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學日記,鋪滿金色巴掌,水泥道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在閱讀中學日記《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在閱讀中學日記《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慶市 - 梁平區
在閱讀中學日記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設計
單元解讀:日記是一種表達文體,應表達需要而產生的。著眼需要去學表達,能讓學習發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因此日記不能當成靜態的知識來呈現,而應該從策略性知識的引領中去提高興趣,從程序性知識中去養成書面表達的習慣。縱觀我們的教學實踐,總是遵從一個單元結束才走進語文園地,才進行習作教學這種單線教學的思維慣勢,如何真正落實統編教材中的“雙線并行”、“單元整合”的新教材理念,充分利用語文書人手一冊的教學資源,把本單元課文改變成一篇篇日記來讀,加深學生對日記這種文體的認識,竭力把語文教材變成學生的學習經歷,加強學習些日記的過程新指導,讓語文表達與閱讀相伴相生,讓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發生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學情了解:二年級時我們已經開始初步地進行日記的書寫了,學生對日記的基本格式有所了解,對日記的內容有感知,所有日記概念是零星的,散亂的,希望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對以前的認識進行梳理,在梳理中讓認識有所提升。如:日記的好處,日記還可以寫什么。
教材解讀: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共安排了4篇課文:《古詩三首》、《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4篇課文內容都指向“秋景”。這是閱讀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日記”這種表達方式的學習。寫日記是學觀察,寫日記是學積累,寫日記是學表達。而對景物的描寫是三年級孩子的難點。如果我們把課文變成一片片日記,從日記的視角去讀單元文章后,我們發現語文要素統整起來了,不再是碎片化的呈現。
例文教學構想:《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現代文,作者張秋生用散文的筆觸描寫了上學路上發現的那條水泥道的美,文字之中洋溢著作者的喜愛之情。結合單元表達要求:學寫日記。用日記的文本眼光去解讀,去發現語文要素——學觀察,悟表達。
1.留心觀察,學發現——第一,熟視無睹的事物,我們發現了意義,這是留心;第二,觀察點小——水泥道,讓觀察聚焦,讓觀察細致。這兩點與本冊安排的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學觀察”,也聯系起來了。)
2.表達要素,學記錄——日記就是人們一天的記錄,記錄什么?怎樣記錄?是初學者的困惑。而本課較好地做了示范:選擇一件事情來記錄,本課主要是記錄看到的,文章末尾從不同角度記錄了自己的感受。
《秋天的雨》則是記錄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聽聽,秋的聲音》側重從聽的角度嘗試記錄看到的秋景。三篇課文觀察點非常清楚。非誠適合用日記這種文體去嘗試著閱讀。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水洼,印著,凌亂,增添,棕紅色、小雨靴等詞語。
2.會發現自己難懂的詞語,嘗試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隨文學習“明朗”、“凌亂”、“熨帖”,用多種方法理解詞意。
3.會用抓關鍵詞句了解課文內容,讀出課文表達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自學詞語,交流理解詞語的方法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會讀“水洼,印著,凌亂,增添,棕紅色、小雨靴等詞語,讀準隨文學習的“熨帖”,會發現自己難懂的詞語,嘗試運用多種方法理解。
2.發現新鮮詞語,用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意思。
抓關鍵字理解、分合理解,抓構詞特點(相近字組成的詞)、查字典……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寫日記的好處,對寫日記有興趣。 2.從日記例文中,掌握日記基本格式。
3. 嘗試用“日記”的文體意識感知日記內容,感知日記正文的表達特點。 課前交流:
猜朋友:不會說,只會聽;是你忠誠的記錄員,為你永遠保守秘密。(日記) 當身邊沒有朋友時,我們可以用日記來傾述。 教學過程:
一、聊老師寫日記的經歷,了解日記的好處
同學們,你們寫過日記嗎?
(交流中了解學生對日記這類文體知多少,做到“知己知彼,順學而導,百學不厭”) 生交流。出示單元習作“寫日記”中的日記范例,了解日記格式。 了解日記格式要素:
時間和天氣:開頭第一行的正中:日期,星期,天氣 正文:開頭空兩格。
日記里可以寫些什么?有趣的事,喜歡的動物、植物、 二、改寫課文文體,強化日記格式三要素
1.如果老師說《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從作者張秋生的日記中選出來的,你同意嗎? 預設:不同意,因為沒有日期,沒有寫天氣。 2.如何把這篇課文變成日記 ?你有什么建議?
日期寫什么時候?發現課文季節特點 的句子讀讀。題目里有季節“金色巴掌”, 第一自然段里有季節(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3.為課文添加上日記的格式。日期就寫上課這天的日期和星期。 4.正文和平時的習作一樣,每個自然段開頭要空兩格。
三、日記可以寫什么——讀題目 1.默讀課文:日記可以寫什么?
一讀題目發現日記的內容:抓住課文題目關鍵信息——水泥道、梧桐樹葉,發現日記可以寫一個地方或者說一處景。
日記需不需要題目,沒有特別規定?梢杂蓄}目。如果要寫題目可以寫在日期的下一行。 二讀課文發現日記內容:課文的哪些段落是寫的水泥道,請在段落的前面打上“√”。 圍繞“水泥道”尋找相關段落,這一教學行為體現兩個學習點:讀一個自然段發現段落要圍繞一個意思來表達,同時體驗觀察要圍繞觀察點展開。
三交流發現表達特點。學生在交流一個段落是不是在描寫“水泥道”中體會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描寫方法。同時感知日記要把看到的有重點記錄下來。
預設:學生可能選掉的段落:4、5、8自然段。特別是8自然段,很多學生都認為不是寫水泥道的段落。于是展開研讀。
1. 為什么不是描寫“水泥道”的段落?
研讀部分學生錯選段落,如4、5自然段,學生自讀課文尋找判斷的理由,交流中學會發現
2. 研讀學生認為是描寫水泥道的段落。感受表達特點。
比喻句:第6自然段中的“地毯”是指什么?朗讀中體會水泥道的圖案美、水泥道的長。 轉關鍵詞——“凌亂”體會不規則美。發現觀察角度與平時習慣的不同,會發現不一樣的美。 3. 研讀大部分學生選錯的段落;課文第8自然段。
這一段在寫什么?(小雨靴)為什么要寫?指導學生尋找心情的詞語,發現這一段還是在寫水泥道,通過寫作者走在水泥道上的心情來表達水泥道有趣。感悟日記要寫看到的,聽到的,還要寫想到的,如作者的心情等。也就是要有感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