。279年冬,晉武帝司馬炎出兵伐吳。不到半年,孫皓投降,280年吳國滅亡,三國鼎立局面徹底結束,西晉統一全國。
【教師提問】你分析劉禪和孫皓兩位亡國之君失國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君主無能、昏庸、暴政。
【教師歸納】統治者因無能、昏庸、暴政亡國,真可謂失民心者失天下。西晉統一全國耗時短,速度快,幾乎沒有造成大規模的流血犧牲。 【出示時間軸】從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
【教師講授】此時中國由三國鼎立的局部統一走向全國統一。西晉是繼秦漢大一統以來的又一次國家大統一。而年富力強的晉武帝司馬炎更是大力整頓政治、發展經濟,終于促使西晉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出示材料】
“是時(太康年間),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都)要其業而樂其事。”
——《晉書·食貨志》
【教師介紹】出現了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因晉武帝此時的年號叫“太康”,所以史稱“太康之治”。
【教師提問】西晉有魏國的良好發展基礎,又迅速統一全國,而晉武帝的“太康之治”又如此繁榮,你預測西晉的歷史將如何發展呢? 【學生回答】越來越好。
【教師介紹】但西晉的繁榮僅是曇花一現,西晉很快被內遷的少數民族匈奴在316年滅亡。西晉從266年建立到316年滅亡,僅存在了51年,若從西晉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算起,則僅37年。 【出示時間軸】西晉建立到滅亡
【環節導入】為什么西晉王朝如同流星一般迅速隕落,如此短命呢?我們學習第二個問題西晉的衰亡。首先學習西晉衰亡的原因。 (二) 西晉的衰亡 1、西晉衰亡的原因
探究問題一:西晉當時出現什么社會風氣? 要求:請你首先閱讀教材78頁第一子目第三時間軸,聆聽教師講
解。
學生思考回答,參與課堂。
學生分析史料,觀察時間軸,思考回答。
學生利用舊知和教材中獲取新知,構建時空觀念。
學生聯系舊知,理性分析回答。
學生鍛煉研讀史料,建構時空觀念,學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
學生學會聯系回顧舊
2分鐘
2分鐘
段內容,然后小組合作閱讀學案第二題,1、2組閱讀材料一,3、4組閱讀材料二(教材78頁的相關史事),5、6組閱讀材料三(教材79頁的材料研讀),思考回答材料反映了西晉出現什么社會風氣?組長選擇匯總組員的觀點,派一名代表展示發言,其他小組補充,聲音洪亮、觀點具體明確,限時4分鐘。
(1)統治集團奢侈腐化和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平吳之后,(晉武帝司馬炎)復納(又納入)孫皓宮人(宮女)數千,自此(于是)掖庭(后宮)殆將萬人。而并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晉武帝不知該寵幸哪個),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便寵幸哪個女子)。
——《 晉書 》
材料二:相關史事(教材78頁)
西晉時的貴族、富豪還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財富。大臣石崇和國舅王愷斗富,王愷用麥糖洗鍋,石崇就用白蠟當柴燒;王愷用紫色絲綢做成長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織錦花緞做出更華麗的步障50里。(注:西晉時期1里約400米,相當于咱學校操場跑道一周;步障:寬長約三五尺(西晉時期1尺約24厘米,三五尺約三五本歷史書的長度)的一種帷帳。貴族富家出門時,步障一般隨車行進,或在路旁交叉處阻擋行人,起到遮蔽風塵或是路人的視線的作用。)
——教材 第78頁。
材料三:材料研讀(教材79頁)
“錢之為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還說錢“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錢神論》
【學生回答】晉武帝喜歡美女,荒淫無度;統治者奢侈、奢侈,大家愛錢。
【教師歸納】統治集團奢侈腐化和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
(2)“八王之亂”
【出示圖片和材料】“八王之亂”卡通圖片和王夫之的評論。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思考加速西晉滅亡的另一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分晉,叛亂,“八王之亂”
【過渡】那么西晉時期為什么會爆發“八王之亂”呢?
