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天火之謎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19天火之謎-福建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19 天火之謎-福建省
《天火之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表
小學語文(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
準實驗教材)
章節 第19課 學時 第二課時
年級
五年級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復述課文第4自然段,培養學生復述能力。
3.能夠綜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多媒體、課外書等讀懂課文。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者分析
五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能力、初步的概括能力,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語言,且想象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還不能深入地體會能揭示文章主題的含義深刻的詞句,且風箏實驗的原理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實驗的神奇,體會人物的品質,需要老師創設情境,引導啟發。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難點:
1.復述課文第四自然段,培養學生復述能力。
2.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 依據分析和解決措施:1.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第三學段閱讀教學重點是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因此我把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來感受富蘭克林的科學精神作為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教者創設各種情境,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寫話等手段感悟富蘭克林的
科學精神。
2.實驗的經過是故事的主體,文章條理清楚,描寫細致,編者也把復述課文這一點作為課后思考題著重提出,因此我把復述第四自然段——實驗的經過,也定為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教師始終注意把握:讀是述的基礎,來幫助學生實現教學目標。 五、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起止時間(’”- ’”)
環節目標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媒體作用及分析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00’00”-01’58”
1.回顧舊知,為新課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引發閱讀期待
1.讀:“決定” 2.賞:復述優秀或進步之星; 3.齊讀課題; 4.寫:“風箏實驗”名稱; 5.思:這只風箏與普通風箏有什么不同呢?
通過微信、QQ、郵箱等互聯網技術,讓家長將學生課前在家復述時的學習狀態,傳送給老師。繼而由老師將相片傳送到“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平臺”的“教師空間”,實現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老師與家長的交流和聯系,使課堂時空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文章脈絡的這個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了實驗前的準備情況,并抓住關鍵詞進行復述。
。
二、借助媒體,走進新知 (二)發現材料變化
06’59”-24’28” 1.自主學習,畫句批注;
2. 多種形式品“變化”;
3.感受“風箏實驗”成功
(二)發現
材料變化 第四自然
段中“實驗材料變化”
變化的句子
1.自主學習,畫句批
注
【屏幕出示:思維導圖與課文第四自然
段】 隨著實驗的進行,這些材1.給部分批注寫的
好的同學
進行拍攝,
并嵌入白
板課件分
享給全班
同學。
相片
料又會發生什么變
化呢?請
孩子們往下默讀,邊讀邊畫上
相關句子。 (1)學生圈畫并反
饋交流
(2)選擇一處變化
做批注,教
師借用授課寶拍攝推送到部
分優秀批注。 (3)補充
或修改批注,分享交流。
1.多種形式品“變化”
A.“風箏”變化 (1)指名 分享寫“風
箏”變化句子的批注 (2)讀一
除了顯示在大屏幕
上,課后,也將繼續
傳送到“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
平臺”的“教師空
間”以及該班級的家
長微信群中,既巧妙地實現課堂的家校互動,實現家長對孩
子在校的
表現期待,又實現了
對學生的適時鼓勵
讀:風箏變化的句子
【屏幕出
示:風箏變
化的句子】
(3)教師
演示,形象
理解“顛
簸”等
(4)(4)
說句訓練:
在你們的
眼里顛簸
著,搖晃的
風箏又像
什么呢?
(5)想象:
此時富蘭
克林會想
些什么
呢?
總結:讓我
們一起讀
出屬于你
們的獨特
感受吧。齊
讀
B.“麻繩”
變化
(1)指名
用平板推
和引導。 教師利用
希沃5白
板軟件的
拖曳功能,
巧拖風箏,
在拖動中
激起學生
思維的千
層浪!巧妙
形象地幫
助學生理
解了“顛
簸”“搖晃”
等詞。】
2. 創設情
境,通過風
聲以及“山
雨欲來風
滿樓”時風
箏的擺動,
初步營造
實驗中不
可缺少的
天氣情況,
帶領學生
走進實驗
現場,引導
學生展開
想象,進行
扎實有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