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植物激素的發現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必修三植物激素的發現優質課視頻-河北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必修三植物激素的發現優質課視頻-河北省優課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是新課程標準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學生已在第二章學習了有關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對動物激素有所理解,在此基礎之上,本節學習植物激素,讓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和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及分布。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的思想教育。 2.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教學難點:(1)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2)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解釋向光性。 (2)敘述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2.能力目標
(1)嘗試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2)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結論的評價。 3.情感目標
學習科學家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科學態度以及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樹立。 四、教學模式
根據主體性教學目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為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歸宿,本節課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過程,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流程: 設疑導入→引導探索→歸納總結→拓展升華 五、教學程序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疑導
入 多媒體展示崩裂的西瓜
請同學們說一說為什么西瓜崩裂?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解釋:植物類激素可以讓其迅速長大而崩裂
引導:什么是植物激素?
科學家最早發現的植物激素是生長素,圖片展示植物的向光生長,拋出問題:科學家是怎么發現生長素的?生長素是什么?植物為什么向光生長?
學生閱讀課本48頁 學習植物激素的概念
指導學生閱讀學習課本46頁 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讓學生把
握好概念。
引導探
索 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得出結論,與科學家比實驗設計。
(一) 達爾文實驗
1.發現問題:向光性與胚芽鞘哪里有關? 感光部位在哪里?
2.提出假說: 3.根據假說設計實驗
小組代表展示本組實驗設計情況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達爾文的實驗示意圖(四組,見教材46頁)。引導學生回答: 實驗第一組得到什么結論?
2、第一、二組對照的目的是什么?
分組討論、觀察并用語言描述實驗過程。最后得出結論。
學生討論:尖端或尖端下部
尖端或尖端下部 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假說 各小組設計自己的實驗(參照課本達爾文的實驗) 小組展示:
第一組的實驗說明在單側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
向光面長得快,具有向光性。 第一、二組起對照作用,
證明向光性可能與尖端有關。 1.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歸納
總結能力 4.培養學
生的合作由此推斷:尖端可能產生某種刺激。
第一、三組說明了尖端可能產生的刺激與光照無關。 第三、四組與第一組對照說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該實驗的結論是: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影響,這種影響傳遞到下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
面長得快,因而出現向光性。
學生猜測: 1.“影響”可下傳 2.尖端下部長勢不均很可能是“影響”分布不均 3.可能是物質或者電信號
學生討論:
自變量為:影響可傳或不能傳 一組在尖端與下部之間放置
瓊脂塊,一組放置云母片
精神。
并提出問題:
詹森的實驗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詹森選擇什么材料證明“刺激”向下傳遞?
(三)拜爾的實驗
問題:“影響”如何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教師引導回答:
1、 拜爾的實驗為什么選擇黑暗的環境?
2、 實驗結論是什么?
詹森和拜爾的實驗都證明了“刺激”可以向下運輸,“刺激”是什么?科學家推測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 (四)多媒體展示溫特實驗 提出問題:
把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
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胚芽鞘的生長方向如何?
若用沒有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
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胚芽鞘的生長方向如何?
由此說明該物質的作用是促進細胞生長。 溫特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1934年首次從人的尿液中分離出生長素,其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為什么能夠從人的尿液中分離出植物生長素?
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學生討論并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選擇黑暗是排除單側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尖端“刺激”向下傳遞時分布不均造成的。
向瓊脂塊的對側彎曲生長。
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
人進食蔬菜等,生長素進入人體,從而在尿液中分理出。
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1942年從高等植物中分離出生長素。(IAA)
進一步發現,植物體內還有具生長素效應的物質還有吲哚丁酸(IBA)、苯乙酸(PAA)。
根據科學家及自己的實驗設計探究,解釋植物向光彎曲的原因?
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請學生閱讀書P48,回答下列問題。 1、生長素主要合成的部位在哪?
2、生長素的運輸,分析書P49,技能訓練, ①這個實驗的設計是否嚴密?
②從這個實驗結果到結論之間的邏輯推理是否嚴謹?
③如果要驗證上述結論是否正確,應該對實驗方案如何改進? 師生共同探討得出結論:
實驗設計不嚴密。也不嚴謹。缺少對照實驗,說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向形態
學上端運輸,因此這個實驗需要把胚芽鞘
學生討論總結: 是生長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單側光造成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側比向光側生長素含量多,引起兩側生長不均而造成向光彎曲。
學生學習回答:
幼嫩的芽、葉和發育著的種子。
學生、分析、討論問題。 實驗設計不嚴密。也不嚴謹。
缺少對照實驗,說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向形態學上端運輸,因此這個實驗需要把胚芽鞘倒置的對照。
倒置的對照。
總結生長素的運輸方向:
極性運輸和非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3.生長素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
歸納總
結 教師讓學生分析、總結本節的主要內容: 1.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
2.生長素的作用是? 注意不是細胞分裂。 3.生長素的產生的主要部位? 運輸的方向和運輸方式是? 生長素的主要分布在什么部位?
學生分析、討論: 1.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長素分布不均造成的。感受光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彎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2. 生長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
3.生長素的產生的主要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的種子。運輸的方向分極性運輸和非極性運輸兩種,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生長素的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
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開拓升
華 1.請學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課后習題。 2.結合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等人的實驗,分析;
①上述一系列實驗體現出生物科學研究
的基本思路?
②實驗中運用了對照思想,增加實驗結論的可靠性。
③實驗中體現了設計實驗的單一變量原則。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提出(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證明→得出
結論。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