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然界的水循環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蘇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蘇州市蘇州高新區第一中學
教學目標
根據對課標及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高一學生年齡特征,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水體類型及相互關系;
(2)說出水循環的環節、類型及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繪制水循環示意圖;
(2)用簡煉語言表述水循環過程及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水的憂患意識;
(2)樹立科學資源觀。
2學情分析
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
高中生直接經驗少,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為此筆者采用參與式教學、體驗式學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新穎、趣味性濃的活動空間,在活動中形成對知識的經驗感悟,從而內化成學生認知體系,達到真正會學目的。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環節及意義。
【教學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完成實驗一:《模擬水體相互轉化、運動》的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一 :在器皿Ⅰ中加入適量的土壤,保留茂盛的草類等植被;在器皿Ⅱ中加等量的水。
步驟二 :用保鮮膜蓋住容器。
步驟三 :將容器放在陽光下,1天后觀察。如圖1所示。
活動2【活動】課前準備2
實驗二:
學生參考完成或自行設計一個實驗——《探究植被對河流含沙量等的影響》
參考實驗如下:
將土壤分成兩份 ,分別置于兩個透明的器皿中,堆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堆積體,在其中一個土堆上保留著茂盛的草類等植被。分別將500ml左右的水在距離土堆頂部40cm的高度上慢慢淋至兩個器皿中。如圖2所示。
圖2 (完成方式自選:記錄實驗步驟、拍攝實驗視頻、PPT展示等)要求設計或演示植被的影響。
活動3【導入】教學過程
從太空看,我們的星球是什么顏色的?這是因為地表71%為水面覆蓋,一個真正的水的行星。作為地球上分布最廣最重要的物質,水始終處于運動更新之中,地球因為有水才變得生機勃勃。
請大家翻到教材54頁,用一分鐘時間快速瀏覽教材,請大家說一說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哪些,并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情境:展示冰川、飄動的云、奔流的江水這三幅景觀圖片,結合課本第54頁第一、二節,思考問題: ①說一說地球上水的三種形態及特點。
②結合“水圈構成”扇形圖,說出陸地上各種水體類型及比重。 ③目前,人們直接利用于生產生活的淡水主要有哪些? 學生讀圖分析、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這些水體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水圈。然而,地球上的水總量豐富,但淡水資源卻不多,可以直接利用的更少,并且目前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都是相當嚴重的,因此,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活動4【講授】主題探究
活動探究主題:黃河水的時空之旅
情境:黃河中一滴水的自述
◆ 活動探究主題1:追溯過往——黃河中的一滴水,從哪里來? 河水的來源,即河流的補給。
結合黃河流域圖片示例,參考教材P54圖3.2,思考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 展示黃河源頭巴顏喀拉山的冰川積雪圖片,讀圖思考:源頭附近河水的主要補給類型。
② 展示黃河下游東平湖的衛星遙感圖片等,一般等寬度的河流比湖泊面積小、水淺,容水量小。思考:雨季及旱季時,兩者水位情況如何變化?如果這滴水從東平湖流入黃河,應該是什么季節?
③ 展示“黃河某年各月份降水量與徑流量關系”圖,思考:黃河的主要補給類型及補給時間等。
小結、過渡
◆ 活動探究主題2:暢想將來——這滴水的運動(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探究過程形成之 “水循環的過程”
小組合作探究一:根據課前完成的實驗一的觀察結果,思考下列問題。
1、器皿Ⅰ、器皿Ⅱ的實驗分別模擬演示了發生在陸地還是海洋環境的水的運動?
2、器皿Ⅰ、Ⅱ的塑料膜內的水珠分別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水珠量有何差別?
3、用指尖輕輕叩擊塑料膜中央,水珠會怎樣運動,這模擬哪種自然現象?
4、通過實驗,你能說出器皿Ⅰ、Ⅱ對應環境下水的運動的環節嗎?在空白圖上,畫出對應的示意圖。
過渡:海洋蒸發的大量水汽遇冷水汽凝結,其中90%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在海面上,其余的水汽可不可能到達陸地上空?到達陸地的水體又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匯入海洋?
小組合作探究二:結合實驗一及課本P55 內容進行討論,全班動手,描繪出圖9海陸間水循環的各環節,并說明。
“水循環類型及環節”小結,完成表格。(表格內容包括水循環三種類型、發生領域、環節及作用等。)
過渡:然而,春秋時期黃河水也曾“清且漣漪”,到了唐代,卻成就了劉禹錫筆下“九曲黃河萬里沙”的詩句。這漫長的時間之河里,黃河水為什么會由清轉為黃?下面我們以黃河拉加峽谷為例,展開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過程形成之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延伸材料:黃河拉加峽谷位于青海省瑪沁縣拉加一帶,是黃河上游最長、落差最大的峽谷。黃河流經拉加峽谷后,首次由清轉為黃。
相關新聞:騰訊網大河之旅報道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上游峽谷的樹木被大量砍伐,很多上萬年的原始森林遭受了毀滅性損害。黃河上游地區的生態退化以及過度的放牧和砍伐,使得黃河在拉加峽谷地帶開始變渾。
展示圖片:拉加峽谷
小組合作探究三:
1、根據課前完成的實驗二拍攝的視頻片段,思考:植被破壞對河流含沙量等有怎樣的影響?除此以外還可能影響水循環哪些環節?
2、展示“引黃濟延”工程、雨水收集、小浪底水庫三幅圖片,說說看這些人類活動主要影響的水循環環節。
小結、過渡:一滴水的暢想——“我是黃河中的一滴水,暢想將來,也許穿越了沿岸的森林,我可以在空中飛舞,也可以在樹葉上停駐腳步,也可以和著千千萬萬的伙伴,飄洋過海。一路上,我們和堅硬的巖石激起快樂的歌,他們之中,有的變成了漂亮的鵝卵石……” 那么,水的循環運動究竟對地理環境、人類的生產生活等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模擬 “天才知道”欄目活動:將全班學生分組展開擂臺賽,討論水循環對氣候、地貌、水文等的影響。
第一小組 守擂題: 材料1 黃河中游流經了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區——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黃河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其中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余萬噸。
展示圖片:山西呂梁溝谷縱橫的景觀圖、河南開封“地下城”及“地上河”的圖片、黃河三角洲衛星影像圖
問題:
①“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下游地上河”及“河口三角洲的擴大”的現象之間有無關聯?與水循環運動有無關聯?簡述理由。
②材料1及相關圖片體現了水循環具有哪些意義?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 第二小組 守擂題: 材料1 高低緯間的能量傳輸過程,主要由大氣環流(占67%)和水體運動(占33%)來完成,以熱量的形式輸送。其結果使得低緯度區域不至于過于炎熱,大致使赤道附近溫度降低13℃;高緯度區域不至于過于寒冷,大體升高了19至23℃。
問題:①該材料體現了水循環具有怎樣的意義?
②假如水體靜止、水循環消失,對水質、水量等有怎樣的影響? (請學生根據已有的資料和體驗來提出和驗證自己的觀點。以小組為單位發言,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補充和評價。)
小結: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主干知識結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