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植物激素的發現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節植物激素的發現-復習課優質課視頻-廣東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節 植物激素的發現優質課視頻-廣東省優課
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節
植物激素的發現
課型:復習課 執教班級:長春8中高二(5)班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植物產生向光性的機理
2、加深對照性 原則和 單一變量 原則的理解和應用 3、科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4、滲透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方面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基本完成了人教版選修一和選修三的學習,即將進入高三第一輪復習,所以學生對本節內容有較多遺忘。 三、方式與策略
采用小組自主合作、展示、評價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學過程 【回憶】(因為這一節已經學過很長時間了,我們先進行一點回憶。) 這幅圖展示的現象是叫________。
那么,什么叫向光性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一位同學回答) 我們還用到了胚芽、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長區。
很多的科學家參與到了生長素的發現歷程中,如: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等,這些科學家做了許多實驗,并提出了很多結論。一般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分為四步: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分析結果和提出結論。
【過渡】:這個方法我們在新授課時已經用過,今天我對上述的研究方法做了一些調整,那就是把其中一些科學家的結論當成實驗假設,我們今天設計實驗驗證這些實驗結論的正確性,也就是說,假設----實驗驗證----結論 【展開】
實驗材料:胚芽鞘、單側光、瓊脂塊、云母片、無孔暗箱、有孔暗箱等 (1)驗證實驗一(已知實驗,分析結論)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作答
根據對照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
單側光下,胚芽鞘的生長與彎曲與尖端是否存在有關
【釋疑】自變量是:有無尖端。因變量:是否向光彎曲生長。現象:對照組向光源彎曲生長,實驗組不生長也不彎曲,
因此實驗的結論是胚芽鞘是否彎曲生長與尖端是否存在有關 (2)實驗二(已知結論,設計實驗)
• 結論: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感光點在尖端上
• 要求:小組四人合作,用上述材料或自己設計材料,在橫線處畫出實驗組
• 學生說一下這樣設計實驗組,怎樣證明了結論(即找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
【釋疑】此結論也可以用實驗一的實驗。但是,實驗二不能驗證實驗一的結論,因為自變量不一樣。
(3)實驗三(已知結論,設計實驗)
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伸長區
要求:小組四人合作,用上述材料或自己設計材料,在橫線處畫出對照組
學生說一下這樣設計對照組,怎樣證明了結論(即找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
【釋疑】學生要設置的是空白對照,自變量是有無瓊脂塊,所以空白對照是割一刀,再放回去。如果用云母片代替瓊脂塊,那是相互對照。為什么要設置對照組呢?因為在實驗組中,有兩個變量,一個是有無瓊脂,一個是否割一刀,所以一定要做對照組。 (4)實驗四(已知結論,設計實驗)
結論:胚芽鞘彎曲生長是由于尖端產生的影響在下部伸長區的分布不均勻引起的 要求:小組四人合作,用上述材料或自己設計材料,在橫線處畫出實驗組和對照組 (增加了一點點難度)
學生說一下這樣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怎樣證明了結論(即找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
【釋疑】學生往往只畫出實驗組,讓學生分析,那是實驗組,那是對照組,他們就會發現矛盾的地方,這里的自變量是是尖端是否均勻分布,都是實驗組,所以實驗還缺少一個對照組,不過都要先切一刀,在放在上面,保持單一變量原則。
5、溫特進一步證實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一種化學物質引起的。【釋疑】
溫特設置了非常明顯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我們很容易看出其中 自變量:瓊脂塊是否接觸過尖端
因變量: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有沒有彎曲生長
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某種化學物質引起的,溫特將其命名為生長素。
除此之外:
我們再來看看溫特實驗的流程圖,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的每一步都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操作。比如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科學研究的過程,既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傳承的過程。偉大的發現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提升】這五個實驗從設置實驗的組別上看,有什么共同點?
• 都設置了實驗組和對照組,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變量都只有一個。
【實驗設計一般遵循的原則】
• 對照原則 • 單一變量原則 【知識檢測】
【能力檢測】
板書:
• 1、理解植物產生向光性的機理
• 2、加深對照性 原則和 單一變量 原則的理解和應用 • 3、科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教學反思: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屬性),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中學生物課程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本課堂利用里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展開。一方面從科學家的角度引導下學生通過沿著科學家的探索歷程展開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培養學生生命觀念和理性思維兩方面核心素養,這一條作為明線;另一方面從科學的傳承和創新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發展的規律,形成科學探究的素養以及增強相關社會責任。
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綜合檢測】作業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為了研究植物體的向光性,設計實驗如圖所示。A瓊脂塊上放有胚芽鞘尖端,B瓊脂塊上沒有胚芽鞘尖端。①~⑥是在黑暗環境中對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進行的不同處理。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在溫特之前,科學家研究初步認為,胚芽鞘向光生長是由______部位產生某種化學物質向下運輸后引起的,溫特推想這種物質也可以擴散到瓊脂塊中。
(2)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②的現象說明A瓊脂塊中確實含有某種化學物質,且這種物質的作用是________ 。設置⑤和⑥組的目的是排除____ 對胚芽鞘生長的影響。
(3) 該實驗應在黑暗環境中進行,其原因是該物質分布會受到___________的影響。
(4) ③和④的現象均表明,胚芽鞘能夠向該物質分布______(多、少)的一側彎曲生長;自然界中,植物體在單側光照的條件下,向光彎曲生長,是因為該化學物質在背光側分布較_______。溫特根據其作用取名為________。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