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項脊軒志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項脊軒志》湖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項脊軒志》湖南省優課
教學目標
1. 賞析文章的情感,體會課文以清新樸素之筆抒發真摯情感的特色。
2. 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嵤轮羞x取生活細節抒寫感情的技巧,并學會書寫細節。
2學情分析
1、學生層次不一,要在重視基礎的同時,強調重點,突破難點,做到因材施教。
2、要落實知識的三維目標,提高學生“說、讀、寫”等能力,注意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分析能力,激發寫作興趣。
3、寫作細節這一方面,一定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鼓勵那些平時不愛寫作的學生,讓他們大膽下筆,給予肯定。
3重點難點
研讀課文,品味文章用細節描寫來體現親情的寫作特色,并學以致用寫好細節語段。
4教學過程
4.1第二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導入:生命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為了不讓它在逝去時了無痕跡,我們努力記住那些歌哭歡笑、點滴細節。在時光的洗禮下,正是那些感人細節最能撩動我們的心弦,令人回味無窮。
今天,我們來重溫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一起品味作者在書閣之中的情感經歷和溫馨細節。
活動2【講授】讀一讀,明感情
齊讀課文,用心感受,注意句讀,鞏固字音。
1、鞏固讀音:
項脊軒jǐ xuān 滲漉 shèn lù 垣墻 yuán 欄楯 shǔn
異爨 cuàn 先妣 bǐ 呱呱 gū 象笏 hù
扃牖 jiōng yǒu 枇杷 pí pá 逾庖 yú páo 姊妹 zǐ
明感情: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師生齊讀,教師板書:悲、喜)
問:這句話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全文的文眼。
(過渡語:這就告訴我們第一段是寫“喜”,后面段落是寫悲,我們先來讀讀他有哪些高興的事?( PPT顯示:品一品,析情感)
活動3【講授】品一品,析情感
品一品,析感情:
悟情:作者因何而喜?又為何而悲?
女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一段,同學們分析“因何而喜”。
(師引導:我沒看出什么可喜的呀,一間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們看出來了嗎?把你看到的讀給大家聽聽,說說你的理解。)
(PPT歸納學生分析所得內容) 修繕前——————修繕后(對比鮮明)
修繕前:狹小、破漏、陰暗————修繕后:明亮、幽雅、寧靜==雅致靜謐
項脊軒雖是一老屋陋舍,但作者卻怡然自得于其中,陶醉于“借書滿架,偃仰嘯歌”的讀書聲中;陶醉于“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靜謐庭院中;陶醉于“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的清幽月色之中。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喜悅的心情才能寫出這么美妙的景來,可見作者的確樂在其中。(教師板書:屋陋情怡/屋陋情醉/屋陋神怡等等)
作者為何而悲?
(過度語:在這樣的一間書屋里潛心讀書,確實可喜,那么,他又為何而悲呢?請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下面段落,此處為配樂朗讀。)
明確:(學生分析后PPT顯示) 悲——整個家庭的衰敗離析/分崩離析
摯愛親人的陰陽兩隔
自己仕途的渺茫難料
(過渡語:這些人都在項脊軒生活過,這些事都伴著項脊軒而發生了,但如今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人, “人成各,今非昨,‘閣’如舊,人空瘦。”作者怎能不悲傷呢?他悲傷的原因即——(學生回答)物是人非。
3、同學們讀了作者記述的這些事,你們認為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點?
