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詩二首,敕勒歌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課標版二年級上冊18古詩二首敕勒歌-福建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課標版二年級上冊18古詩二首敕勒歌-福建省優課
一曲自豪的草原贊歌
——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上冊 第七單元18課《古詩二首之敕勒歌》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在創設的生動教學情境中讓學生歷經一個又一個既相對獨立又前后聯系的,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中循序漸進,體現了教師指導的層次性,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完成朗讀、合作、探究、理解、想象、感悟的過程,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教材分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開頭交代敕勒川位于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圓頂的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語言明白如話,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學習本詩,可引導學生一邊誦讀古詩,一邊識記生字。學生在朗讀和背誦古詩的同時,聯系生活實際和插圖理解詞語的意思,學習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遠遼闊、壯麗富饒的景象,體會牧民的自豪之情。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初步的閱讀能力,但理解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情境,加強閱讀指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插圖理解詞語的意思,發揮合作交流作用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教學目標:1、認識“似、廬、籠、蓋、蒼、茫”6個生字,會寫“蒼、茫“等生字。聯系生活實際和插圖理解“蒼蒼、茫茫”等詞語的意思。
2、養成預習習慣,學習質疑問難。 3、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4、學習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遠遼闊、壯麗富饒的景象,體會牧民的自豪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學習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實際和插圖理解詞語的意思。學習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遠遼闊、壯麗富饒的景象,體會牧民的自豪之情。
教學準備:交互式多媒體設備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1、大家見過草原嗎?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首贊美草原的歌。(課件:視頻)
2、這首歌的名字叫《敕勒歌》。(板書:敕勒歌) 敕是翹舌音,請大家齊讀。生齊讀
4、敕勒指的是北朝時期北方的敕勒族,他們和蒙古族一樣以放牧為生,是游牧民族,現在已融合到其他民族中。 5、這是一首北朝民歌。(板書:北朝民歌)(課件:時間導圖)
北朝距今大約有1500年,比唐朝還早呢。民歌就是民間流傳的詩歌。
敕勒歌是敕勒族人用27個字,寫下的草原贊歌,是一首特別美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敕勒歌》吧!(課件:課文內容) 二、初讀古詩,讀出節奏
1、小朋友你能自己讀這首詩嗎? 大家自由地讀一讀古詩,借助拼音把每個字讀準,把詩句讀通順。(課件:朗讀要求)
給大家2分鐘時間。(交互式媒體:倒計時) 生自由讀,師巡視。 2、(1)(課件:帶拼音8個生字)這些字誰會讀?我請會讀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大家讀。指名生讀。師相機糾正。
白板上圈畫“籠”,它是個調皮的孩子,在“鳥籠”這個詞語中讀“lόng”,在“籠蓋”這個詞語中讀“lŏng”。
提示“四野”字在古代讀“yǎ”現代讀“yě”,有的歌曲中仍舊還是讀“yǎ”。
(2)去掉拼音,咱們“開火車”讀吧!(課件:去掉拼音的8個生字)
3、(1)(交互式媒體:師在白板上書寫“見”字) 這個字在詩中怎么讀?你是怎么知道的? (2)(課件:注釋內容)通過讀注釋,知道漢字的讀音,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4、字音都讀準了,咱們字放到古詩中去,大家一起讀。 (課件:課文內容)
5、古詩是無旋律的歌,大家聽,(課件:課文內容)師范讀。 說說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同?你說,有節奏感,對,讀詩要讀出節奏感和韻味,,老師來讀,你們來畫節奏(交互式媒體:請學生畫節奏。)畫對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三、預習提問,引發思考
這首詩大家都能正確地朗讀了,那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在課前預習的時候,大家已經把自己的問題,用視頻拍好發送給了老師。下面我們用“家校幫”軟件來看視頻。
(交互式媒體:用手機展示學生提問視頻)
預設解決:敕勒族的家鄉,名叫什么?指名答(敕勒川)
那里是一片的大草原,它在什么地方?指名答(陰山下) 陰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內蒙古地區。) 四、想象畫面,品讀詩文
想知道其他問題的答案嗎?就讓我們穿越時空到1500年前,北朝敕勒族的家鄉去尋找答案吧!
