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牧童謠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廣州市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牧童謠》廣州市 - 番禺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廣州市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設計常用表格
課題 《牧童謠》
課型或模塊
唱游課 學校 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梅江小學
年級 一年級 執教人 于瑜
性別
女
年齡
29
職稱
小學一級音樂教師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
值觀目標
學唱歌曲《牧童謠》,體驗歌唱的樂趣;感受湖北民歌的韻味,體驗祖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激發學生對牧童的喜愛之情,對美好生活的贊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講故事、玩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聆聽、聽辨、視唱、模唱、創編等過程中邊玩邊學。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培養學生的穩定拍感、讀譜能力和演唱能力。 2、識讀兩個八分音符節奏
和二分音符。
3、認知線譜中re、mi、sol、la的位置。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演唱歌曲《牧童謠》
教學難點
歌曲中mi-la四度的演唱和音符位置的認知并貼譜。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牧童謠》是花城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 感知音的高低(四)的內容,也是人音版五線譜教程第二課 放牧 的內容,本歌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五聲商調式,全曲由re、mi、sol、la四個音構成,主要節奏為 ,音程主要以二度、三度為主,四度為輔。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描繪天上太陽放光明和地上草兒青又青的田野風光,抒發了小牧童悠閑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較多使用襯詞,簡單易學,利于傳唱。
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經驗,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經從幼兒園狀態逐步適應小學生活,開始熟悉小學課堂,但他們音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普遍較薄弱,需要打好音樂基礎和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本次現場課例教學采用借班教學,教師對借班學生的識譜能力、演唱能力等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不夠全面,可能與預計存在差異。而該校學生使用的教材版本是花城版(簡譜),因此他們對線譜的認知還需要在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中,做進一步的了解。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也要根據孩子們的現場表現進行微調,重在引導孩子良好的歌唱狀態與發聲,調整孩子們的音準與音色,通過故事、游戲等活動培養學生線譜讀譜能力和音樂學習的興趣。
教學理念
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以及在發展音樂聽覺基礎上的讀譜能力,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能與他人合作。
《標準》中提出:要“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于利用兒童的自然嗓音和靈巧形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激發和培養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編創活動。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1-2年級的演唱標準中提出:能夠用正確的姿態、自然的聲音 ,有表情的獨唱或參與齊唱,并能對指揮動作做出反應。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以《音樂新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我的主要教學理念:
一、歌唱教學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歌唱狀態,要引導孩子們用自然、柔和的聲音進行歌唱。 二、線譜、音符教學的目的是,在發展學生音樂聽覺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讀譜能力。
三、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孩子們在課堂中感受音樂的樂趣,在歌唱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創編能力和表現能力。
教學策略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由故事、游戲入手,到歌曲的生成,主要是通過節奏認讀,聽譜、拼譜、唱譜、最后加入歌詞來逐步達成的,教學中著重學生基礎學習的實施過程,由淺入深,達到良好的歌唱感受與體驗,使學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魅力。 本課主要由二大教學環節構成:
1.歌曲學習: 以故事、游戲為導線,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聆聽、模唱、聽辨、學唱等活動來學習歌曲,循序漸進地實施歌唱教學。 2.拓展學習:通過歌詞創編讓學生體驗創編的樂趣;以加入身體打擊伴奏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多聲部合作的樂趣。
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 流程:
1.準備: 通過節奏模仿、手號構唱等方法,讓學生熱身、熱聲,同時初步熟悉歌曲中的節奏和音程。 2.學習: 通過故事游戲、手號唱音、節奏譜、五指譜、拼譜唱譜等音樂活動,逐步學習歌曲。
3.提高: 通過歌詞創編和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多形式表演, 體驗創編合作、多聲部合作演唱的樂趣。
