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認識分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展示評比活動”展示課例《認識分》課例--東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展示評比活動”展示課例《認識“分”》課例資料--東莞市常平第二小學 李吳英
《認識“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0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材分析:本節課主要是認識時間單位“分”,學會從鐘面上讀出“多少分”,并認識時和分的關系,為學生下節課學習“認識幾時幾分”打下基礎。教材中先呈現了學生熟悉的上課起立圖,由8:05的鐘面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引入教學后,教材設計了“數一數、填一填”和“撥一撥”兩個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過程中直觀地認識時間單位“分”,以及“時”與“分”這兩個時間單位間的關系。
學情分析:“時間”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時間的一些知識(整時,半時),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表,何況二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床、上學、吃飯、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
設計理念: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讓小學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知道1時=60分。
2.經歷體驗1分鐘、撥分針游戲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1時=60秒,會從鐘面上讀出“多少分”。
教學難點:會從鐘面上讀出“多少分”。
教學準備:(教具)實物鐘、課件,(學具)鐘面模型、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一)聽聲辨物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它就藏在禮物盒里,想知道什么嗎?來,聽聽它的聲音。是什么?
師:真會猜。時鐘會告訴我們什么?(時間)你們會看時間嗎?老師來考考你們。
(二)復習設疑
師:圖中的小朋友幾時在讀書?你怎么看的?(課件出示:學生早讀的圖片及8時的鐘面)
師:他們又是幾時在做操呢?(課件出示:學生做操的圖片及10時的鐘面)
師:放學的時間到了,他們背著書包回家了。咦,鐘面上的分針還指著12嗎?(課件出示:學生放學的圖片及5時10分的鐘面)
師:是的,生活中分針常常不是指著數字12,那怎么看呢,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分”。(板書:認識“分”)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以停止聲音猜物的形式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之后讓學生說出早讀、做操和放學的時間,明白時間和生活息息相關。放學時間不是整時還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觀察操作,學習新知
(一)認識鐘面
師:同學們,在認識分之前,我們先認識鐘面,鐘面上都有什么?和同桌一起在你們的鐘面上找一找吧。
師:找到了嗎?誰來說一說。
預設1:鐘面上有時針、分針。
預設2:鐘面上有1-12。
預設3:鐘面上有大格。
……
(當學生說到大格、小格說要追問哪里到哪里有大格)
師:對,鐘面上有大格,從12到1是1大格,1到2是1個大格,你還能說說從哪到哪也是一大格嗎?
師: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板書:鐘面上有12個大格。)
師:那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呢?我們一起數數從12到1之間有幾個小格?(5個)其它每個大格里也有5個小格嗎?
師:每個大格里面都有5個小格。(板書: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
師:那一圈有多少個小格?請你們數一數,看誰最快數出來?你是怎么數的?
請學生來黑板前帶著全班數一數。(板書:鐘面上有60個小格)
師:同學們真細心,把鐘面上的60個小格都數得清清楚楚的。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應該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
(二)認識幾分
師:這60個小格和誰的關系最好呢?請看屏幕——課件演示:閃動分針,并且分針從12起走動1小格。你發現了什么?(分針走了一小格)
師:分針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齊讀:分針走一小格就是一分)2小格呢?3小格?4小格?當分針走到數字1是多少分?(5分)
追問:為什么說是5分?
師:分針從12起走到數字2,走了多少個小格,又是多少分?你是怎樣想的?
師:分針走到3呢?說說你的想法。
師:那分鐘從12起走到4、5、6等其他數字是走了多少個小格,又是多少分呢?你們能寫出來嗎?寫完的同學可以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一生來講臺上寫,其他學生完成學生單的活動一。
學生匯報分針從12起走到其他數字是多少分。(強調分針走到數字6時的鐘面,分針走一圈是幾分。)
齊讀分針從12起走到每個數字是幾分。
【設計意圖:本環節老師先引導學生認識分針從12起走到1、2、3是幾分,再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從12起走到其他數字是幾分,先引后放的形式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去探索新知更能體會成功的滋味。】
(三)撥分針游戲
撥分針游戲一:老師撥學生說
師:同學們,老師撥分針,你能很快地說出是幾分嗎?
撥分針游戲二:老師說學生撥
師:老師說幾分,你來撥分針,好不好?
【設計意圖:撥分針小游戲竟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檢測學生掌握情況,還能讓學生感受分針的轉動。】
(四)發現:1時=60分
1.初次觀察
(1)觀看分針時針轉動情況
師:看來同學們關于分的知識掌握得不錯。其實啊,在生活中,時針和分針是一對好朋友,分針走,時針也走。現在時針、分針指著幾?請你觀察屏幕上的時針和分針走了多少?(播放時針和分針轉動的動畫)
(2)同桌討論
時針走了多少,是____時?
分針走了____,是____分?
