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導體與絕緣體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導體與絕緣體》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導體與絕緣體》福建省優課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五課
《導體和絕緣體》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導體和絕緣體》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五課。本課將通過引領學生經歷用“電路檢測器”科學規范的檢測身邊的物體是否導電的一系列的研究活動,使學生形成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對身邊材料導電性的認識得到發展,同時對電的理解進一步加深,明確安全用電的重要性,也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學情分析】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一些關于電、以及電如何工作的知識。但對于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本課要通過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檢測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并認識到導體和絕緣體在電路中是同樣重要的組成部分,明確生活中安全用電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設計注重以問題為主線,以視頻《未來有光》導入創設情境,引導孩子提出本課要探究的問題,到底什么樣的材料是容易導電的?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交流分析的科學探究過程,初步整理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已有經驗對檢測結果(有意選取人體、自來水、土壤)進行質疑,產生認知沖突。當學生有了質疑,引入驗電球檢測物體的導電情況,讓學生明白人體、自來水、土壤也是容易導電的,對原本檢測結果進行整理梳理,從而建構導體與絕緣體的科學概念。最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判斷生活中的用電現象,達到學以致用,使學生深刻意識到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讓學生理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稱它為導體。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稱它為絕緣體。使學生了解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2.過程與方法:
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實驗方案,并通過交流討論不斷完善實驗方案,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活動中,學生將學會與人合作,并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同時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教學重點】檢測區分16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理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叫絕緣體。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橡皮、紙片、鋁箔紙、玻璃棒、回形針、木棒、銅棒、瓷磚、鉛筆、塑料棒、人體、自來水、土壤、鐵絲、燈座、燈泡、電池、電池盒、導線3根。 老師準備:驗電球、土壤、自來水、16種材料的磁貼。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引出探究問題。 1.觀看視頻:《未來有光》
2.質疑:為什么筆在紙上畫一畫就能讓紙上的世界亮起來呢? 3.揭題:研究材料的導電性。 二、檢測物體的導電性,構建科學概念
(一)用電路檢測器檢測身邊的物體是否容易導電。 1.預測16種物體是否容易導電。
2. 提問:用什么實驗工具驗證這些物體是否容易導電。 3.小組討論:如何檢測?檢測地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4.實驗步驟: (1)預測、記錄。 (2)檢測電路檢測器。
(3)用電路檢測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4)重復檢測一次,并做好記錄。 5.溫馨提醒:
(1)小組內成員做好分工與合作。 (2)及時記錄檢測結果。
(3)檢測完的物體請按檢測結果分類放好。 6.學生實驗:檢測16種物體導電情況。
7.交流匯報:什么物體容易導電?什么樣物體不容易導電?
8.實驗小結:金屬材料,石墨(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容易讓電流通過的,塑料棒、陶瓷等大部分非金屬是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 (二)用驗電球檢測人體、水、土壤的導電性 1.對檢測結果質疑
2.借助驗電球檢測有質疑物體的導電情況。 3.交流匯報,整理實驗結果。
4.實驗小結:通過檢測我們知道金屬、石墨、自來水、人體、土壤是容易讓電流通過的,塑料棒、陶瓷等是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科學上把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叫做絕緣體。 三、學以致用,延續探究 1.揭示視頻的奧秘。
2.分析電器設備組成,進行安全教育。
3.拓展:導體、絕緣體、超導體、半導體的導電性能。 板書設計:
導體與絕緣體
容易讓電流通過 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
預測(記錄)—檢測(電路檢測器)—檢測(記錄)-復測(記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