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農業的區位選擇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湖北省 - 十堰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課標內容解讀】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短短一句話,包含了兩方面的要求,在邏輯思維順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就是要列舉出各個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并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從哪方面在何種程度上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則要求在分析某個具體農業地域類型時,不僅能指出該農業地域類型的外觀特點及形成這些特點的內在條件,還能進一步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在“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講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二個是“農業地域的形成”。大體上,教材是以因果關系作為內容編排的邏輯順序的。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部分,先講農業區位的概念,再從靜態上講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最后從動態上談這些因素的變化。為鞏固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教材編排了一個“活動”;在談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時,教材使用了“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案例來進行具體說明。顯然,教材的目的是試圖教會學生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即在合理利用農業土地時如何通盤考慮。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受農業主要區位因素影響的,但是,農業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條件的范圍更廣。總的來說,它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那么這部分知識就較為容易把握了。本教學設計為第一節的第一部分內容。 【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珠江三角洲地區,但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又很陌生。對于當代學生來說,即便是農村的學生,對農業生產活動也比較陌生,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趣。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具體內容并不取自教材,以珠三角地區的變化講述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課堂教學的圖、文材料較多,具有很強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特點。因此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學生對農業生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
農業區位因素是高中必修2教材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節課的設計力求突出兩個目的:一是課堂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二是教學設計目的不是為了教師好教,而是為了學生好學。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力求強調兩個問題:一是農業區位因素在具體現實區域中的應用;
二是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珠三角地區的大致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理解珠三角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及基本措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珠三角地區的圖、文資料,讓學生總結出珠三角糧食生產的區位優勢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從圖文材料中獲取相關地理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2.通過閱讀相關圖片歸納、概括珠三角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解決現實中地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圖、文資料的分析、判斷、總結、概括,學會從材料中獲取和評價地理信息,進而提高地理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2.通過對珠三角農業發展的分析,樹立科學發展觀意識; 【教學重點】
1.珠三角地區糧食生產的區位優勢;
2.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對珠三角糧食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工業化和城鎮化對珠三角地區糧食生產的影響,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課件、資料影像材料。 【教學過程】
導入: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的農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聞名海內外,成為我國著名的出口農產品基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假如給你一塊地,你要如何經營才最賺錢,在經營的過程中又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呢?今天我們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業生產為例,學習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問題引入:(小組合作5min)
1.確定這塊地在哪里?種什么?為什么種在這里/需要哪些條件?(結合地圖冊P50) 2.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還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學生展示與評價環節
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可從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分析: 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農業生產的基礎;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勞動力、科技、政策、交通等)對農業生產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投影:珠三角地區概況
珠三角位于廣東東部沿海,屬于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常有臺風影響,降水集中,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十分有利于農業生產。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我國名列前茅。(結合課本P43活動“水稻習性”)
學生討論:珠江三角州成為全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的區位因素。 學生展示環節 自然條件: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一年多熟。 地形:地形平坦,耕地資源豐富。 土壤:土壤肥沃,耕地質量好。 水源: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水稻市場需求量大。 勞動力: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
交通:水陸交通便利,方便農產品向外輸出。 種植歷史:農業歷史悠久,精耕細作的技術成熟 過渡:農業的區位因素是一成不變的嗎? 珠三角三次產值比重演進情況表(單位:億元)概念引入:珠三角的都市農業
概念: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
分類:1.產品型都市農業(肉、禽、蛋、奶、花卉、蔬菜) 2.服務型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莊) 3.高新技術都市農業(農科院試驗基地等)
學生討論:珠三角都市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結合P43活動題T3) 學生展示環節
自然因素:珠三角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副食品及花卉的需求量大增。
交通:城市化帶來了便捷的交通,為享受都市農業的人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也方便了都市農業產品的輸出。
科技:珠三角工業化水平高,為發展高新技術都市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持。 社會基礎:珠三角農業生產傳統悠久,農業基礎深厚。 【板書設計】
總結: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解析:人類對自然因素的改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