明確:瑣碎平淡(板書:瑣碎平淡/細微平淡等等)
(過渡語:那么這些瑣碎平淡背后會蘊含著哪些感人的細微之處呢?請大家找出你認為蘊含了作者情感的細微之處,并用自己的話評點。)
活動4【活動】評一評,言細節
評一評,言細節。
1、學生讀書品評,圈點勾畫。要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明確:(學生分析后教師隨著分析而板書)
書閣——多置門墻——離析衰。ㄓH情淡。
母親——扣扉問食——溫婉慈愛(扣、問)
祖母——至軒過余——憐愛期望(過、持)
闔門持笏
妻子——憑幾學書——恩愛情深(學、述)(或相濡以沫)
述諸妹語
樹——亭亭如蓋——睹物思人(思念之深)
教師朗讀最后兩段并小結:
(過渡語:同學們的分析獨到而又精彩,于平淡細微之處慢慢地觸摸到了作者的靈魂。你們的獨特分析和投入也感染了老師,我也想把作者思念妻子的感受讀出來。
A、教師有感情地誦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憂傷而沉靜地讀,學生認真體會。)
B、小結: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今已亭亭如蓋矣”似一聲長嘆,穿越古今,至今還時時撞擊著我們的心扉。感謝歸有光給我們留下這么優美的文字,讓我們知道瑣碎平淡背后的深情。現在,讓我們帶上“真情”,伴著音樂,追溯記憶庫中的美好點滴,寫一個細節片段,80字左右。(轉至下一張PPT)
活動5【練習】寫一寫,悟細節
寫一寫,悟細節。
1、能力提升一:體會細節之妙(看微課,即細節描寫知識的系統回顧)。
2、能力提升二:書寫生活細節。
A、學生靜心寫3—5分鐘,然后分享評點作品。
B、教師習作示例,再次品味細節的魅力。
她毫不示弱地舉起乒乓球拍,習慣地聳聳肩、扭扭脖子,職業性地蹲好馬步,微微抬起頭,露出她那雙有神的眼睛,淡然一笑:“發球吧!”只見對手握緊了拍子,輕輕地把球往空中一拋,快速把球運了過來,她毫不示弱地一側身子,掄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誰知,對手也不甘示弱,又一個直射球,她警覺地皺了皺眉頭,左腳往后一跨,右手對準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離開球。只見球斜蹦而來,一聲脆響之后,球以閃電的速度,砸在了對方的球臺邊緣,“嚓”地滑了下去……
寫一寫,悟細節。
1、能力提升一:體會細節之妙(看微課,即細節描寫知識的系統回顧)。
2、能力提升二:書寫生活細節。
A、學生靜心寫3—5分鐘,然后在展臺上分享評點學生作品。
B、教師習作示例,再次品味細節的魅力。
她毫不示弱地舉起乒乓球拍,習慣地聳聳肩、扭扭脖子,職業性地蹲好馬步,微微抬起頭,露出她那雙有神的眼睛,淡然一笑:“發球吧!”只見對手握緊了拍子,輕輕地把球往空中一拋,快速把球運了過來,她毫不示弱地一側身子,掄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誰知,對手也不甘示弱,又一個直射球,她警覺地皺了皺眉頭,左腳往后一跨,右手對準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離開球。只見球斜蹦而來,一聲脆響之后,球以閃電的速度,砸在了對方的球臺邊緣,“嚓”地滑了下去……
活動6【活動】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
只要我們用心貼近生活,我們就能透過瑣碎平淡進入美麗的人生境界,我們的生活就處處充滿感動;只要你有一雙敏銳觀察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個人的作文都會是一道靚麗的風景,讓閱讀者為之動容。
活動7【活動】教學反思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
《項脊軒志》是一篇融敘事、抒情、寫景為一體的優美散文,作者“借一閣寄三世之遺跡”, 文章以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嘆志。它通過記述“百年老屋”的幾經興衰,回憶家庭瑣事,表現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表達了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厚感情。我在“咬文嚼字”的第一課時后,開展了與學生共同交流鑒賞《項脊軒志》情感和細節的第二課時。并以此大膽曬課,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同仁的指教,以求進步。現對自己的教學加以反思:
一、從導語到結束語均緊扣教學重點。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一篇敘寫親人瑣事、抒發內心悲情而又藝術價值極高的濃情散文,我是如此設計導語的:生命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為了不讓它在逝去時了無痕跡,我們努力記住那些歌哭歡笑、點滴細節。在時光的洗禮下,正是那些感人細節最能撩動我們的心弦,令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來重溫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一起品味作者在書閣之中的情感經歷和溫馨細節。在導語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教學情境。而在文中的分析中我們得知歸有光 8歲喪母,15歲讀書,16歲祖母去世,18歲寫作此文,23歲結婚,29歲喪妻。35歲才中舉人,后連續8次考進士不第。到60歲才中進士,一生郁郁不得志。人生三大不幸他遭遇兩大!再加上中道大家庭頹敗、衰落,家人老死不相往來;自己功名未遂,辜負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連三的悲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在如此痛楚的遭際中,親情是他的精神支柱,埋頭苦讀、振興歸家是他唯一的方向!整個課堂貫穿情感,專注細節,突出文以顯情。而結束語應該要有總結整節課教學目標和升華主旨的功能,我是如此設計結束語的:只要我們用心貼近生活,我們就能透過瑣碎平淡進入美麗的人生境界,我們的生活就處處充滿感動;只要你有一雙敏銳觀察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個人的作文都會是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既是對學生的激勵,又是對文章的總結。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暢所欲言。