(3)學生匯報
時針走了____,是____時。(課件相機出示)
分針走了____,是____分。(課件相機出示)
2.再次觀察
師:那1時和60分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再來看一遍,這次看的要求不一樣,請男生觀察分針,分針停的時候,男生就喊停,女生觀察時針,當時針停的時候,女生就喊停。聽明白要求了嗎?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時針、分針同時開始同時結束,用的時間是一樣的。)
師:是的,1時=60分。(板書:1時=60分)
師:60分=1時,那30分呢?(播放分針走半圈的、時針走半大格的動畫)
【設計意圖:1時=60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兩次觀察鐘面,由淺入深,調動學生的感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感官體驗,深入認識
師:你們能發現1時=60分真的太了不起了,老師忍不住要把大拇指送給你們。 接下來,老師想考考你們有沒掌握這一節課的知識。
(一)填空題
獨立思考,指名回答。
(二)選擇題
同桌交流,集體匯報,并說說想法。
(三)體驗1分鐘
師:分針在鐘面上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那同學們知道1分有多長?可以在1分里做些什么呢?
播放一分鐘的音樂,學生分組活動。(第一組:寫字;第二組:口算;第三組:讀課本;第四組:數數。(預先印好題))
一分鐘結束后,提問一分鐘做了多少。(每組二人匯報。)
師:一分鐘時間,我們可以寫字、可以計算、可以數數,現實生活中,1分鐘還可以做很多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分鐘的時間里,中央電視臺播音員播800個字……(出示課件)
師:同學們,體驗完1分鐘。你有什么想說的?
總結:1分鐘雖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卻能做很多事。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所以我們平時要珍惜每1分鐘,抓緊時間學習,做時間的小主人。
【設計意圖:通過讀、寫、算、數等活動,親身體驗1分鐘有多長,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四、回顧梳理,總結升華
(一)暢談收獲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齊唱時間小兒歌
師:用一首時間小兒歌結束我們這一節課吧!(邊拍手邊唱)
【設計意圖:時間小兒歌涵蓋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在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再次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
板書設計 :
認識“ 分 ”
《認識“分”》的三點思考
認識“分”是新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例1的內容,主要是認識時間單位“分”,學會從鐘面上讀出“多少分”,并認識時和分的關系,為學生下節課學習“認識幾時幾分”打下基礎。學生對于時間并不陌生,每天上學、放學吃飯都能感受到,但對于“幾分”是模糊的,課堂上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用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讓學生在實際觀察、操作中體驗時間的長短,掌握有關“分”的知識。以下是我在多次修改、反復實踐的過程中的三點主要思考。
一、教學內容的思考
以往在認識時間這一單元的教學設計中,我是把認識分和認識幾時幾分放在一個課時教學的,也查看了很多教學設計和和錄像課,他們也是如此操作。這次設計這一節課前,回看自己當時的設計,發現自己在趕著學生學習,沒有給學生太多的體驗和思考時間。這一次想多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認識分、感受分,多些時間讓學生探索1時=60分的關系,最后反復翻閱教參,確定選“認識‘分’”作為教學內容。
二、課堂導入的思考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教學設計都會采用猜謎、或者5個5個地報數語作為這節課的導入。猜謎語導入在很多課堂上都用過了,已經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了。雖然5個5個地報數導入課題與本節課其中一個知識點“5分5分地數”相關,但是在認識小格的時候也是5個5個地數,我覺得重復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5個5個地數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不需要在導入時提前數一遍。基于以上思考,我在第一次設計導入時,采用了故事導入,烏龜和兔子在同一個圓環上跑,跑得軌跡和鐘面上時針、分針跑的軌跡是一樣的,從而引出鐘面。這個導入很新穎,可惜第一次試課后,評課老師給的建議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了,會讓別人以為“龜兔賽跑”和這節課的學習還有什么關聯。反復思考后,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聽“滴答滴答”的聲音猜出鐘表,再讓學生讀出早讀、做操和放學的時間,前兩個時間都是整時。放學的時候不是整時,那怎么看呢,從而引出這節新課——認識“分”。這樣導入起到了復習和設疑的作用,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1時=60分的思考
“1時=60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以往都是讓學生觀看時針和分針跑得動畫,就問學生發現了什么,往往學生比較難答得上,只能說到皮毛,最后不得由老師來告訴學生。這次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候,把問題更細化一些,初次觀察,先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還沒轉動時都指著幾(都指著12);播放動畫后,同桌討論時針走了多少,是幾時,分針走了多少,是幾分。再次觀察,要求男生觀察分針、女生時針,當分針、時針停的時候就喊停。讓學生體會時針、分針是同時開始,同時喊停的,用的時間是一樣的,感受1時和60分是相等的關系。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讓小學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本節課,我還設計了觀察鐘面、撥分針、體驗一分鐘等多個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在活動中理性和感性地認識分。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不是盡善盡美的,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前可以給學生做個測試,了解學情再設計可能課堂會更高效些。回顧整個設計和磨課過程,一次次的質疑、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進步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