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酸堿中和,滴定實驗
所屬欄目:高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化學選修四第三章第二節水的電離及溶液的酸堿性第三課時《酸堿中和滴定實驗》遼寧省 - 錦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選修四第三章第二節水的電離及溶液的酸堿性第三課時《酸堿中和滴定實驗》遼寧省 - 錦州
《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教學設計
知識技能: 1.使學生初步掌握酸堿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關計算
2.初步了解酸堿中和滴定所使用的儀器
能力培養: 1、通過酸堿中和滴定相關量的關系、儀器和指示劑的選擇等知識點的介紹來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2、通過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操作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
高學生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廢液的處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滲透化學學科中的“綠
色化學”思想
重點、難點 : 1.酸堿中和滴定的原理及有關計算 2.儀器的簡介 課堂模式: 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模式及問題解決模式 課 時 數: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步入情境]:我們已經學會了根據需要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如果有現成的溶液,我們怎樣測定其濃度呢?
傾聽、回想、思考、生疑。
揭示本課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來源學科網Z|X|X|K]
[設問]:今有500mL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你能想出多少種測定其濃度的方法?
⑴取5mL溶液蒸干,稱量所得溶質的質量,進而計算可以嗎?⑵測量溶液的
pH值,換算成氫氧化鈉的濃度可以嗎?⑶取20mL氫氧化鈉溶液與某種已知濃度的酸溶液反應,然后利用這種酸的體積,進而計算氫氧化鈉的濃度可以嗎?還有等等。
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形成發散性思
維和開放性思維. [引入新課]:本節課重點是掌握酸堿中和滴定的實驗原理以及酸堿中和滴定中所需要的儀器。 [板書]《酸堿中和滴定》
思考并回答,寫出離子方程式:
H++OH-=H2O
使學生從離子反應的角度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
[復習提問1]: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 [板書]1 . 中和反應實質
[復習提問2]:試找出下列各反應中c (酸)、c (堿)、V (酸)、V (堿)之間的關系: 1.鹽酸跟氫氧化鈉溶液恰好中和 2.鹽酸跟氫氧化鋇溶液恰好中和 3.硫酸跟氫氧化鈉溶液恰好中和 先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各反應物的物質的量之比找出酸和堿兩種溶液的相關量之間的關系。 為學生全面理解中和滴定的含義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總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關系:n元強酸和n’元強堿恰好中和時, n c (酸)V (酸)= n’c (堿)V (堿) [板書]:2 .酸堿中和反應有關量的關系和計算。n元強酸和n’元強堿恰好中和時, n c (酸)V (酸)= n’c (堿)V(堿) 思考、歸納總結。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例題]:有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0.22L,需加入0.11mol/L的硫酸溶液0.29L,氫氧化鈉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然后師生共同完成解題過程。
在教師引導下審題,找出已知V(堿)=0.22L V(酸)=0.29L C(酸)=0.11mol/L 求:c(堿)=? 然后,與教師共同完成解題過程。
鞏固上面酸堿中和滴定的相關量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
[設問]:在化工生產和化學實驗中,經常需要知道某種酸或堿溶液準確的物質的量濃度。比如,實驗室有未知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怎樣測定它的物質的量濃度呢?