目的地:敕勒川,陰山下;時間:1500年前的北朝。
㈠體會“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1、(課件:插圖1)來到敕勒大草原,你看到什么? 生交流(遼闊的天空,高高的山,無邊無際的草原,茂盛的牧草) 2、剛才在草原上你們發現幾座房屋,我們走近看一看。這就是敕勒族人居住的房屋——“穹廬”。(交互式媒體:穹廬圖,擦除呈現“穹廬”二字)
穹廬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子做成。敕勒族叫做穹廬,蒙古族叫做蒙古包。
3、“天似穹廬”指的就是?(課件:插圖1 “第二行”)
指名生回答(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
這個“大帳篷”的屋頂有多大,能用手勢比比嗎?(邊比邊說)用一個詞形容就是?
指名生回答(無邊無際、一望無際) 無邊無際的大屋頂,籠罩著什么?
指名生回答(大地、草原)
4、所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說的就是?
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的屋頂,籠罩著(大地)草原的四面八方。 5、你能試著用朗讀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到這間屋子的無邊無際嗎?指名生讀 預設:老師也來試一試吧!師范讀第二行。老師是怎么讀的?(把“穹廬”、“四野”讀得特別重,加上手勢,而且拖長了聲音)。 6、住在這無邊無際的大屋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呢? 指名生答。
(二)體會“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大家的贊嘆聲把牧民吸引來了,看他來迎接我們了。 1、采用微課的形式,通過了解“蒼”“茫”的造字字源,大致理解“天蒼蒼,野茫茫”這兩個詞語的意思。
2、謝謝丁零。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上,你會做些什么?(課件:插圖2“第三行”)
3、聯系生活實際和圖片體會“蒼蒼”“茫茫”的意思 “蒼蒼”“茫茫”形容不同的事物時,有不同的含義。 大家來看看這兩組詞語,并完成選詞填空。 (交互式媒體:請班級優化大師隨機抽取學生上臺完成,并評價。) 松柏蒼蒼 天蒼蒼 白發蒼蒼 這位老奶奶滿臉皺紋, 。 這里藍天白云,湖水清清, 。 大海茫茫 野茫茫 云海茫茫 ,看不見一條船。
黃山的山頂上 ,真美啊!
4、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上,吹來了一陣陣清風,原本安靜的草原變得熱鬧起來,閉上眼睛——聽,是什么聲音? (課件:插圖2配上一陣風吹草地的聲音,馬蹄聲,牛羊的叫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生答。 5、請你用朗讀的方式讓大家看到也這個畫面吧!(課件:插圖2 “第四行”)
你真會讀,聽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讓大家看到了成群的牛羊。 6、千百年來每當人們說到草原的美景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動畫面。面對此景,如果你是畫中的這位放牧人,你會有什么感受? 指名生答。
7、就讓我們帶著這份自豪和幸福,閉上眼睛,想像畫面,把整首詩讀一讀、背一背吧!
(課件:插圖2全文背景配樂《敕勒歌》)全班齊背。
8、今天我們游覽了敕勒大草原,欣賞了草原美景,收獲了自豪與幸福。
五、指導書寫,注意坐姿
讀了這么久的詩,咱們今天還沒寫字呢!寫字前咱們先放松放松做做《寫字操》吧!(課件:《寫字操》) 1、①(課件:生字“蒼”)這個字是什么結構?(上下結構) 上下結構,要寫得上窄下寬。 (交互式媒體:“蒼”的書寫展示) 師解說:“蒼”字草字頭窄、扁,“倉”寬、大;“倉”上面的撇、捺相交于豎中線左側,收筆撇低捺高,撇捺舒展,就像草原上蒼鷹張開的翅膀。
師范寫:請大家舉起右手書空“蒼”字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②課件:生字“茫”)這個字是什么結構?(上下結構)
上下結構,要寫得上窄下寬。 (交互式媒體:“茫”的書寫展示)
“茫”字草字頭窄、扁,居上居中,三點水第一點在左上格橫中線上方,“亡”字的點筆在右上格,收筆在橫中線上。
師范寫:請大家舉起右手書空“茫”字,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2、大家練寫這兩個字,請用鉛筆描一個寫一個。注意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師巡視(交互式媒體:用手機拍照展評學生作品并點評) 3、學生再次練寫。
小朋友們的字都寫得非常端正、工整,課后和你的同桌互相改一改、評一評。
六、拓展延伸,實踐活動
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學習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1、請根據自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想象畫面,畫一幅畫并將古詩抄寫在上面。。
2、把古詩背誦給家長聽,再和家長一起積累兩首描寫大自然景物的詩
3、學唱《敕勒歌》。
板書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