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選修三國家和國際組織《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浙江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選修三國家和國際組織《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
“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從黨的十九大到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高中生學習政治生活必須掌握的內容,但學生對于新中國為何以及如何選擇這一制度缺乏了解。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就是要帶領學生沿著歷史的脈絡去尋找和回顧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選擇的軌跡。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學生能從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的探索以及民國時期人們的夢想中體會資本主義制度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同時學習和思考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不斷探索與之相適應政體的努力,體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是人民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從而增強對新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同和自信。
2.科學精神:學生通過分析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制度行不通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人民政協會議召開時站在不同界別會作出如何抉擇的思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
3.法治意識:學生對新中國第一次政協會議所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的意義探尋,體會法治對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4.公共參與:學生在搜集新中國第一次普選資料的過程中,了解當時民眾參與的整體狀況,以及普選對于民主政治發展的積極意義;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進一步培育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翁的意識,從而在心中埋下“公共參與”的種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教學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探究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布置任務分別讓學生去整理近代中國經歷的制度嘗試、學唱幾首紅歌以及尋訪參加第一次普選的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和探究中有所言、有所想、有所感、有所行。
講授法:本節課的設計沿著時間線以序幕的形式帶領學生回溯歷史看新中國的制度選擇,會以旁白的形式連接起三個序幕;同時由于這節課的歷史味比較濃,所以通過適當的講授幫助學生理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讀書法:本節課會給學生準備一份閱讀材料,分別涉及民國時期的中國夢、三三制以及“興亡周期率”的探討等,讓學生能在閱讀中拓展知識邊界,加深對于選擇人大制度作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認同。
二、課堂實錄
(一)激趣質疑,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幻燈片,通過對“史上最牛創業團隊”的描述,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史上最牛創業團隊”到底是誰。
學生答:中國共產黨
教師補充:把國家比作公司,把領導人比作CEO是不甚恰當的,因為國家和公司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段子雖然來自網絡,但他的首創者不是別人,正是毛澤東。播放幻燈片,展示1949年毛澤東給李達寫的信。
教師問:那么李達北上之后,他們到底選擇了什么“經營”管理制度?你們知道嗎? 學生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教師總結:所以這節課,我們就要來探究為什么我國的管理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如何被確立下來的?又是何時確立下來的?
(點評:通過對史上最牛創業團隊的描述,讓學生來猜一猜這個最牛創業團隊,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簡要梳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績,另一方面網絡語言的描述和猜謎語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巧構序幕 探索教學
(設計意圖:本課教學開展沿著近代中國發展的時間軸,設計了三幕,分別是夜幕下的中國——路在何方,黎明前的中國——黨和人民的探索,迎來曙光的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前后相繼的這三幕使得教材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故事線般構成一個整體,有助于學生從理性和感性兩角度增強對人民代表制度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的認同。)
第一幕:夜幕下的中國——路在何方
教師:(播放幻燈片)就像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都曾經歷過輝煌和苦難。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被一張夜幕所籠罩,這是一段喪失主權的屈辱史,也是一段上下求索的抗爭史。
【探究一】(播放幻燈片)聯系材料和已有知識,這些人為近代中國探索了什么樣的政治制度,為何最終都走向了失敗?
學生答:康有為是維新派,鄒容和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在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壯大,小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且由于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軟弱性;同時,當時廣大工農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不深。
教師追問:你提到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軟弱性,你覺得這種軟弱性體現在哪里? 學生答:主要表現在當時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教師:正如剛才同學們所提到的近代中國要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思想文化上的基礎。同時,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后,9易政府,軍閥割據。今天,許多人懷想民國時期的文藝氣質,但同學們不妨透過民國時期的國家夢和個人夢,來說說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期待。(結合閱讀材料)
學生答:通過材料,可以看到民國時期戰爭比較多,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課稅重,封建官僚和帝國主義對人民壓迫深重。當時的百姓向往國家和平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
教師總結:透過這些人的夢想,我們分明感受到那個時期的中國依然是山河破碎,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所以,1938年,蔣廷黻在抗戰最危急的時候寫了《中國近代史》,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組織起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
學生:思考
教師問:回答這個問題,歷史把任務交給了誰?
師生答:回答這個問題的資格,歷史把它留給了中國共產黨人。
(點評:第一幕側重歷史的回顧,通過三段比較有代表性史料閱讀,讓學生回到那個時代去感受真實的民生民意,了解近代中國也曾有過資本主義制度的探索但最終都走向失敗,當時的中國呼喚一種新政權的出現。)
第二幕:黎明前的中國——黨和人民的探索
教師:(播放幻燈片)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她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黎明的?
