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視頻《光和影》深圳市寶安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屆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視頻《光和影》深圳市寶安區寶民小學小學科學
整體設計,創新驅動,構建學生核心概念
——《光和影》實驗教學
深圳市寶安區寶民小學 李娟
一、教材與目標分析
《光和影》位于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光單元的第一課。課標中明確指出:光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屬于物質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而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小學科學包含傳播特點和光與熱兩大方面。
圖1 《光和影》在小學科學物質科學領域中所處位置
從本節課一直到第四課將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特點。新課標將三維目標變為四維目標,進一步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并要求學生能夠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以此為基礎,明確課時教學目標:通過創新實驗儀器和iPad教學,使學生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了解光源、投影概念;通過實驗知道影子與光源之間的關系。
教材主要采用了三個實驗來分析光和影的問題。這些實驗都是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但由于學生手動、視覺的誤差和物體固定不牢固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變量不唯一,從而影響實驗結果。同時,無論是實驗儀器、實驗結果處理方式和現代技術應用等方面,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上都有所欠缺。
圖2 教科書中《光和影》的三個實驗
二、 實驗材料與方法創新
針對上述問題,利用木盒、木片、木條、弧形滑軌、小燈泡、刻度條、方格紙、量角器、G形光源、小鏡子等材料,設計制作光的傳播實驗套盒,有效減少手動和視覺誤差。可以完成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樣傳播的,小孔成像、光的反射等系列實驗,切實提高學生整體感知能力和綜合素養。
圖3 光的傳播實驗套盒
(一)光影實驗
1. 小燈泡在滑軌上移動照射木條,做光源位置與影子關系實驗。
2. 小燈泡照射不同位置木條,做光源與遮擋物間距離與影子關系實驗。
3. 小燈泡照射木條不同側面,做光源所照射物體側面形狀與影子關系實驗。
4. 各類投影實驗。
同時,創新數據處理方式:設計實驗指南,將各影子畫在可黏貼刻度條或方格紙上比較分析,直觀明顯。并利用iPad實時反映教學效果,檢驗所學。
圖4 光和影實驗裝置
(二)陽光下的影子實驗
依據滑軌模擬太陽運行軌跡,從左到右照射代表從早到晚的太陽照射情況照射物體,避免陰天影響。同時,滑軌可以調整,可模擬不同緯度太陽照射情況(角度計算得到),比較不同地域影子差異。
圖5 陽光下的影子實驗裝置
(三)光是怎樣傳播的實驗
用小燈泡照射小孔一條直線上的木片,觀察情況;調整木片,使小孔不在一條直線,對比分析,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
圖6 光是怎樣傳播的實驗裝置
(四)小孔成像實驗
制作G形光源,照射小孔,在屏幕上顯示倒立的圖像,驗證光沿直線傳播。
圖7 小孔成像實驗裝置
(五)光的反射實驗
不改變光源位置,利用平面鏡的反射原理照射不同位置的教科書。
圖8 光的反射實驗裝置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問題
通過觀察、錄制學生影子游戲,分析影子產生原因,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屏。
圖9 手影實驗
(二)概念解析,探究光源
學生自主閱讀分析光源概念,明晰光源特點,根據概念辨析所展示各類物體是否屬于光源,并用iPad答題檢驗。
圖10 光源概念掌握情況
(三)實驗探究,收集數據
1.學生自主閱讀實驗指南,帶著問題觀看實驗操作視頻。
圖11 光和影實驗指南
2.全班分成8個組做小組實驗,認真觀察,記錄數據。
3.處理數據并自主得出結論,并將實驗指南拍照上傳,分享交流。
實驗一光源位置與影子關系實驗:分別將小燈泡置于30°、60°、90°、120°、150°位置,照射木條,在可黏貼刻度條上繪制木條影子輪廓并標注角度。
實驗二光源與遮擋物間距離與影子關系實驗:調整木條與小燈泡距離,在方格紙上繪制木條影子輪廓并標注位置。
實驗三光源與所照射物體側面形狀關系實驗:用小燈泡分別照射木條不同側面,在方格紙上繪制木條影子。
圖12 學生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光和影之間的關系
3.處理數據并自主得出結論。
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可以得出影子的長短隨著光源照射的角度改變而改變,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隨著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長。只不過學生表述的時候,會說90度,正上方,斜射程度用兩側、一邊表述。
個別小組可以發現影子總在背光一面,例如光在左邊影子在右邊,只是表述得較為口語。
同時,我們發現,個別小組在同一照射角度下影子長度與其他小組存在差異,經過比較,發現木條長度存在差別,深化學生認知。
實驗一結論:影子總在背光一面。影子的長短隨著光源照射的角度改變而改變,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隨著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長。
圖13 光源位置與影子關系實驗結果
實驗二大部分學生可以得出影子大小與物體與光源距離有關,且距離越遠,影子越小,距離越近,影子越大。并得到一些其他結論,例如數值與比例的關系問題等。同時,我們發現,個別影子偏離較大,學生分析:可能除改變距離外,木條位置發生了變化。進一步強調控制單一變量。
實驗二結論:物體與光源距離越遠,物體的影子越小;距離越近,物體的影子越大。
圖14 光源與遮擋物之間距離與影子關系實驗結果
實驗三中,大部分小組有效控制單一變量,物體位置和大小沒有出現明顯差異。并得出正確結論:影子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物體側面形狀有關。
實驗三結論:影子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物體側面形狀有關。
圖15 光源所照射物體側面形狀與影子關系實驗結果
分析完實驗結論后,利用iPad互動答題,檢測所學。
圖16 光和影相關知識學生掌握情況
(四)拓展分析,鞏固所學
學生自主進行影子游戲,觀察教室投影驗證所學,并得出投影概念: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影子叫做投影。
圖17 投影實驗
四、反思評價
(一)系統規劃,整體設計,構建學生核心概念
從整體把握教學,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分析和教學設計,并設計制作光的傳播實驗套盒,有效完成光的傳播路徑系列實驗,幫助學生構建完整認知結構,深入理解光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構建核心概念。
(二)操作方便,準確直觀,有效減少實驗誤差
1.固定。兩個小燈泡分別固定在弧形滑軌和側面;刻度條、方格紙可固定。操作簡便,有效避免人為操作誤差。
2.準確。弧形滑軌上有角度,刻度條、方格紙有刻度,使實驗更精準和有規律。
3.直觀。實驗現象明顯,實驗結果畫圖記錄,更加生動直觀。
(三)創新驅動,深度探究,充分拓展學生思維
創新實驗器材和操作方式,創新實驗數據處理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實現教學的有效互動,針對差異數據進行深度探究和分析,充分拓展學生思維。
同時,在其他系列實驗中也廣泛開展深度探究,例如在陽光下的影子實驗中,可避免陰天影響,且滑軌的轉動可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地域(不同維度)影子情況等,例如模擬了北京、深圳秋分日太陽的運動與影子的變化情況,發現北京影子長,方位變化幅度小;深圳影子短,方位變化幅度大;12點的影子都在正北方向,深化學生認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