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安史之亂,唐朝衰亡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湖北省 - 武漢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教學設計
一、學科知識綜述
安史之亂的發生有著深層的原因,是民族、軍事、財政、人事多方變化而成。安史之亂不僅破壞了經濟生產,還影響了政治格局、對外交通、甚至文學藝術,所以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并沒有打倒唐朝,而開放和多元文化精神的萎縮,卻使唐朝乃至之后的中國走上衰落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安史之亂甚至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二、課標要求與教科書解讀
(一)教材地位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是人教2016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第5課。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人教2016版的初中歷史課本中屬于新增的內容,它填充了舊版本中從盛唐到宋之間的敘事空白,將唐宋之間的歷史過渡、王朝更替完整的銜接上來。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變遷,實質上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的結果,這也為下一課“北宋的政治”中宋太祖打擊地方勢力,強化集權做了鋪墊。 (二)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
本課的課程標準是: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本課主要包括三個子目: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講述了唐朝從鼎盛走向衰落,最終滅亡的基本史實。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藩鎮節度使”勢力變化和歷史影響是本節課學習的一條主線,也是能夠貫穿本課三個子目的線索。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安史之亂形勢地圖”,簡述安史之亂的過程,通過辯論歸納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并根據微課學習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 2、通過歷史情景劇表演,分析“藩鎮割據”對唐朝社會的危害。
3、通過對比“五代十國興亡圖表”等資料知道五代十國政權的大致區域、政權的存在形式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感知、理解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的過程中,掌握對歷史現象、原因進行比較、歸納的方法;在歷史情景劇表演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
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安史之亂原因和影響的分析,感悟政治清明對王朝興盛、國家發展的關系。
2、通過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變遷,認識中央與地方關系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安史之亂
依據: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它不僅對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唐朝的中央集權逐步削弱,成為唐后期藩鎮割據、邊疆危機、社會動亂的濫觴。教材從原因、經過、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敘述。因此,將安史之亂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藩鎮割據與唐至五代十國歷史變遷的內在關系。
依據:首先,節度使與藩鎮割據的概念學生就比較難理解。其次,藩鎮割據是此段歷史變遷的重要影響因子。安史之亂前后唐朝節度使的職權范圍發生變化,勢力不斷膨脹,為后來的藩鎮割據提供了條件。中央對叛亂降將的問題沒有解決好,更加劇了藩鎮勢力,以致于后來五代十國局面就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節度使與藩鎮割據是安史之亂至五代十國歷史變遷的重要因素。因此將藩鎮割據作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與教學過程
(一)學情分析
本課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首先,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較難以理解,比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其次,五代十國分裂時期紛繁蕪雜,唐后期的歷史學生也基本上都沒有接觸過。再者,受到一些相關影視作品的影響,對于歷史和藝術作品可能有一定的混淆。
所幸的是有部分學生對楊貴妃有所了解,甚至有些同學對楊貴妃在馬嵬驛自縊的事情很感興趣,這樣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興趣點就為安史之亂的教學提供的基礎。同時由于七年級學生只能對對直觀的材料很感興趣,而深層次的認知和思維的拓展能力有限,所以要將一些艱澀難懂的史料通過微課形式以直觀的方式展現給他們。
(二)教學過程
導入
【情景導入】 播放紀錄片視頻《中國通史》之《安史之亂》所截取的片段:公元756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天剛蒙蒙亮,安靜的皇宮中突然喧鬧起來,從里面沖出一群宮女,她們驚慌失措,四散奔逃,原來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悄悄離開宮殿逃離長安。究竟發生了什么驚天大事?竟然逼迫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拋棄都城長安而倉皇出逃?
