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晨景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五上第5課欣賞課《晨景》北京市 - 順義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音樂人音版五上第5課欣賞課《晨景》北京市 - 順義區
《晨景》
——小學五年級欣賞課教學設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晨景》
學科 音樂
學段
高
年級 五
相關 領域 核心內容:感受與欣賞領域中的音樂表現要素。
相關內容:感受與欣賞領域中的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體裁與形式。 輔助內容:表現領域中的識讀樂譜與綜合性藝術表演。 教材
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五年級上冊 五線譜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7 月
是否已實施 已實施
教學設計參與人員
姓名 單位 聯系方式
設計者 實施者 指導者 課件制作者 其他參與者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以聆聽為基礎,在模唱主題、欣賞演奏視頻、借助總譜輔助聆聽等音樂活動中,感知作品的主要創作手法及其在刻畫音樂形象上的作用。
(二)理論依據
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加深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感受與欣賞的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1.作品背景
愛德華·格里格是挪威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鋼琴抒情小品》、《培爾·金特》等。《晨景》是《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第一首。《培爾·金特》這部交響組曲共八首,是從格里格為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詩劇《培爾·金特》所作配樂中選取而來專供音樂會演出的作品。
2.音樂特點
(1)全曲結構與音樂形象
《晨景》是一首帶減縮再現的單三部結構管弦樂曲。具體結構如下表:
全曲音樂靜謐清新,描繪太陽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顫動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脈動。
(2)各段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A段的主題宛轉悠揚,作曲家將主題形象在A段做了三次模進轉調,形成主題色彩的對比與呼應,運用三度不斷模進轉調及不同樂器對主題的不斷演繹、推進,來象征旭日東升、色彩漸亮的情景。
主題材料:
1-4小節包含兩個樂節,它們又分別代表兩種音型組合,a呈射線型(小跳﹢級進),b呈鋸齒型(輔助音型),樂節1代表連續的a﹢b;樂節2代表連續的擴大了音程的b’﹢a。由長笛演奏,所奏音符所在音區正是長笛最為悅耳明亮的音區, 5-8小節低八度重復1-4小節的主題材料,只是在最后一小節中將原E大調的第4小節整體向上作了三度模進到#G大調,由雙簧管演奏,以上主題的旋律與和聲層主要由木管組樂器擔任,音色純凈而單一,為以后音樂的發展留出空間。
主題第一次發展:
9-16小節是在#G大調上變化重復第一樂句,并在最后一小節向上三度模進到B大調。
主題第二次發展:
17-20小節出現時不再完整重復主題材料,而是在B大調上重復樂節1中的
a﹢b,由雙簧管低八度重復演奏。19小節則又縮減重復a音型。在長笛和雙簧管間作高、低八度音區的重復,形成了音區及音色上的b鋸齒型。
主題第三次發展:
第21小節,整個弦樂組回到原調上重復主題材料,由于織體加厚,力度加強以及主調的出現,使這個表現噴薄而出的朝景旋律令人印象深刻。
A段的調性為E-#G-B-E,即主調的Ⅰ大三和弦。因此從調性發展上也呈現出a射線型。
配器方面前三次主題是由兩種樂器分別演奏,情緒的發展是有過程的,到第三次時兩種樂器交替演奏一個主題,交替的頻率越來越緊湊,猶如萬物漸漸蘇醒的過程。最后一次進入的樂隊讓音樂的層次感越發豐滿起來,像是描繪噴薄而出的日光。將樂曲推向震撼的高點。