自主學習:“八王之亂”的背景、過程和影響。 要求:請你閱讀教材79頁第二子目內容,了內容,分析、研讀史料,提煉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討論,由代表匯總、展示小組的觀點。
學生分析史料,認真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研讀史料,思考回答材料反映問題。
學生觀察圖片、
分析史料思考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提取關知分析、解決問題,
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提升認知。
學生學會從史料解讀和教師講解中獲取新知。
學生學習從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
學生鍛煉從史料和圖片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學生學會從教材研讀4分鐘
3分鐘
1分鐘
解“八王之亂”的背景、過程和影響,自主完成學案第三題。限時4分鐘。 【教師提問】首先看“八王之亂”爆發前的背景。西晉初年,晉武帝吸取曹魏削弱所封諸王勢力,導致孤立而亡的教訓,實行什么制度? 【學生回答】分封制。 【教師提問】之前還有哪些朝代實行過分封制? 【學生回答】周朝和西漢。 【教師提問】你預測分封制有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諸侯王可能威脅中央。 【教師歸納】第一,西晉初年,實行分封制,大肆分封諸侯王。第二,諸侯王據守州郡重鎮,實力日益增強。 【出示材料】 晉惠帝(司馬衷):“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 ‘何不食肉糜(mí ,肉糜即肉粥)?’其蒙蔽(昏庸不明;愚昧無知)皆此類也。” ——《晉書·惠帝紀》 【教師提問】那么,當時的中央政府又如何呢? 【學生回答】晉惠帝昏庸。 【教師講述】晉惠帝司馬衷昏庸無道,致使朝政腐敗。終于在晉惠帝即位的第二年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引發內亂,相互混戰,主要在河南洛陽一帶展開,叛亂長達十六年,史
稱 “八王之亂”。
【教師提問】歷時十六年的浩劫,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國家衰落。
【教師歸納】 第一,這場內亂嚴重破壞社會經濟,
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第二,造成我國
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口南遷高潮。
【教師提問】除了這兩方面的原因外,還有其他
因素加速西晉衰亡嗎?
【出示材料】
“自從魏氏以來,夷虜(少數民族)依附內
地,很少有兇暴侵掠的后患。而今(西晉)受任
官吏,有的詭詐,侵擾侮辱邊夷(少數民族);有
的求賞謀利,妄加討伐殺戮。”
——《二十四史全譯•晉書》
【學生回答】西晉統治者殘酷壓榨內遷少數民族。
【教師歸納】西晉暴政激化民族矛盾,迫使內遷
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晉。最終在316年西晉被內遷
的少數民族匈奴族滅亡。
【環節導入】那么少數民族為什么要內遷?接下
來學習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二、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一)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原因
【教師提問】認真觀察敕勒川狩獵圖和甘肅嘉峪
關魏晉墓磚畫,據你所知北方游牧民族過什么生
活?
鍵信息。 學生聯系舊知,認真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進行史料分析、聆
聽教師講解。
學生思考回答、聆聽教
師講解。
學生進行史料分析、聆
聽教師講解。
學生聯系舊知、觀察圖
片,思考回答。
中獲取新知。
學生學會從教師講解中獲取新知。
學生分析史料獲取知識,提升認知。
學生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學習新知,提升認知。
學生分析史料獲取知識,提升認知。
學生提取舊知,學會從圖片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4分鐘
1分鐘
1分鐘
1分鐘
1分鐘
1分鐘
【學生回答】牧馬、放羊、游牧生活。 【教師歸納】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我國北方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牧馬放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他們的生活場景。 【出示圖片】我國近5000年來溫度變化曲線圖 【教師提問】觀察圖片,思考他們為什么內遷呢?【學生回答】氣候變冷。 【教師歸納】三國兩晉時期,受自然或社會環境影響,各民族主動遷徙。另一方面,東漢末年以來,各地軍閥長期混戰,中原地區人口大量死亡,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西晉統治者為補充兵源、發展生產,鼓勵甚至強制少數民族內遷。 【教師提問】那么到底哪幾個游牧民族內遷了?接下來我們學習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路線和分布。 (二)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路線和分布 自主學習: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路線和分布。 要求:請你認真觀察教材80頁左下角的《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閱讀右側的文字,自主完成學案第四題。限時1分鐘。 【教師提問】大家一起說主要是哪幾個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學生回答】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教師歸納】自東漢以來居住在我國北部和西部邊境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中原。 【出示材料】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萬口。” ——《晉書》 【教師提問】內遷的少數民族數量有多少呢? 【學生回答】280年,西晉總人口約1616萬,內遷的少數民族多達870萬。 【教師歸納】內遷少數民族使西晉總人口增加一半。大規模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后,西晉統治者的暴政迫使他們起兵反晉。最終316年西晉被匈奴滅亡,原處中原的漢族政權遷往長江以南建立東晉王朝,原處周邊的其他各民族則在長江以北展開了激烈地爭奪中原霸主的斗爭。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一百多年里,北方各族統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大家一起讀)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連同西南的成漢,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各國彼此攻戰。 【出示時間軸】從東漢末年到東晉十六國