【教師講述】誰會逼著開創唐朝盛世的皇帝——唐玄宗出逃呢?他們是唐朝的兩名節度使。在唐朝,掌握邊鎮武力的官員,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后來其權力擴大,不僅領兵,而且把持民政與財賦。節度使盤踞一方,在當時被稱為藩鎮。
【設計意圖】學生感受視頻中展現的緊張混亂的氣氛,引發好奇心,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教師點撥唐衰亡還與具體人群有關系,進一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教師緊接著介紹節度使,不僅為學生辨析概念,同時為本節課的主線索做好了鋪墊。
新課教學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突出教學內容的主要線索,以“節度使”貫穿全課內容。將本課設計成“兩個節度使的叛亂:唐朝衰落”、“一名節度使的篡位:唐朝滅亡”“一群節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國”三個子目。
一、兩個節度使的叛亂:唐朝衰落
【教師提問】1、結合自己的課前預習,請把你所了解到有關安史之亂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2、對照《安史之亂形勢圖》,簡述兩名節度使叛亂的經過?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未必能清晰的理順安史之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在故事中拼湊有關史實,最后對照《安史之亂形勢圖》清晰的了解安史之亂的經過和結局。
材料一: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清)趙翼 材料二:安史之亂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楊貴妃不應該為此負責。——陜西師大教授于賡哲
【小組辯論】 1、關于安史之亂的爆發,清代學者趙翼認為“楊貴妃是罪魁禍首”,當代學者于賡哲認為“唐玄宗一手造成”?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 2、在辯論的基礎上你能總結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嗎?
【學生概括】 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皇帝的怠政和節度使權勢的膨脹。
【設計意圖】安史之亂的爆發絕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到多個方面。歷史上和影視劇中長期存在“紅顏禍水論”,這是不符合唯物主義史觀的。通過兩則關于安史之亂原因截然對立的史料分析,通過辯論,達成共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尋找證據辯論說明,掌握評價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微課學習】【微課——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社會景象】 【合作探究】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影響?
【學生感悟】 通過微課中直觀的數據展示,學生們認識兩點:一是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二是藩鎮割據局面形成。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設計意圖】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課標所要求,也是本課的重點。單純的研讀史料,對七年級的學生,難度很大。通過一個5分鐘的微課,將安史之亂后的人口、經濟損失、藩鎮的割據性通過圖例直觀的展現出來更容易理解。
【教師過渡】藩鎮割據局面阻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消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財力,不僅促使唐朝衰敗,還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二、一名節度使的篡位:唐朝滅亡
【歷史情景劇】 《帝國挑戰者》第一幕。早期的朱溫是農民起義軍,以農民起義軍將領的身份講述唐后期藩鎮割據態勢嚴重,藩鎮之間為圖霸業,征戰不休,人民賦役繁重,被迫起義,挑戰朝廷。
《帝國挑戰者》第二幕。后期朱溫投降唐朝受封節度使。以節度使的身份講述唐朝后期藩鎮是獨立王國,節度使朱溫是中央集權的挑戰者,是帝王命運的挑戰者。
【設計意圖】本環節利用歷史情景劇的形式,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藩鎮割據狀態下,節度使為了鞏固勢力,可能加劇對勢力范圍地區的百姓橫征暴斂,客觀上加深百姓的負擔,很大程度上誘發了農民起義,另外一方面,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它本身就是唐朝統一和穩定的巨大隱患,最后也是它結束唐朝命運。如此就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材料一:五代十國消亡圖表
材料二:
【合作學習】1:五代分別是哪五個朝代?集中在哪個區域?
2:十國是指哪十個政權?它們的存在形式與五代有何不同? 3: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有哪一共同特點嗎?說明了什么問題? 4: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南北方發展有何不同?
【學生感悟】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但分裂中蘊含著統一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年代表形式,讓學生能直觀的了解五代十國階段時間及相繼、并存的情況。通過五代十國君主即位前職官表,讓學生領悟五代時期的割據政權其實就是唐朝滅亡后藩鎮割據的一種新形態。
課堂小結
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了一百多年,一場安史之亂解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斗爭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的局面。藩鎮割據不僅本身是唐帝國穩定的隱患,還誘發了其他社會動亂,最后使唐朝土崩瓦解,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但是分裂中已經蘊含著統一的因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