B段在A段的主題旋律中抽取mi re do三個音發展成一個舒展悠長的由大提琴演奏的主題。共兩句,以a音型為主,整體呈現b’輔助音型,力度變化頻繁,表現力豐富。
和聲層以b音型為主,穿插多次a’(大跳)音型。整體描繪了日光忽隱忽現,時而被云層遮擋、時而沖破云霧的景象。
第二樂句,降D大調。是第一句的下方增二度模進。
連接段:旋律很自然的在F大調上進入連接段,為主題的再次出現做好了鋪熱。
A1段:是第一段的再現,但有所改動,加入了一些描繪性內容。調性回歸到
E大調上,音樂中充滿了悠揚的牧笛聲、樹葉蔽簌聲和小鳥的歌唱聲,音樂明朗而悅耳,勾勒出了一幅迷人的晨景素描。
尾聲中的主題材料不斷分裂,運用裝飾音加花變奏,對主題起到很好的潤色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班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通過聆聽音樂,發揮想象力,簡單表述自己對于音樂情緒、音樂畫面的聯想。可以簡單描述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夠
在教師引領下熟悉音樂主題。
對ABA的曲式結構有印象。在感知音樂結構的過程中,能夠找出完全相同的音樂片段。能夠初步辨別音樂情緒的變化,速度、節奏的不同、部分同學在樂譜的輔助之下,能夠感受旋律形態的變化。
能夠區分器樂獨奏曲與管弦樂曲。能夠認識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定音鼓、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但對于音色的辨別有困難。
對樂曲簡單的發展手法如模進、旋律加花重復、動機展開發展旋律等手法有印象。對作曲家通過旋律線條刻畫音樂主題形象的手法有印象。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教師現場鋼琴演奏與管弦樂隊的演奏音頻及視頻的欣賞 借助總譜輔助聆聽
借助移動do的概念模唱主題 借助肢體律動感受音樂特點 (四)技術準備
多媒體設備、鋼琴、《晨景》樂隊總譜等。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喜歡聆聽描繪性比較強的音樂作品,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簡單了解作品創作手法,感知樂器音色。 主要問題
對策
1.對A段主題發展手法的感知。 在對比聆聽的基礎上,借助移動do的概念模唱曲
譜,感受主題的重復與變化。
2.對A段樂器音色變化的準確感知。
借助總譜輔助及演奏視頻的欣賞,感知樂器音色的變化。
3.對B段音樂特點及形象的感知。
借助模唱、總譜輔助、太陽在林間穿梭的視頻畫面以及肢體律動等感知音樂的特點及形象。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喜歡參與本課的模唱、欣賞、律動等音樂實踐活動,能感受到《晨景》所表達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驗從分段聆聽到完整欣賞的音樂學習過程。
2.通過對比聆聽、模唱曲譜、借助總譜聆聽等手段初步了解轉調、配器等音樂創作手法以及他們在表現音樂形象中的作用。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A段主題的發展與變化,能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創作手法及音樂形象。 2.感受B段音樂的特點及音樂形象的變化,能用肢體參與表現。 3.知道樂曲的結構及其所描繪的音樂形象。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對音樂形象及創作手法的感知 (二)教學難點 對轉調及樂器音色的感知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環節目標:導入活動主題-欣賞好聽的音樂作品】 活動1.0——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熟悉的音樂作品
(1)教師用簡短的話語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 (2)學生簡單介紹自己喜歡或熟悉的音樂作品 引導學生說明喜歡某首作品的原因。