傾聽、思考后回答:首先量取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再測定與之恰好中和的已知濃度的鹽酸或硫酸溶液的準確體積,再利用相關量的關系求出氫氧化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
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板書]:3.酸堿中和滴定。定義:用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酸(或堿)來測定未知物質的量濃度的堿(或酸)的方法叫做酸堿中和滴定。
思考、記憶
了解酸堿中和滴定的概念。 [質疑1]:為使酸堿中和滴定結果準確、誤差小,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思考后得出:①準確測定兩種溶液的體積;②判斷中和反應恰好完全進行。
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質疑2]:如何準確測定兩種溶液體積?啟發引導選擇哪種儀器誤差會更小? [觀察]
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用滴定管量取溶液的體積更準
確,因為,滴定管的直徑小,誤差小。
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等思維能力,
明確為什么要使用滴定管。
[展示]:酸式滴定管和堿式滴定管,由學生觀察它們的結構。
觀察、思考、并產生疑問:為什么酸式滴定管與堿式滴定管結構上有所不同。
對酸堿中和滴定所使用的儀器給學生以感性認識。 [質疑3]:為什么酸式滴定管與堿式滴定管結構上不同呢?提示同學們從玻璃的主要成分及堿的化學性質等角度考慮。
思考、討論得出:堿液能與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發生化學反應,所以堿式滴定管用乳膠管結構代替。 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質疑4]:如何準確判斷酸堿恰好中和?(追問)怎樣選取擇指示劑?展示幾種指示劑的變色范圍。 思考分析。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小結]:在學生回答后總結: 1.中和滴定不選用石蕊作指示劑; 2.強酸滴定強堿或強堿滴定強酸可用酚酞或甲基橙。
傾聽、思考為什么?并準確記憶。
明確指示選用的原則,并為學生思考留有余地。
[反饋性問題]:酸堿中和滴定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 引導:⑴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①準確
測定參加反應的兩種溶液的體積;②準確判斷中和反應是否恰好反應完全。
解決辦法:①需要能在滴加溶液時準確計量所加溶液體積的容器——滴定管;
②選用合適的酸堿指示劑,該指示劑能在酸和堿之間完全反應時明顯發生顏色變化。
鞏固、加深理解。
[多媒體動畫展示]:
酸堿中和滴定具體操作過程。
認真觀看了解大致實驗操作過程 講解操作過程 對誤差進行分析
為學生更好的整理出實驗操作步驟及分組實驗的順利完成作準備。
[作業]: 1、 課后整理出酸堿中和滴定具體實驗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2、完成練習題
認真記下作業。
實驗名稱: 酸堿中和滴定
時間 實驗(分組)桌號 合作者 指導老師
[學習目標定位]
1.了解酸堿中和滴定的原理,熟記酸堿中和滴定的主要儀器的名稱及用途。
2.掌握酸堿中和滴定的實驗操作、計算方法和誤差分析。
一:實驗目的: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本實驗鹽酸為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
溶液) 濃度【本實驗氫氧化鈉為待測溶液】
二:實驗儀器: 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含滴定管夾)。
實驗藥品: 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溶液)、
酸堿指示劑:酚酞(變色范圍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實驗原理: c(標)×V(標) = c(待)×V(待)【假設反應計量數之比為1:1】
【本實驗具體為:c(H+)×V(酸) = c(OH-)×V(堿)】
四:實驗過程:
(一)滴定前的準備階段
1、檢漏: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體方法: 酸式滴定管,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
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須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 堿式滴定管檢漏方法是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須更換橡皮管。)
2、洗滌:先用蒸餾水洗滌滴定管,再用待裝液潤洗2~3次。
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即可,不得潤洗,也不需烘干。
3、量取:用堿式滴定管量出一定體積(如20.00ml)的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注意,調整起始刻度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錐形瓶中。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標準液鹽酸,趕盡氣泡,調整液面,使液面恰好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準確刻度,記錄讀數
V1,讀至小數點后第二位 。
(二)滴定階段
1、把錐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如顏色不明顯,可將錐形瓶放在白瓷板上或者白紙上)。將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錐形瓶中,滴定時,右手不斷旋搖錐形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直到滴入一滴鹽酸后溶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此時,氫氧化鈉恰好完全被鹽酸中和,達到滴定終點。記錄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錐形瓶內的溶液倒入廢液缸,用蒸餾水把錐形瓶洗干凈,將上述操作重復2~3次。
(三).實驗數據紀錄:
滴定次數 | 待測酸溶液體mL | 標準堿溶液的體積 | ||
滴定前v1 |
滴定后 v2 |
體積mL(v2—v1) | ||
第一次 | ||||
第二次 | ||||
第三次 |
操作及讀數 | 誤差原因 | 導致待測溶液濃度誤差 |
標準液漏滴在錐形瓶外1滴 | 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大 | |
滴定前仰視滴定管讀數,滴后平視 | 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小 | |
滴前平視,滴后仰視 | 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大 | |
滴定管滴前有氣泡,滴后無氣泡 | 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大 | |
錐形瓶潤洗 | 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大 | |
誤差分析方法:c(待)=c(標)×V(標)/ V(待)。視c(標)為定值、V(待)為準確測量值,把一切造成誤差的原因都轉嫁到對V(標)讀數的影響上。凡導致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大,則待測溶液濃度偏大。凡導致標準液體積讀數偏小,則待測溶液濃度偏小。(見上面分析實例,錐形瓶潤洗,導致堿的量偏多,會消耗更多的標準酸的體積,所以V(酸)讀數偏大,則待測液濃度計算結果也偏大。體會明白后,誤差分析易如反掌) | ||
實驗改進意見及實驗感悟: |
實驗編號 | 待測NaOH溶液的體積/mL | HCl溶液的體積/mL |
1 | 20.00 | 24.01 |
2 | 20.00 | 23.99 |
3 | 20.00 | 22.10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