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族大團結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2課《民族大團結》山西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2課《民族大團結》山西省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
知識與能力
了解民族大團結的概念,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概況和意義;國家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措施,西部大開發。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教材中插圖的講解,使學生逐步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形成積極進取、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態度,并逐步樹立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貢獻的人生理念。
重點
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政策。 難點
處理好民族問題對維護國家統一、發展西部經濟的重大意義。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歌曲《愛我中華》是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歌。當那優美的旋律在運動場上回蕩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民族大團結》一課。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教師: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教師: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實施是有法律依據的。 史料1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史料2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 史料3 省級民族自治區成立的時間表。
地區 成立時間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
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教師: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何時確立起來的,概括其主要內容。
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教師總結: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立此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由各民族代表組成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教師:將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寫入法律說明了什么?憲法的哪一內容屬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
學生: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我國的一項政策和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教師: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方針,我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是什么?目前,我國全國已經建立了幾個民族自治區?
學生: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目前,已經建立了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和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 教師: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何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1)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
(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確實起到了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目標實現了嗎?
二、共同繁榮發展
史料1 新中國成立時,少數民族有四種落后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地主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有三十多個民族,當時有3 000多萬人口;處于封建農奴制的約400萬人口;處于奴隸制的,當時有100萬人口;保留原始公社生產方式殘余的,當時有60萬人口。經過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史料2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概況
農業總產值(億元)
工業總產值(億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 352.3 64 369 史料3 近年來,國家斥巨資對西藏拉薩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爾寺和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進行了修繕。1989年至1994年,國家投入5 500萬元,1 000千克黃金,對布達拉宮進行一期維修。2001年開始,又撥?3.3億元,對布達拉宮進行二期維修。
史料4 西部大開發涉及的省、市、自治區:重慶、四川、云南、貴州、陜西、寧夏、
甘肅、青海、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71.4%。見下圖。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政策: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師:為了實現共同繁榮,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
①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少數民族人民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
②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
③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④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
教師: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戰略覆蓋了5個民族自治區、27個民族自治州和83個民族自治縣,還有3個民族自治州參照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請大家談談西部大開發戰略有什么影響?
(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補充關于西部大開發的史料)
史料 西部大開發三大標志性工程。
學生:西部大開發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了一大批項目,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榮的政策合乎國情,順乎民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民族大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共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邁進社會主義社會加強經濟建設、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西部大開發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