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項脊軒志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項脊軒志》鄭州市第一0一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項脊軒志》鄭州市第一0一中學
《項脊軒志》公開課教案
一.導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有人說,他的文章有如風行水上,當其風止,與水相忘;有人說,他的文章溫潤典麗,無意感人,卻竟自歡愉慘惻。他就是歸有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至情之文《項脊軒志》。
(PPT出示學習目標:我們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品讀,捕捉這篇敘事散文的細節,進而感受作者寓于平淡中的深情。)35’ 二.預習檢測
文章大家都預習過了,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檢測。 翻譯下列加點字詞:( 徐冰倩 / 燕雪晴 ) 顧.視無可置者(環視) 諸父異爨..(分家) 先妣..(已故的母親)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扃牖..
而居(關上窗戶) 其中:(1)這個“爨”字可以說是我們這本書里筆畫最多的一個了。(板書)有這樣一個字謎,“興(興)字頭,林字腰,一人在下把火燒。”(雙手捧著蒸鍋,放在灶臺上,下面的雙手拿木柴燒火)所以“爨”的意思是燒火做飯。異爨便是分灶做飯,也就是分家。
(2)先妣,拓展——如喪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形容悲傷和著急。(貶義) 考妣:父母。先考:已故的父親。 2:30’
三.披文入情 (一)以讀入文
好的文章需要反復吟誦,更何況是這樣一篇至情之文。首先我們請六位同學和老師一起誦讀。大家在聽讀的過程中,感受彌漫在文章中的情感。
(6生1師配樂誦讀)7’
王媛、李博文、付家康、me、肖雪、魏凱麗、秦廣華 趙眾從、蔡珊珊、李驍洋、me、郭佳俊、呂曉琪、李婉如 (二)誦中尋情
(1)我們發現文中有一句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關鍵句,它是? 明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那么,居于此的歸有光到底有哪些“可喜”之事呢?
明確: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這里的環境優雅、靜謐,如詩如畫。(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當空之時,月色如水,銀輝灑落,桂影錯落有致,微風過處,光影搖動,幽香飄散,短短15字,卻描繪出一幅靜謐美好的[月夜桂影圖]。)作者讀書軒中,怡然自樂。
(板書:喜)
(3)我做了一幅上聯來概括作者居于此的“可喜”生活,現在請大家結合下文作者所寫內容(什么人、什么事)、所抒情感對出下聯。
(我們給一點提示,在下文中作者都寫到了哪些人呢?諸父、先妣、先大母、亡妻)
PPT出示上聯:勝景清雅,書海嘯歌,庭階寂寂,桂影斑駁,幾多憧憬幾春秋 下聯:
參考明確:諸父異爨、老嫗追懷、祖母殷殷、夫妻相敬,一度思親一愴然 (三)細處品情
合作探究:在對諸父、先妣、祖母、亡妻的追憶敘述中,有很多細節。這也是我們這節課探究的重點。細節可以與人、事、物、情相關。
賞析示范:
我選擇諸父異爨這一事件中的一處細節: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先讀)我會關注到一些詞語,“內外,往往”,從中我讀到了,一個大家族分家之后門墻林立的凌亂之景,這些門墻客觀上意味著諸父之間生活的分離,但在情感上,卻意味著彼此間的隔閡與淡漠。從中,我看到了歸有光面對家族分崩離析的無奈與悲涼。
提示:誦讀、細節、分析、情感
(細節的動人之處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經意之處、事的最不宏大之處、情的最不熱烈之處、景的最不起眼之處。)下面,請各小組任意自選一件文中所描
述的事件,品讀個中細節,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情。
(4分鐘時間)
下面我們來分享交流,我們從剛才發言的同學開始。 預設同題:再次思考品味之后,你覺得這一部分怎么讀更好?它寫的是誰?在這里發生了什么事?怎么寫的?
(1)原文: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生讀)
預設引導:它寫的是跟誰相關的什么事?(伯父、叔父分家)分家之后出現了什么情景?/家族(庭)發生了什么變化,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來?
(從“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可以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亂之景。
從“內外”“往往”強調出家里門墻林立。“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寫出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南北連通的大家族分崩離析。)
問:到處都是的門墻代表的僅僅是諸父生活上的分離嗎?
(不,往往而是的門墻更代表著兄弟之間的淡漠、隔閡與疏離。)
問:歸氏一族到歸有光之時家道日益衰落,面對諸父漸行漸遠、家族分崩離析,他卻無力挽回,從中我們看到了他怎樣的情感?(無奈、悲涼)
板書:憶諸父(悲涼)
(2)原文:家有老嫗, 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
(生讀) 預設問題:這一部分是借老嫗之口來緬懷作者去世的母親,你關注到了哪些細微之處?
(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預
設引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歸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親此時在屋子西面的內室不能見到孩兒,但卻急切地手扣門扉對女兒噓寒問暖——是冷了,還是餓了?)
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先妣形象?(關愛兒女的慈愛母親形象) 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生簡述,預設思考:對母親的懷念) 你來讀一讀,再來讀讀,怎么讀更好?
情境創設:歸有光的母親一生為多子所苦,后為節育,聽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聲。聽聞老嫗說到母親對兒女的噓寒問暖,思及母親失聲后欲關愛兒女而不得,再加上多年對母親的思念,內心該是何等的悲痛!
