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面積和面積單位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面積和面積單位》甘肅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面積和面積單位》甘肅省優課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第一課時60-63頁。 二、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 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
學具:每小組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兩張長方形彩色卡紙;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出示兩張大小不同的兩張硬紙片(大小明顯不同),問如果進行涂顏色比賽,誰先涂完誰是冠軍,你愿意選擇哪張? 生:選擇較小的那張。
你選擇這張比較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為它的面積比較小。 你能說一下哪是它的面積嗎? 生:臺前指哪是它的面積。
那么到底什么是面積,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面積,理解面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表面感知面積
①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里?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數學書的上面,再來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覺?
③ 比一比:數學書的上面和文具盒的上面 ,哪個面大?
④ 再來摸一摸、比一比練習本的面和課桌的面哪個面? ⑤ 黑板的表面和和剛才我們摸的物體的表面相比怎樣?
⑥ 比較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
⑦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① 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那些平面圖形?生匯報。
②課件展示平面圖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你能看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圖形大?圓形和三角形相比哪個大?圓形和正方形呢?
③像這些封閉圖形它們的大小也叫他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比較的方法
出示大小不同的紙片,體會比較面積的不同方法(觀察法和重疊法) (2)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都無法比較,這時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3)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紙片及綠色長方形、紅色長方形卡紙),動手擺一擺,看能不能比較出這兩張彩紙的大小,請同學們看清操作要求。 (4) 學生操作,師巡視指導。 (5)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匯報:
(6)師生共同總結,操作中發現: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長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方便。
師:我們還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應注意什么?(選擇相同的圖形)
(7)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形狀大小都相同的圖形,也就是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 (8)像剛才我們用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都可以看成一個面積單位,剛才藍色卡紙上面擺了12個小正方形,就說明這張藍色卡紙的面積就有12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9)討論:用哪種圖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你知道哪些面積單位? (2)認識1平方分米
拿一拿:從學具中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時出示1平方分米的教具)
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生匯報師板書: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 估一估: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小組合作:動手用學具一平方分米來測量課桌桌面的面積。 (3)認識1平方米
猜一猜:面積是1平方米正方形有多大?(學生可用手勢比劃一下) 量一量:師直接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用米尺來量一量他的邊它。(生匯報板書: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估一估:1平方米能站幾人?
試一試:找幾個同學上來站在1平方米的教具上,數出大約站了幾人。 (4)認識1平方厘米
拿一拿:從學具中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同時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
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生匯報師板書:邊長1厘
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大拇指指甲的面積)
估一估:一塊橡皮的上表面大約有幾平方厘米?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拿一拿、量一量、畫一畫、找一找、估一估、試一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智慧大闖關: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1)一個紐扣的面積大約是1( ) (2)一張郵票的面積是4( ) (3)數學配套練習冊封面的面積大約是2( ) (4)課桌高7( )
(5)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720( ). (6)一棵大樹大約高12( )
課件出示小故事“放學回家后,小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飯,一不小心一粒石子吧小馬哈那顆約1平方米的大門牙磕掉了。頓時,鮮血直流,小馬哈趕緊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離家50平方米的醫院跑去„„” 學生找出故事中的錯誤,并修改正確。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
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