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遼寧省優(yōu)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新課標》總要求是學生需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據標準確定如下教學子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要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通過完成“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比較表”,分析張騫通西域產生的影響;識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路線圖》、《秦漢時期疆域變化圖》和《絲綢之路路線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學習絲綢之路的歷史,聯系當今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引導學生以古論今,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學習張騫不畏艱險、富于冒險精神、忠于國家、牢記使命、機智果敢、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的史實,引導學生認識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學生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意識。通過對比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進行交流的“物產”,使學生直觀的體會什么是交流,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橋梁作用,體會文明與交流、發(fā)展的關系。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一是張騫通西域。二是絲綢之路。
本課難點: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fā)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設置西域都護府,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而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地理大發(fā)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個文明的相互滲透,可以與歐洲開辟新航路之舉齊名并重。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戰(zhàn)略,因此,本課的學習也極具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言。今天我們課堂上來了客人,老師特意為客人們準備了據說據說是當年秦始皇最愛吃的兩樣東西,想知道是什么嗎?那老師就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大家,據說,這也是當年秦始皇最愛看的表演。(魔術表演,變出葡萄、核桃)歷史是講求依據的,不能道聽途說,核桃、葡萄是不是秦始皇愛吃的,魔術表演是不是秦始皇愛看的,讓我們通過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學習來尋求答案。
(二)講授新課
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出使西域的初衷竟然是去執(zhí)行一次秘密任務。而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任務: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1、 通過地圖了解地理位置
西域——顧名思義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們一起看圖來確
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神秘的西域地圖)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區(qū),在兩漢時被稱為西域。19世紀末不再有西域一說。 提到玉門關、陽關,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一些相關的詩句? 簡用詩詞大會的出題方式。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同時標出玉門關、陽關位置。
2、可能遇到的困難?(學生討論)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合作探究,充分討論,暢所欲言,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接納不同觀點。
遇到的挫折:①去時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回來時又被扣留了一年多;②所到之處,有茫茫的戈壁灘,有人跡罕至的雪山峽谷,道路不熟、語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③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來打匈奴。
敬佩之處:①他的執(zhí)著,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不怕艱險②他的剛強堅強,不屈不撓,③有膽有識,敢于冒險,開拓進取④他面對困難具有永不言敗的精神,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播放視頻《絲綢之路》
獨立自主的完成“兩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和結果”的表格填寫。交流匯報。
課件出示以下表格,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填寫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 時間 目的 結果 公元前138年 聯合大月氏 未完成但是了解了西域 公元前119年 訪問西域各國 完成使命,西域各國回訪
長安
(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
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新課標提出通過多途徑感知歷史,學會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并經過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過程,形成歷史概念。)
討論:歷經艱難險阻的張騫出使西域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變化?
(問)張騫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立志為國建功立業(yè),牢記使命,勇敢堅強,戰(zhàn)勝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 張騫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成功者的品質: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師)我們要走的路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面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老師希望所有同學都能迎難而上,執(zhí)著追求,因為成功可能就在轉角處等著我們。
比較秦疆域和西漢疆域圖,讓學生尋找變化。 西域都護設立。
結合識別《秦西漢疆域形勢變化圖》,讓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西漢時西域開始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師)新疆成為了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片)2009.7.5烏魯木齊暴力事件 學生談感受:一切企圖分裂祖國的行為都不可能會成功,我們中華兒女堅決捍衛(wèi)祖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材料:公元77年,老普林尼(羅馬人)在他的《博物志》中寫下了這樣的話:“林中產絲,聞名世界。絲生于樹上,取下濕一濕,即可梳理成絲。”
(問)你認為當時羅馬了解不了解中國? 一知半解。導入班超經營西域。 絲綢之路的路線
識圖訓練:《絲綢之路路線圖》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隨著悠悠的駝鈴聲,古代的商人和使節(jié)從長安出發(fā),沿著河西走廊,到達敦煌(點出莫高窟),在這里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道,北路玉門關,經樓蘭古城、吐魯番、烏魯木齊(指出千佛洞)、喀什,然后到中亞、西亞甚至到俄羅斯地區(qū);南路出陽關,經新疆塔里木盆地、和田等地,經伊朗(安息)到羅馬(大秦)。
完成陸上絲綢之路的學習; 再通過教師提問,“在馬來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瓷器,這說明了什么?”
從而導出另一條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通過多媒體展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加深學生印象。
了解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軍事:西域都護的設置
民族:漢與西域各民族友好往來 指導學生朗讀課前導入,了解絲綢之路為什么以“絲路”來命名;再由教師補充李希霍芬的 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一詞最早由來。
絲路交流
課件出示:胡蘿卜、絲綢、中草藥、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葉、鐵農具的圖片。
提問:如果你從中原出發(fā),可以帶上哪些商品到西域?在你歸來的時候,你應該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銷往中原才能賺到錢?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在人類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時物產的交流。中國物產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同事通過絲綢之路,西域的物產流入中國,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中國式絲綢的故鄉(xiāng),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地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將這條廬山交通路線成為絲綢之路。
課件出示:佛教、基督教、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火藥、針灸的相關圖片。
提問:絲綢之路最初只是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作為商品交換,后來突破了經濟范疇,在政治、外交、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有哪些?世界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中國古代科技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四大發(fā)明的西傳有力的推動了歐洲文明的進步,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國文化在她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也曾深刻的受到外部文明的影響,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地更新、發(fā)展。
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人們對絲路暢通的興奮,對遙遠世界的向往,歲絲綢之路帶來的種種具體感受,成就了無數動人的詩篇。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絲路有關的文章、歌曲、影視、社會活動,等。
給絲綢之路重新起名?(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綿綿絲綢之路情
活動設計,暢所欲言。出示材料問題: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戰(zhàn)略。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在今天的智慧閃光,請同學結合本課學習的內容談一談古代絲綢之路為我們今天倡導的戰(zhàn)略留下了了哪些文化內涵,提供哪些有益的經驗?
板書設計
路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
上絲綢之路
意義: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