PPT資料鏈接: 歸有光8歲喪母。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歸有光之母)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歸有光《先妣事略》
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婦,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則茫然矣。
——歸有光《先妣事略》
深化情感:
8歲,是最需要母親關愛的年紀,可母親卻驟然離世;8歲,還是一個不能領會生死的年紀,所以年少的他竟以為母親是睡著了。寫下這些文字時,歸有光18歲。從8歲到18歲,“母親”二字,也許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從8歲到18歲,十年冷暖無人知;從8歲到18歲,夜半衾寒有誰問。而今聽到老嫗之言,對母親的記憶從茫然無著變得漸次清晰。娘以指叩門扉,娘對兒噓寒問暖,娘曾承受失語之痛,可我已十年不曾見得娘親容顏,也再不能得見。
讓我們再次從這娘的這六個字中去感受歸有光內心的悲痛。我讀旁白,大家讀這六字。
細節可以是人與事,也可以是情的最不熱烈之處,在這一點上,大家還有沒有補充?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這哭泣聲,是一個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親的無窮思念與悲戚。
板書:念先妣(悲戚)
無外乎清代古文家林紓評價說:
“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
令我們流涕的不只是這一件事,我們再來交流。
(3)原文: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生讀)
預設問題:在敘述祖母到軒中看望我一事中,寫到了哪些細節?
(有語言——“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有動作——以手闔門/持一象笏至) 你從中讀到了祖母怎樣的情感? (第一處語言描寫—“孩兒,許久不見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像個女娃娃一樣?”話語親切、有趣,表面上是責備,實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年邁的祖母對孫兒的疼愛、關懷。
“以手闔門”,動作輕微,生怕打擾到孫兒。
從祖母的“自語”、手持象笏至的動作、離去前的再三叮嚀中,我們讀出了她對歸有光苦讀的贊許,更有對他的殷殷期盼和勉勵。)
三處語言、兩處動作,細膩平凡,但卻把一位慈愛的祖母對孫兒的疼愛、贊許、期盼和勉勵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問:細節可以是從情的角度而言,誰來再補充? “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PPT出示資料鏈接:(知人論世,深味悲情)
歸有光自幼苦讀,8歲喪母,9歲能文,15歲束發讀書于項脊軒中,20歲中秀才,23歲娶妻魏氏,29歲喪妻,35歲中舉人,后連續八次考進士不第。后遷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二十余年,世稱震川先生。60歲中進士,授縣令職,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
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歸有光《家譜記》 (一生答)
參考明確:歸有光幼年喪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這“長號”中自有對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時,歸有光身上還肩負著振興家族、光耀門楣的重擔,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歸有光依舊科場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長號不自禁”!這長號中既飽含著歸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嘆,更包含他自覺有負祖母重托的悲慟。
板書:懷祖母(悲慟)
下面請 & 同學來再讀這一部分,讓我們在聽讀中感受祖母的關懷與期待。
(4)原文: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生讀)
預設問題:在描寫與亡妻軒中共處的生活場景中,你讀到了什么? 又為何要寫枇杷樹?
(夫妻二人和諧恩愛、琴瑟和鳴、伉儷情深。 也許在妻去世后的無數個無眠的夜晚,他就在這樹下獨自回味兩人曾經共度的美好時光,愁苦、相思、離情,百般滋味涌上心頭。這樹是他對妻子情感的化身。樹愈繁茂,人離去愈久。時間愈久,思念愈深。樹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板書:思亡妻(悲愴)
“明末清初五大家”之一的黃宗羲(《張節母葉孺人墓志銘》)有言:(PPT資料鏈接)
“予讀震川文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蓋古今事無巨細,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
結語:
的確,作者所選取的都是“一二細事”——發生在軒中的瑣碎細微之小事,但小中見大。
讀書軒中之喜猶如飄渺遼遠的云間之月。18歲的歸有光,31歲的歸有光,面對著這項脊軒北向的四窗。
從小軒窗向外望,是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提醒著作者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滄桑;是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門墻,提醒著作者家道衰落的無奈、悲涼。
從軒窗向內望,那里有先妣曾經駐足的痕跡,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時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憑幾學書的倩影。妻離、母去、大母逝,歸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婦相繼離世,悲愴、悲戚、悲慟,作者的一顆悲心,在項脊軒前無處躲藏!而作者寫軒,其目的還是為了寫人。透過這一扇項脊軒窗,我們看到了歸有光復雜的心靈世界。有所習,必當有所悟。現在,請大家結合自己學完這篇課文的思考與感悟……
四.援筆共情
請結合你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感悟,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續寫:
拜倫說過:假如我又看見你,隔了那悠長的歲月,我該如何致意?以沉默,
以眼淚?而我們說:
(時間:三分鐘。展示3習作。)
結語:一篇文章,兩度書寫,三位女婦。十余年的時間距離卻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貫通。時光流逝,歲月滄桑,敘述上作者擷取幾許小事,抒情上自“泣”“長號”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蓋”而終。從有言到無言,從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發厚重。物在人亡、三世變遷,幾多感慨盡在一軒之間。
而此時,面對拜倫所言,我想說:以思考吧,以銘記吧,因為唯有牢記方能永恒。縱使當時已惘然,仍可鮮活于心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