學生觀察圖片,認真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自主學習,提取關鍵信息,完成地圖填充。
學生進行史料分析、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觀察地圖和時間軸,認真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學會從圖片和教師講解中獲取新知。
學生學會從教材研讀中獲取新知,鍛煉地圖填充能力,構建時空觀念。
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認知。
學生學會從地圖、時間軸和教師講解中獲取新知。
1分鐘
1分鐘
3分鐘
2分鐘
【教師介紹】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家由西晉的全國統一過渡到分裂割據期。即使分裂割據期,也孕育著統一的走向。四世紀后期,氐族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任用漢人王猛為相,銳意改革,逐漸強盛,統一了黃河流域,實現局部統一。苻堅不斷向漢人學習,逐步漢化。使得前秦境內的胡漢矛盾有所緩和。
【過渡】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內遷除了造成政權更替,戰爭頻繁的結果外,還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我們一起來探究。
(三)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
探究問題二: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 要求:請你閱讀教材81頁相關史事和課后第二題(學案第五題),小組合作討論,組長選擇匯總組員的觀點,派一名代表展示發言,其他小組補充,聲音洪亮、觀點具體明確,限時3分鐘。 【出示材料】
【學生回答】少數民族向漢人學習,漢人也向少數民族學習。 【教師歸納】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后學習漢族的生產、生活和文化,逐步漢化,與此同時,漢族也學習內遷各族的文化習俗。任何民族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各民族在相互碰撞、交流中促進民族交融。 【出示材料】 (課后第二題)據西晉的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議一議,這些少數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內遷少數民族接受認同中原祖先,方便統治。 【教師歸納】內遷各族建國者與中原漢人在祖先上的認同,證明了其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有效統治。同時,有利于加強民族交融。 【課堂小結】 從西晉滅吳統一全國,使中國由三國鼎立的局部統一進入西晉的全國統一,但由于西晉統治腐朽,“八王之亂”,內遷少數民族反晉加速了西晉的衰亡,最終西晉被匈奴滅亡,使國家再次進入分裂割據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即使是分裂割據期也孕育著統一因素,那就是自東漢以來北方游
學生閱讀材料,提煉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討論,由代表匯總、展示小組的觀點。
學生觀察圖片,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進行史料分析、聆聽教師講解。
學生完成板書,回顧本課知識點。
學生學會研讀史料,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提升認知。
學生學會從圖片和教師講解中獲取新知。
學生研讀史料,提升認知。
學生學會建構板書,從而總結、鞏固新知,提升理性認識。
3分鐘
1分鐘
1分鐘
3分鐘評價方式: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 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權重(%) 表現描述及賦值
評價方式 分數匯總 自評 互評 師評
態度
50%
能夠認真、正確地完成問題。 0~3 發言
50%
1.能夠清楚地與同學交流觀點和建議。 0~2
2.能夠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踴躍成為小組發言人。
0~2 3.課上能夠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清楚表達觀點和看法。
0~2
等級
說明:綜合評價結果共分三個等級,分別為:8-10分及以上,為“優秀”;6-8分,為“良好”;5分以下,為“加油”。
教學反思
本設計較為新穎,把西晉興亡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有機融為一體,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本課內容。此教學設計存在不少閃光點。
第一,關注學生認知特點,培養時空觀念素養。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用動態地圖構建人、事、物三者之
間的關系。本課首先出示“漢末軍閥割據圖”和“三國鼎立形勢圖”導入新課,幫助學生明確本課的時空位置。尤其在講解西晉建立和統一全國、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路線和分布、東晉十六國時,充分利用動態地圖和時間軸有機結合進行教學,學生手腦結合落實學案,達成教學目的。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在講解西晉衰亡的原因,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時,通過不同史料的展示、挖掘,重視圖文史料的理性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對學生理性認識的培養,關注歷史學科素養的滲透,也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特點。
第三,采取問題探究和自主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給出明確的任務要求和時間限制,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教師重在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借助圖文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認識歷史,得出自我的歷史認識。“雙主”教學模式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
第四,評價量規和板書設計富有特色。評價過程注重診斷性和形成性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涉及學生本人、小組和教師,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敢于突破常規,嘗試結構化板書設計,知識全面,重點突出,結構合理,富有啟發性。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多輔導歷史學習薄弱的學生,多傾聽他們的聲音。在學生板書填充環節,教師要注意把握時間,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補充歷史筆記,落實歷史知識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