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視頻《降水量的測量》潘偉鋒-浙江省余姚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屆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視頻《降水量的測量》潘偉鋒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小學科學
《降水量的測量》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 潘偉鋒
一、使用教材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
二、實驗器材
模擬降雨器、三個口徑不一的直筒玻璃杯、燒瓶、錐形燒瓶、抹布、水
三、實驗創新點或實驗不足與改進
模擬降雨實驗在實驗室里操作有一定難度,一般老師們采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灑水壺來模擬降雨,這樣的模擬實驗一是灑水面積會比較大,容易造成地面濕掉,操作比較麻煩;二是灑水壺降水容易造成降水不均勻,受水情況從而產生比較大的偏差,導致缺少直觀的觀察現象作為理論解釋的支持;同時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其抽象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在缺少現象支持的前提下要理解降水量的測量為什么要測量收集來的水的高度,為什么要用毫米作為單位,學生是有困難的。
為解決實驗操作不便,突顯實驗現象,在課堂中設計、使用了自制的模擬降雨器。利用控制自如的模擬降雨器,是本堂課實驗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它既解決了模擬降雨實驗操作上的難度,提高實驗的效率,同時又能做到實驗現象明顯,為破解教學中的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四、實驗原理/實驗設計思路
模擬降雨器由儲水器、開關、支架和降雨噴頭四個部分組成。一定高度的儲水器,再加上多孔的增壓密集型花灑淋浴噴頭,保證了出水的均勻,可以最大限度地真實模擬自然界的降雨,使直筒容器接受的水位高度能盡可能地保持一致,從而幫助學生從實驗現象上來更好地理解測量降水量為什么要用高度作單位。通過在模擬降雨器上增加開關,也可以實現方便地控制降水的目的,使實驗更具操作性。同時,降雨噴頭的尺寸也恰恰可以讓我們的模擬降雨控制在一定的范圍里,方便雨水的接收,增加實驗的可操作性。
五、實驗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科學探究:會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記錄。
科學態度: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讓學生經歷測量降水量的工具(雨量器)產生和改進的過程,了解雨量器原理及其對人們的作用。
六、實驗教學內容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天氣單元的第五課。降水作為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征,從本單元第一課開始,學生就嘗試用他們的感官來觀察并判斷降水情況。本課教材旨在讓學生知道氣象學家是怎樣測量、記錄和確定降水量的,并且親自做一個雨量器來記錄降水量,進一步激發學生觀測天氣的濃厚興趣。
七、實驗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明確探究主題
通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下雨、下雪這樣的天氣,導出降水是天氣觀測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并從“我們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這一本課研究的中心問題,引出降水量的測量這一研究主題。
(二)模擬降雨,明白降水量測量原理
1.小組實驗,利用自制模擬降雨器模擬下雨,通過用不同形狀的杯子來收集降水,觀察水位的高低和水量的多少,發現降水的多少不能通過收集到的水的多少來測量,初步發現應該用水位的高度作為測量標準;
2.教師示范實驗,通過用口徑相同的直筒玻璃杯接受降水,發現水位高低差不多,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白降水量的測量為什么要用毫米作單位的原因;
(三)制作簡易雨量器,明確雨量等級標準
1.討論制作簡易雨量器的方法和器材;
2.小組合作自制簡易雨量器;
3.用自制雨量器再次模擬降水,測量降水量的多少;
4.收集各組測量數據,介紹雨量等級標準,判斷并統計各小組的降雨等級;
(四)鞏固小結,拓展提升
1.統計一個地區一個月份里的降水情況,認識到通過測量記錄降水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一段時間內的天氣情況。
2.介紹專業的雨量器內部結構,思考:這樣的雨量杯與我們自己制作的有不同的地方?為什么要這么設計?
八、實驗教學效果與評價
便捷:對實驗材料的改進,對實驗細節的優化,使實驗操作環節更加便捷;
高效:由于操作便捷性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開展研討、活動,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和概念的內化;
深入:通過細致的實驗環節,直觀的實驗現象,更加形象地讓學生內化了科學概念,對降水量測量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使實驗走向了深入,解決了老師們的難處,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制作使用雨量器的熱情,也使我們的課堂更具科學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