教師:這個過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一次次歷史抉擇和浴血奮戰中拼搏出來的。尤其在抗日戰爭中,使貧苦大眾第一次認識了中國,認識了世界,也認識了幾千年來不曾認識的自己的力量,極大地推動了民眾從傳統的家庭、家族觀念向民族、國家意識邁進。還有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有什么意義?
學生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教師補充:是的,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大家在經濟上更加有斗志和動力。正是這一步步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新型的政權。這一時期也產生了許多革命歌曲,大家今天也可以透過這些歌曲去了解回望那段歷史。(播放歌曲)
【探究二】新型政權的建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也一直在尋找與之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結合材料,你能說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建立新型政體做了哪些探索?這些探索有何意義?
學生答:1927年,建立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
教師追問:在1927年以前,有沒有探索?主創者是誰?是不是資產階級?
學生答:主要是工人和農民。1931年的時候,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會議代表著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是第一次以國家形式出現的人民政權。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各級參議會,可以選舉各級政府。
教師問: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政體的探索,除了書本提到的,還有什么? 學生答:還有閱讀材料所提到的“三三制”,能夠更加廣泛的把大家統一起來,取得抗戰的勝利。
教師追問:“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共產黨在政體探索中的初心是什么? 學生答:我覺得這個初心就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教師總結:新型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工人和農民建立起來的,所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的政權,只能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同這一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點評:這一幕主要透過探究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建立新型政體過程中的嘗試,讓學生體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實踐檢驗、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第三幕:迎來曙光的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教師:新型政權和與之相適應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使新中國真正迎來了曙光。
【探究三】1949年9月,第一屆政協會議召開了,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感受一下1949年政協會議召開時的情景。請同學思考這次會議參會人員有哪些?這次會議為什么沒有選擇西方多黨精選的模式?如果你是參會人員,第一組民主黨派的代表,第二組社會團體,第三組無黨派人士,第四組特邀代表,你們會選擇替新中國選擇什么政治制度?(播放“毛澤東在第一次人民政協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片段”視頻)
學生1:當時由于工農人數比較多,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學生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要緊密圍繞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更好的建設富強文明的新中國。
學生3:中國共產黨帶領工農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此期間她也壯大了自身的力量,她有能力來領導中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她帶領人民完成了土地革命,開展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能體現人民的根本意志。而西方的多黨制度從根本上說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意志,而非廣大人民的意志。此外,當時的中國老百姓迫切希望穩定的建設國家。所以,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有民意的基礎,又有制度探索的積累。
學生4:我來說說為什么不選擇西方的多黨競選,實際上當時西方的多方競選已經體現出了一些弊端,比如大資產階級對政治的控制,導致民主有名無實。而當時我國急需要從農業國轉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轉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們需要建設,需要立刻讓自己強大起來。所以,西方容易存在扯皮推諉的多黨競選制度不適宜當時的中國。
教師總結:剛剛張雨薇同學側重從多黨競選制度的弊端來說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不適宜中國,當時的中國更渴望的是建設,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建設。各位代表剛都從自己界別的立場上做出了分析和選擇,最后這次會議上大家共同選擇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通過《共同綱領》固定下來。
【探究四】正如《共同綱領》規定了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我們可以來看看第一次普選的場景。(這個活動課前布置,讓學生搜集第一次普選的資料或者尋訪參加過第一次普選的老人。)你知道第一次普選嗎?你身邊有親身經歷者嗎?很多同學都搜集了資料,周吳悠同學還做了ppt,我們請她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老師想問一下,你尋訪到的人是誰?