教具學具媒體準備
多媒體課件;黑板;音符、圖片教具;鋼琴
研學案
教 學 過 程
教學程序 教師教的活動 學生學的活動
教具、學具以及媒體運用 教與學的評價手段運用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
導入階段
1.師生問好:以的節奏踏腳、拍腿、拍手請學生跟做。 2.常規練習:打手號,讓學生唱五聲調式音階由la-do-la。再進行歌曲主要音程構唱。
3.故事角色介紹,猜謎游戲導入《牧童謠》旋律。 4.導出課題《牧童謠》
5.引導學生完整欣賞全曲并提問:歌曲里出現最多的是什么歌詞?(老師手指擊打手背,帶著學生完整欣賞歌曲)
6.以歌曲里出現最多的歌詞“那斯那斯嘿”為引,介紹歌曲為湖北民歌。
7.提出小牧童的期許,鼓勵學生學習歌曲。
1.師生問好:模仿老師的節奏動作,并與老師問好。
2.常規練習:看手號,唱音高
3.看視頻,聽謎語,猜答案。
4.知曉課題《牧童謠》 5.學生完整聽歌曲,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回答。
6.學生了解“那斯那斯嘿”的含義,知曉歌曲是湖北民歌。
7.期待見到小牧童的寵物。
多媒體課件、音叉、圖片教具
教師評價
1.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初步體驗歌曲中的主要節奏:
2.訓練學生的基本功,進行看手號唱音的練習,對歌曲的調性以及出現的音和音程進行預習。 3.介紹歌曲的主角“牧童”,由猜謎游戲的方式導入歌曲,使學生對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4.了解本課主題。
5.學生通過完整欣賞歌曲,對歌曲特點有所了解。
6.由地方語言入手介紹歌曲出處,引導學生了解地方語言,理解文化多樣性。
7.埋下伏筆,引起學生的興趣。
展開階段
1.介紹組成歌曲的節奏:、。
2.節奏視念游戲:讓學生跟隨老師所出示的音符,穩定的念讀歌曲節奏。
3.教師邊打手號邊唱歌譜,請學生聽出歌曲由哪幾個音組成。
4.帶學生邊打手號邊唱譜,關注四度音程m-l的演唱。
5.引導學生關注線譜中音的高低及其排列規律。
6.介紹五指譜,模擬re、mi、sol、la的位置。請學生拿出研學案,進行小組討論。請小組代表出來貼出音符位置。
7.請學生跟音頻再熟悉一遍旋律后,小組討論如何幫音符搬家,貼出歌譜。
1.學習2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念法:titi,二分音符念法:ta-。
2.跟著老師的教具,按節拍念讀節奏。
3.聽辨歌曲里出現了哪幾個音。
4.跟老師一起邊打手號,邊唱譜。
5.思考如何讓音符在黑板上的排列有高低之分。
6.學五指譜,跟老師一起認知re、mi、sol、la的位置,小組合作討論音符符頭位置。
7.跟音頻再熟悉一遍歌曲旋律后,討論如何移動排列音符位置,以貼出歌譜。
音符教具、音叉、鋼琴、手偶、研學案
教師評價 學生評價
1.通過學習2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念 titi,二分音符念ta-來了解音樂里常出現的基本節奏,并為能穩定的念讀歌曲節奏作準備。
2.練習穩定節拍感,熟悉歌曲節奏。
3.聽看、辨別歌曲出現的音,了解歌曲由re、mi、sol、la四個音組成。
4.看手號唱譜,熟悉歌曲旋律,練習歌曲中的四度音程m-l-m的演唱。
5.引導學生思考音的高低和線譜中音的高低位置的關系。 6.學習五指譜,通過五指譜,直觀的了解音符位置的高低排列規律。在此教學過程中運用了do音移位法,以便更快捷直觀的觀察音符位置。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7.使學生更熟悉歌曲旋律,并依據字母譜貼出歌譜。
8.帶學生演唱一遍同學貼出來的歌譜,討論對錯,練唱。
9.提出演唱要求,再完整演唱歌譜。
10.引出手偶,以手偶游戲練唱歌譜。
11.請學生加入歌詞完整演唱歌曲一遍。
12.引導學生找出歌詞規律。 13.引導學生以問、答、合的形式分組合作演唱歌曲。
8.演唱同學貼出來的歌譜,討論對錯,練習唱得不夠準確的部分。
9. 優美的演唱歌譜。
10.根據手偶嘴的開合,控制演唱歌譜。
11.嘗試加入歌詞演唱歌曲。
12.找出歌詞規律 13.分組合作演唱歌曲。
8.通過討論的方式,判斷同學貼出來的譜子的對錯、改錯,以此更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并練習沒唱準的地方。
9.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狀態、用優美的歌聲演唱歌譜。
10.通過手偶游戲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和穩定拍,并更一步的記憶旋律。
11.練習加入歌詞演唱歌曲,并初步體驗歌詞規律。
12.通過找歌詞規律,方便學生記憶歌詞的演唱。
13.再完整演唱歌曲,熟悉歌詞。
拓展階段
1. 引導學生為歌曲創編歌詞。請
個別學生出來唱出自己創編的“創編問”歌,請全班同學一起編唱“創編答”歌。
2. 引導學生加以其他形式豐富歌
曲表演,主要引導學生以身體打擊的方式,為歌曲伴奏。
1.根據空格編填歌詞。在聽到同學的“創編問”歌后對出相應的“創編答”歌。
2.邊伴奏邊演唱,合作表演歌曲。
多媒體課件、手偶、研學案
教師評價 學生評價
1. 通過為旋律填詞,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
2.通過加入身體打擊伴奏演唱的形式體驗多聲部的合作。
結束階段 1. 請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感
受。 2. 教師結語。
1.回憶、分享這節課學習到的知識和這節課的感受。
多媒體課件、研學案
采訪式總結評價
1.促使學生回憶這節課學習到的知識內容、鼓勵學生敢于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這節課學習到的內容,知曉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感受。
教學反思
本人為本節課準備了精致的教具,以故事、游戲為導線,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并運用柯爾文手勢、節奏譜、五指譜、手偶引導默唱等方法,訓練學生的穩定拍感、音高感、內心聽覺等能力,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讀節奏和線譜,使學生認知re、mi、sol、la的音高位置關系。在課堂里以手指畫“V”的方式引導學生穩定平均的念讀節奏
;以m-s-l“搭橋”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唱準m-l的
四度音程;用形象的道具“音符符頭”與五指的位置,直觀的讓學生認知音符的高低位置是通過線與間來界定的;手偶的游戲讓學生更提起學習興趣和愿意配合內心聽覺re、mi、sol、la音高的訓練。
但因本課為異地教學,學生大多為初次接觸五線譜,因此在認音符位置關系和貼譜時花費較多時間,導致創編歌詞的環節不能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創編,結束環節也略顯倉促,往后本節課的教學將降低貼譜的難度,以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