(3)教師導入活動主題--欣賞好聽的音樂作品
引導學生從音樂帶給人怎樣的情緒波動、音樂描繪出了什么樣的畫面或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三個方面去感受音樂。
【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以期學生能夠回憶起不同的音樂是如何帶給人們不同的情緒波動,是如何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是如何講述不同的故事。并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從這些方面去欣賞本課作品。
(二)欣賞《晨景》A段
【環節目標:了解A段音樂的創作手法】 活動2.1——聆聽A段主題
(1) 教師鋼琴彈奏A段主題,譜例如下:
(2) 學生聆聽后簡單描述自己的感受 預設:安靜、好聽、舒緩„„
教師小結:其實這段音樂描繪的是一副畫面,那究竟是一副什么樣的畫面,我們再來聽一聽、想一想。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教師鋼琴演奏作品主題,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作品,并引出下一環節。
活動2.2——完整聆聽A段
(1)教師完整播放A段音樂 (2)學生聆聽后簡單描述自己的感受
預設:學生發揮想象力,說明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安靜的森林中、寧靜的夜晚、恬靜的湖邊„„
教師小結:大家通過對作品的完整欣賞之后,都在自己的腦海里勾勒出了一幅畫面,大家的答案都很生動。
【設計意圖】學生在完整聆聽A段音樂之后,會對音樂有進一步的感受,充分發揮想象,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活動2.3——簡介樂曲背景
教師出示樂曲的標題并結合課件簡單介紹《晨景》的作者、出處及音樂所表現的情景。
過渡語:這首音樂作品是由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創作的,作品的標題是《晨景》。 樂曲描繪的是從晨曦微露到太陽冉冉升起再到陽光普照的迷人的自然景象。
【設計意圖】引出標題,并對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描繪畫面進行介紹和說明。
活動2.4——了解創作手法
(1)模唱主題旋律
①教師出示A段主題旋律的曲譜并彈奏,學生隨琴默唱主題,并熟悉曲譜。 ②教師再次彈奏A段主題并與學生合作演唱主題。譜例如下:
(2)感受發展手法(轉調)
①在聆聽的過程中,聽辨主題在A段中出現的次數。
預設:主題在A段中出現了多遍,但出現的次數比較模糊。 解決方案:帶領學生再次聆聽音樂,在主題出現時給予提示。 ②在模唱與聆聽的過程中,熟悉每一次主題的旋律:
分別演唱四次主題,學生唱上半句,教師彈奏下半句。學生演唱部分音區較高,在這里翻低八度唱。
③借助譜例,感受主題的調性發展:
教師展示四次主題的第一小節曲譜,學生通過觀看曲譜,聆聽音樂,演唱旋律曲譜,進而發現A段調性的發展。譜例如下:
教師小結:四次主題在不同的調上呈現,聽起來每次主題都向上升高了,在音樂中,這種創作手法就叫做轉調。格里格運用轉調的手法描繪的畫面是不是和太陽冉冉升起的形象一致呢?
(3)了解配器特點(借助總譜)
過渡語:老師彈奏的音樂和音響中播放的哪一個更形象?音響中是哪種演奏形式?音響中你都聽到了哪些樂器的聲音?
① 借助總譜聆聽音樂,感受樂器音色。 ② 教師簡單介紹總譜讀法。
③ 動態課件呈現總譜,學生嘗試邊看總譜邊聆聽。譜例如下:
④ 學生結合總譜,再次聆聽音樂。
⑤ 欣賞A段演奏視頻,學生進一步感受樂器音色。
⑥ 邊聽音樂邊用及時呈現樂器圖片的方式進一步熟悉A段音樂在配器方面的發展變化
預設:主題第三次出現時樂器交替比較頻繁,學生無法及時呈現樂器圖片。 解決方案:教師講解說明第三次主題出現時樂器是如何交替出現的。 過渡語: 作曲家運用這種樂器音色的變化,對于描繪日出的形象上有什么樣的作用啊?作曲家運用了哪兩種手法表現日出的形象?
(4)學生概括主題發展手法
①學生簡要概括主題發展手法及音樂畫面 ②教師表達自己的感悟
說得真好,老師之所以喜歡這首樂曲,就是因為它表現出日出的這種形象,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光明,一種希望的感覺,那老師把第二部分給你們演奏一下,你們聽聽這段音樂讓你聯想到什么情景?
