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農業的區位選擇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
混合農業
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
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一
教材 書名: 地理2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新課程理念倡導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本節課在處理混合農業形成條件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分析的方法。新課程倡導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因此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學生自我評價及生生互評與師生互評環節。混合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生產特點均設計成思考、討論的題目,同時由教師引導提取混合農業生產特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的前半部分對于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形成條件的分析主要體現農業區位因素模型的應用,后半部分側重于混合農業特點分析,由于難度較大,整個教學過程中歸納演繹法交替運用。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在學習了《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之后。混合農業區位條件的分析實質是對這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做具體分析,是對前面內容的加深和升華。從宏觀上看,本節既是前面知識的加深和升華,是整張內容的提升總結。本節內容是教材中明確闡述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為用因地制宜的理念解釋和分析地理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本課標點相關內容的邏輯結構:
教學背景分析
3.本課標點相關內容的層級結構:
【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測驗發現學生通過農業這一章的學習,已經知道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會對簡單案例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初步形成區位條件分析的分析方法,但很難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區位條件。另外,學生對于混合農業感性認識缺乏,并且這部分知識在教材上的呈現不生動,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如何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這節課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
學生對一些生產生活視頻的展示比較感興趣,在教學多媒體課件中選取有關混合農業教學內容的典型視頻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輔助教學。 教學結束后還可設置遷移提升內容,以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法為主、案例探究法為輔。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資源】人教版必修2教材、學案中提供的澳大利亞的相關材料
教學目標
1、讀《世界混合農業分布圖》說出混合農業的主要分布地區。
2、結合澳大利亞地形圖、氣溫降水等值線圖、人口分布圖、交通圖和文字資料,分別分析墨累達令盆地牧羊與畜牧業形成的區位優勢條件。
3、結合墨累達令農事活動時間表、土地利用圖和文字資料,概括混合農業的顯著特點。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資源
【學習重點】分析混合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生產特點。
【學習難點】依據墨累達令盆地農場的土地利用方式圖,分析該土地利用方式的優勢。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法為主、案例探究法為輔。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資源】人教版必修2教材、學案中提供的相關材料
墨累達令盆地及珠三角 相關具體案例資料
混合農業的特點、條件 區位
(空間相互作用) 系統
教學流程示意
做法:回顧之前所學內容,提及種植業與畜牧業,引出本節核心概念。 目的:由學生已有知識切入,喚醒知識儲備,激發探索欲望。
做法:出示世界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圖。
目的:①落實知識點——混合農業的主要分布地區。
②落實能力點——如何看圖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
做法:結合具體案例,在教師引導下,探究墨累達令盆地農業形成條件與生產特點。 活動1:結合具體資料,概括混合農業生產特點,并完成學案。 活動2:結合所給材料,分別分析墨累達令盆地牧羊業與小麥種植業的區位優
勢條件。 目的:在學案中相關材料的幫助下完成混合農業生產特點的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小組討論種植小麥的區位條件并且板書展示答案,教師修正示范,接下來學生自己寫出牧羊的區位條件。目的是落實區位因素分析方法,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并且培養分析區位條件的能力。 做法:總結思路,抓關鍵詞,歸納概括出混合農業的分析方法。 目的:從具體案例中得一般結論,方法提升。
做法:讀珠三角基塘農業材料,利用分析混合農業的一般方法,分析珠三角基塘農業
的養分循環。
目的:獲得方法后馬上應用,提升學習的效率,同時檢測、查找、修補自己知識上的
漏洞和欠缺,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和提高自己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功能。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導入 以復習的形式導入,在種植業和畜牧業兩種地域類型的基礎上,引出新課—混合農業。
【設問】之前已經學過了哪些農業地
域類型?
若某農業地域即發展種植業又兼有畜牧業我們就叫它混合農業。
學生們積極回憶,思考教師問題,積極進行下一步的探索。
從復習導
入,可以做好舊知識與新課之間的銜接。
PPT
2min
分布
地區 給出混合農業的定義以及主要分布地區
【圖片展示】世界混合農業地域分布
【設問】讀圖說出混合農業的主要分
布國家和地區。
北美洲、歐洲、南非以
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地。
學生可以有直觀的感知。落實學習目標1。
PPT 3min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墨累達令盆地農業案例分析
【活動一】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的生產特點。
【視頻】澳大利亞農業視頻 【圖片展示】給出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土地利用圖。
【設問】在農場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羊或休耕地有什么作用?對農民收入有何影響?
【圖片展示】出示墨累達令盆地的農
事安排表。
【設問】農民既種植小麥又放牧,會不會過于忙碌?原因是?
分析墨累達令盆地土地利用方式有何好處。 結合文字材料分析該土地利用方式對于農民收入的影響。
閱讀圖、表、文字,提取有效信息,總結完成學案中的設問,歸納發展混合農業的生產特點。
培養學生從地圖、文字資料中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落實學習目標2。
PPT 14min
【活動二】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基礎回顧:農業區位因素有哪些。 【圖片展示】給出圖片及文字資料,全班分為兩組,分別分析澳大利亞形成混合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糾錯學生板書小麥種植的區位條件,并給予正確示范,強調規范正確表述。
學生小組討論并完成小麥種植的區位條件。黑書展示小組成果,師生共同糾錯。
寫牧羊的區位優勢條件。
提升學生在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落實學習目標3。
PPT
10min
課堂
小結 從分析混合農業形成條件及特點的
過程及結論中,總結思路,抓關鍵詞,
進而歸納概括出分析農業地域類型
的一般方法。
完成學案填寫。 從具體實例中歸納總結一般規律。 PPT 6min
遷移
提升
讀珠三角基塘農業,利用分析混合農
業的思路,分析珠三角基塘農業的養
分循環。 完成基塘農業的學習。 學習效果監測,并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PPT 2min
板書設計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1、案例資料選取科學、規范,能有效說明教學內容,輔助學生學習重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選取墨累達令盆地具體真實案例,并輔以大量的圖文資料(由PPT展示),地理學科特點突出,易于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混合農業這一農業地域類型。
2、課前調查環節針對性強,利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激發學習熱情。
混合農業這項農業生產活動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是一件相對比較陌生的事情,基本沒有生活體驗。因此,概念學習首先闡明混合農業本質,利于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障礙點。
3、5W整體設計思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兼顧到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混合農業的形成條件分析是對于前面學習種植業和畜牧業區位條件分析方法的運用(演繹法),同時混合農業兼有種植業與畜牧業,學生分析具備一定難度,所以本節設計有效拆分學習目標,通過問題鏈的設計,為學生搭建提升臺階。尤其是對于混合農業的顯著特點的分析,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良好的支架,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