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天津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天津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隋朝的建立、統一的時間及意義;了解隋朝強盛的原因及表現;掌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舉制的創建過程及作用;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
(2)思考與探究“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大運河”“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等問題,培養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故事、視頻、材料及閱讀教材等手段,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和參與。 (2)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的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2)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他的開通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見證,至今仍值得我們為之驕傲。
(3)科舉制度的出現時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是促成隋朝繁榮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及作用;科舉制的創建過程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探討從隋朝滅亡中得到的正確啟示。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掌握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統一時期的秦漢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概況。這些知識對于本單元的學習起了鋪路搭橋的作用,使學生具備了學習隋唐歷史知識的條件。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知識儲備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并不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培養正確的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培養關注歷史發展的廣泛性和持續性。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一支《玉樹后庭花》,成了一個沒落政權的亡國之音;
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歷史興替的變幻無常;一株瓊花,深院綻放,演繹一個淫逸暴君的窮奢傳奇;一條古運河,千淌,見證一個繁盛帝國的短暫興亡…… ,這里的繁盛帝國指的就是繁盛一時的隋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隋朝來了解它的歷史。
授課過程:
一、隋朝的統一
(出示圖片)師:這是一首隋朝時期傳唱的歌謠,從這首歌謠中我們能夠找到哪些相關的歷史信息呢? 學生回答:學生的閱讀歌謠并找出相關信息,隋朝的建立
1.隋朝的建立
首先請大家回顧一下南朝與北朝的政權更替圖(出示圖片)并分析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教師講解:北朝的最后一個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楊堅掌握政權,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統一
師:當時在南方割據政權的陳朝,陳后主不問政事,沉迷享樂,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了全國。
3.隋朝統一的意義
師:出示陳后主歷史傳說胭脂井的圖片,學生閱讀并分析得出隋朝統一的歷史條件?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出示隋朝統一后的圖片,統一后的隋朝疆域體現了隋朝不斷的強大,那么大家一起來分析隋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它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有利于當時社會和文化的繁榮。
4.隋朝經濟的繁榮
師:隋朝在隋文帝統治時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那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一的呢?(可以從經濟和政治兩點上開分析)
學生回答:閱讀課文討論后回答,1.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2.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師:. 閱讀第2、3頁課文,說說隋文帝采取這些措施后的影響是什么?分小組討論后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分組回答,①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②出現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圖片展示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含嘉倉
多媒體出示表格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期中的數據,得出結論,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有哪些?(提示可以從人口、墾田和糧倉三方面來分析)
學生回答:分析得出1. 人口激增2. 墾田擴大3. 墾田擴大
師:從以上因素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隋朝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分析得出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2.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實行考試選拔人才制度。
二、開通大運河
隋朝國力的強盛,為大運河的開通奠定了基礎,而大運河的開通也顯示了隋朝的強盛。強大的隋王朝僅存在38年,經歷了兩代皇帝就滅亡了,是開鑿大運河造成的嗎?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追溯這條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首先給大家觀看一段有關于大運河的視頻,看完后回答問題 播放視頻 多媒體顯示提問
1.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 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學生歸納:
政治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經濟目的:隋朝經濟發展的需要 經濟目的:隋朝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大家仔細看隋朝大運河示意圖,說說大運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鎮?大運河的中心在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鎮?
學生回答:涿郡、洛陽、余杭
3.大家可以依次說出大運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稱嗎? 學生回答: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小結:隋朝的大運河示意圖 一條:一條貫穿南北的大動脈 二長:二千多千米 三點:三個城市 四段:分為四 段 五河:貫穿五大水系
六省:跨越六個省份(從北至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 欣賞大運河圖片 討論: 1.想一想?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 “天下轉漕,仰此一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水運糧食在古代為什么這么重要?
學生歸納: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糧食全靠大運河。
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運糧食比起陸運,裝載量的大,速度快。 2. 動腦筋
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具備完成如此浩大工程的條件)開通后的影響是什么? 學生歸納:原因:1、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 2、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 3、以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為基礎。
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 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3.討論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么? 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的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大運河開通以后,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還 促進了兩岸城市的發展,對維持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 也起了促進作用。但當時為了開鑿大運河,過度役使了 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
小結: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的工程之一, 不僅運河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而且河道的水深、寬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它的建成,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大家知道,現在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各種人才,考試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那么隋朝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學生回答:科舉制
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有關?
學生回答:隋文帝、隋煬帝(出示兩位皇帝的圖片) 提問:他們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學生回答:隋文帝改革選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進士科的設立, 標志著科舉制的產生。科舉制的誕生。
閱讀第3頁相關內容分析:
隋朝為什么要采用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
學生回答: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多從各地高門權貴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得到中央或地方任官。
提問:隋朝科舉制還不夠完善,但卻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科舉制的誕生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回答:①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②科舉制成為歷朝選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閱讀第4頁內容,分組回答相關問題 1. 繁盛的隋朝為什么很快走向了滅亡? 學生回答:隋煬帝的暴政
2.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 3. 他的暴政導致了什么后果?
學生回答: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4. 根據課本知識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
學生回答:隋煬帝的暴政,再加上隋末農民起義的打擊。
隋朝滅亡的標志: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滅亡。
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課堂小結
隋朝的繁盛和強大是隋文帝勵精圖治的結果, 隋朝的滅亡是隋煬帝暴政的直接后果。 由此可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個人的素質, 統治才能對國家的興衰有著重要的作用, 可謂“成由勤儉敗由奢”。
板書設計:
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581年、楊堅、長安 二、隋朝的統一:589年 三、隋朝的強盛
原因:國家統一、隋文帝勵精圖治、實行科舉制
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糧倉豐實、開通大運河 四、隋朝的滅亡:618年,二世而亡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通過課堂歸納總結,從隋朝的興亡中得出作為統治者應該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導學生了解科舉制的誕生、完善、廢除的過程,體會科舉制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體會科舉制對古代、對今天的現實意義,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通過出示材料,加深對重點內容的分析和理解。通過學生參與與討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對難點的處理有些簡潔。在教學中可以多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的難點知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