【設計意圖】通過對樂曲的充分聆聽,提高學生對A段音樂的熟悉程度。通過聆聽、模唱主題,借助移動do的概念感受A段主題不斷上升的轉調的創作手法。通過借助總譜聆聽音樂,感受A段樂器音色的變化。
(三)欣賞《晨景》B段
【環節目標:了解B段音樂的創作手法】 活動3.1——完整聆聽B段 (1)教師演奏B段音響
(2)學生聆聽后簡單描述自己的感受
預設:學生發揮想象力,說明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日落、太陽在云層間穿
梭„„
過渡語:那么這一部分作曲家想要表現什么情景?這一段旋律是什么樣的呢?跟著老師唱一唱。
【設計意圖】學生完整聆聽教師演奏B段音樂后,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為進一步了解音樂做準備。
活動3.2——熟悉B段主題 (1)學唱B段主題,譜例如下:
(2)學生學唱后簡單描述B段主題的特征
預設:慢、好聽„„,對B段主題特征的感受比較模糊
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從B段主題的速度、節奏、音區方面進行思考。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聆聽和演唱熟悉B段主題。
活動3.3——了解創作手法 (1)感受發展手法(轉調)
①學生聆聽B段音響,思考是否出現轉調。
預設:學生通過聆聽無法確定是否出現轉調 解決方案:演唱兩次主題,感受調性發展。
②教師出示兩次主題曲譜并彈奏主題,學生演唱。譜例如下:
(2)感受力度變化
①學生完整聆聽B段音樂,手勢感受豐富的力度變化。
②學生描述力度變化。
(3)了解配器特點(借助總譜) ①學生嘗試邊看總譜邊聆聽
教師提問:這個一會兒強一會兒弱的主題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呢?我們借助總譜聽一聽。
②學生借助總譜聆聽旋律聲部,譜例如下:
③學生結合總譜聆聽分解和弦音型,譜例如下:
教師提問:除了大提琴演奏的主題以外,你還能聽到其他的旋律嗎? 預設:學生對于其他旋律的捕捉有困難。
解決方案: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明確除大提琴旋律聲部以外的伴奏音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演唱、肢體律動感受體驗B段音樂的轉調手法和力度變化;借助總譜聆聽音樂感受大提琴的音色,以及交織在一起的兩種音樂形象。
活動3.4——欣賞音畫視頻
學生欣賞B段音畫視頻,感受音樂畫面
過渡語:有很多人對這段音樂是這樣理解的,太陽在云層之間穿梭,時而沖破云霧障礙,放射光芒,時而被云層遮擋,老師這里有一段小視頻,咱們來看一看,聽一聽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看音畫視頻,進一步感受音樂畫面。
(四)欣賞《晨景》全曲 【環節目標:明確作品結構】 活動4.1——初次欣賞全曲
(1)學生總結A、B兩段音樂描繪的畫面及其創作手法 (2)完整聆聽,明確作品結構,想象晨景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作品完整的聆聽,判斷作品結構。
活動4.2——再次欣賞全曲 (1)教師總結作品結構 (2)欣賞演奏家演奏視頻
【設計意圖】完整欣賞全曲,對音樂所描繪的畫面有一個更全面、更具層次感的想象。對創作手法及作品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
活動4.3——教師總結提升
教師說明作品表達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在感知A段樂器音色變化的活動中,通過貼樂器圖片的方式檢測學生對于樂器音色的辨別能力。運用了同學間互評及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
(二)運用肢體律動及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檢測學生對于B段主題力度變化
及B段音樂形象的感知。運用了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
七、教學設計特色說明
(一)用自己對音樂的喜愛,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課標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課上教師通過現場有感染力的演奏,以及生動、形象、具有描繪性的語言,既表達出了教師自身對于作品的喜愛之情,同時也將這種情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學生。達到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借助不同的表現手段,了解作品的創作特點。
在教師鋼琴演奏與播放管弦樂隊音響的對比聆聽的基礎上,借助移動do的概念模唱曲譜,感受主題的重復與變化。
在以往管弦樂作品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樂器音色方面的聆聽辨識比較模糊,本課借助總譜輔助及演奏視頻的欣賞,幫助學生辨識不同樂器的音色,感知樂器音色的變化。
B段音樂形象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難以把握。本課借助模唱主題感受調性發展、肢體律動感受力度變化、借助總譜輔助聆聽感受樂器音色、欣賞太陽在云間穿梭的視頻畫面等活動感知音樂的特點及形象。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