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然界的水循環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四川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其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及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1.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學生在學習后,應能繪制簡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2.重點把握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維持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對氣候、生態、地貌產生深刻影響。 三、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 2.講練結合。 3.學生繪圖訓練。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一個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時候,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一般說第一個字會是什么呢?(學生齊答“水!”)1992年6月,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聯筆寫下了這樣的警句:“水不僅為維護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須,而且對一切社會經濟部門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可見水為生命之源,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相互聯系的水體
水在地理環境中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構成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水圈。
讀圖3.1“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過渡】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 [分組活動]閱讀教材圖3.2思考:
(1)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明確河流水體的補給可能涉及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與湖泊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的補給關系?從水往低處流的道理,理解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時,水的運動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時,水的運動方向是:湖泊→河流。這就是河流與湖泊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湖泊對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
庫會起削減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對長江水的調蓄作用)。 [學生討論](略)
[教師補充]大氣降水是大多數陸地水體的直接來源,所以,我國東部絕大多數河流的徑流與降水量季節變化關系密切,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靠雨水補給的河流,其汛期出現的時間與降水出現的季節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為不同的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并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氣候,雨季在冬季)。在內陸地區,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所以,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直接的相關性,河流的汛期出現在夏季。但是應該注意: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因此,在冬季,我國大多數河流進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
[問題過渡]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用完呢?(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二)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是自然環境中主要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之一。 1.閱讀教材圖3.37《水循環示意圖》,思考以下問題: (1)水循環發生在哪些水體之間?
(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3)水循環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環節?
以海陸間循環為主,歸納主要環節: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徑流匯入大海。
2.學生活動:讓學生畫出水循環的簡單示意圖。 附:練習鞏固
3.活動探究:教材P.60,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環節產生影響。 (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舉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水循環維持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聯系各個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水循環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但要明確水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等方面都產生深刻影響。 (1)分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為原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