本堂課設計的兩個重點都是在于學生的參與,一個是對情感的把握和分析,二是對細節的鑒賞和寫作,這些都是需要學生來完成的,我始終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的分析比較全面而獨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特別是學生在講到夫妻情深時,分析妻子“述諸小妹語”這一情節是這樣講的:原來小妹們對閣子感興趣是因為姐姐對閣子感興趣,而姐姐對閣子感興趣是因為對閣中人感興趣,愛屋及烏中就間接表明了夫妻感情甚篤。在學生的分析中讓我覺得他們成為了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師生朗讀,有感染力。
《項脊軒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散文,要求學生反復讀,對于課文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學生的配樂朗讀和老師的即興朗讀,都感染了學生,讓語文課的“聽說讀寫”之“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巧用詩文點評,拓寬了學生視野。
在這堂課里,我多次引用經典詩文名句,恰到好處地或點評或概括或點撥。如:學生賞析了文尾“庭有琵琶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我如此點評:樹在人非,作者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崔護曾言:“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處不也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枇杷依舊笑春風”嗎?這令我想起蘇軾的悼亡詩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我們不難從蘇軾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歸有光的淚流滿面、情難自已.。“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枇杷樹”,這亭亭的枇杷樹,怎一個愁字了得?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段點評化用了崔護、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句,收到了言簡意賅的作用,詩化了語言,闡明了意境,拓寬了視野,升華了主旨,感染了課堂!如:學生在分析完“作者為何而悲”之后,我說道:這些人都在項脊軒生活過,這些事都伴著項脊軒而發生了,但如今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人, “人成各,今非昨,‘閣’如舊,人空瘦。”作者怎能不悲傷呢?他傷的是“物是人非”之痛。老師在信手拈來,之中用實力和魅力征服了學生,讓學生無形中就喜歡上了語文課,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洞悉學情,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導航。
首先把握作者寫作思路:本文作者“圍繞一間書屋,抒發兩種感情,感懷三位親人。”請問是哪兩種感情?哪三位親人?兩種情感(多可喜,多可悲),三個女人(先妣、大母、吾妻),“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啟下,學生通過思考這個問題就能夠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并明確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項脊軒引發文中的“喜”和“悲”兩種感情,為下一步鑒賞指出了方向。
然后研習課文內容 具體說說“喜”和“悲”表現在哪些地方。即分析作者“喜從何來”、“悲在何處”。
其次討論:《項脊軒志》對我們的寫作有哪些借鑒意義?借鑒之處:質樸語言書寫生活瑣事,典型細節飽含真情實感。
最后突出“這篇文章對我們的寫作有何啟示?你會寫了嗎”這一問題,讓學生明白:原來寫文章不必寫驚天動地的大事,對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細節,就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即是最真。通過對文本的品鑒,以上難點得到了較好的突破,從后面的書寫細節中得到了見證,可見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六、巧設微課和音頻,豐富了課堂容量。
配樂朗讀,感染了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品讀能力;微課的插入,讓學生明白了細節的妙處,使他們在后面的寫作中深受啟發,緊緊三分鐘時間,就寫出了很多彰顯細節的優美語段。
七、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同行即良師。
借這個機會,我衷心感謝語文組的同胞們對我這堂課的支持,他們給了我靈氣與活力,給了我勇氣和智慧,給了我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課后我們深有感觸:合作共贏!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教學中還存在諸多不足:
一、課堂教學用語比較中規中矩。當我看到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教學機智和幽默時,不得不感嘆到自己文化底蘊還要要不斷積累和豐厚,教師的語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識和智慧的體現,自己在這方面還可以加強學習。
二、教學環節還可以更合理。一是開始時,初讀課文的環節可以刪去,因為這是第二課時,不是起始課,如果刪去這一環節,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后面的寫作鑒賞上,無疑會為鑒賞贏得時間,從而把課堂推向高潮。二是如果將課堂的質疑和鑒賞融為一體,會不會更好呢?質疑的過程難道不是在鑒賞么?鑒賞也可能包含質疑。
三、教師的語言可以更為精煉,學生所講內容不必重復言之。
四、本文第一段的“喜”,它與下文的“悲”之間關系怎樣,本堂課沒有涉及到。
總之,這堂課反映了自身很多問題,敬請各位專家與同行指正。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懈努力,讓自己進步不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