學生答:我爺爺
教師問:你爺爺今年幾歲了? 學生答:嗯,大概80幾歲了。
教師問:我們可以算一下,參加第一次普選的老人今年最小幾歲了? 學生答:83或84歲。
學生介紹:(展示了自己家的全家福,介紹胸前別著毛主席頭像。)當時的普選開展經歷這樣幾個環節:上級發放名額、民主提名、禮堂投票、開箱數票等。而且據我爺爺反映,他對兩件事還有印象:1.大街上敲鑼打鼓,很熱鬧,選民證也很好看;2.但在農村,某些群眾不知情且不參與。我認為這其實反映出了一方面大家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歡迎,另一方面也說明普選的落實在當時也有實施的難度。當然這不能否認普選的進步性,重要的是投票的權利,不僅僅是投票的過程。
教師點評:非常好,請坐,剛周吳悠介紹了第一次普選的情況,就像她說的,我去不去行使權利是一回事,而我有沒有權利又是另一回事。但是有一點值得大家關注,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不高,包括到今天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這說明公民的參政意識還不夠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開設政治課的意義所在,我們希望培養更多的人參與政治生活,培養真正具有責任擔當的公民。
教師:如果說《共同綱領》為人大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法律基礎,那么普選則為人民代表大會奠定了組織基礎,而人大制度真正確立的標志則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
的召開。
(點評:在這一幕設計中,課前讓學生去尋訪和了解第一次普選的情況,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開展調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以主人翁的角度去發現、觀察和體會中國政治制度的變遷和發展。)
(三)拓展延伸 總結升華
教師問:同學們知道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是幾幾年嗎? 學生答:1954年。
教師問:是的,1954年第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的召開也標志著我國人大制度的正式確立。也就在上個月,我們國家召開了第幾屆人大會議?
學生答:十三屆一次會議
教師補充:(播放幻燈片)人大制度已經走過六十多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和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天我們在審視人大制度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時候,我們可能可以借用美國開國元勛漢密爾頓在《聯邦黨人文集》中的一句話作為回應:優良政體的真正檢驗標準應視其能否有助于治國安邦。正如李世默在《兩種制度的傳說》中所說:“中國模式的重要性,不在于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替代選舉民主的新模式,而是在實踐上證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各國都能找到適合本國的政治制度。”
教師總結:這節課好多同學都提到了“國情“,我國的國情是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么辦?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讓更多公民踴躍的參與政治,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但習主席又特別強調“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這個根本是什么?這個根本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內容,那就是我們的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回應民意。
(點評:本課堂最后部分以圖片展現第一次人大到第十三屆人大以來,民眾生活面貌和城市建設的變化,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我們國家在實行人大制度的60多年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從而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同。)
【板書設計】
三、教學反思
第一,學會制造“疑點”。這個“疑點”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備課階段構思的設問,一是上課階段拋出的疑問。設問是一堂課的靈魂;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如何通過設計一系列前后關聯、既能緊扣知識點又能激發學生回答欲望的問題來貫穿整堂課是一個難點,也是本堂課后續需要再強化的設計內容之一。另一方面,在課堂上,面對學生一些生成性的內容,教師需要提高即時的制造“疑點”的能力,啟發學生思考。縱觀這堂課,在設問的構思上還要
資本主義制
度的探索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的探索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法律基礎 組織基礎 確立標志
新型政權 適宜政體
再進一步打磨,學會制造一些符合科學探究精神的“疑點”。
第二,善于總結“要點”。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在與學生的交互中,準確簡練的總結要點,這有助于更好地貫串一堂課,增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邏輯聯系;同時也有助于節省課堂時間,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表達自我。
第三,突出課堂“亮點”。重視課堂中與學生的交互,學會抓住課堂中的精彩生成點加以靈活運用。課堂教學一定要精心預設,但教學過程不一定要完全按照預設的方案。在最后一幕中,學生對于第一次政協會議的討論以及后面第一次普選情況的介紹都有十分出彩的回答,應當善于抓住精彩回答,拋出問題,讓更多學生去思考、感悟。
以上三點但不限于這三點,我認為是本課堂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是新教師今后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認真反思、努力提升的部分。
四、課例點評
第一,構思巧妙,路徑精到。本節課圍繞“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新中國的制度選擇 ”議題展開活動設計,塑造活動型課堂。以讓人大跌眼鏡的“史上最牛創業團隊”導入,“夜幕下的中國——路在何方”、“黎明前的中國——黨和人民的探索”、“迎來曙光的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探究路徑層層遞進。
第二,學生主體,深度參與。基于學生主體,著眼學生發展,在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積極探索嘗試,雙主良性互動,在第一次普選社會調查的前學習、綜合探究、自主學習等環節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里來,把課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學堂。
第三,生活理論,邏輯自洽。基于課程內容,注重情境創設,優化案例,調和生活原味知識品味,使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又以知識性內容為支撐,引導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生活邏輯和理論邏輯,交相輝映。
第四,核心素養,滲透綻放。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情境體驗、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對國家制度的認同感,體現積極價值引領,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政治認同內化與心,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在議題探究中強化辨析,圍繞議題,強化辨析,以問題細化議題,以議題串起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