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湘教版,評比一等獎,區位因素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教版高中地理錄像課評比一等獎《城市的區位因素》章穎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高中地理城市的區位因素-章穎 (紹興魯迅中學)湘教版錄像課評比一等獎
《城市的區位因素》教學設計
紹興魯迅中學 章穎
一、課標要求和解讀
基本要求:了解影響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因素。
發展要求:結合城鎮的空間分布特點,分析影響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因素。
城市區位因素的分析評價要運用綜合的思維方式,從宏觀上對影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具體案例具體分析,運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
(2)對實際案例為依托,理解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對早期城市發展,以及礦產資源、交通等對后期城市發展的不同主導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案例的理解,靈活運用分析自然、社會經濟各地理要素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
(3)對比地理原理與案例,培養其運用所學知識和原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握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2)在案例分析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科學能力。
(3)通過對城市古今選址的分析,培養學生用發展的、歷史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節重點是闡述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以及礦產資源、交通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這是本節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識。貫穿整節的兩條主干線分別為:(1)圍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分析;(2)以歷史發展為時間軸,闡述區位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隨之發生演化變化的。本節的難點在于如何融會貫通地把各地理因素之間有機聯系,滲透地理的整體性原理而又易于被學生理解掌握,從而學會城市區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后進行案例遷移探究。
四、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已在必修一初步學習了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已有一定基礎,但在接觸人文要素時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用生動形象的例子進行具體闡述。
五、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環節 | 教學過程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新課導入 | 展示世界城市衛星夜視圖,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城市的分布特征,討論影響其分布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 觀察“世界城市衛星夜視圖”,描述此圖所反映的現象,解釋影響該現象的因素有哪些。 | 通過衛星夜視圖的呈現,體現地理大數據對教學的影響,促使學生形成城市分布的初印象,便于后續內容的展開。 | ||
過渡 | 視野從世界所小至中國,展示“中國城市衛星夜視圖”給予中國地形圖,給予中國地形圖、中國河流圖、中國干濕區狀況分布圖,組織學生討論影響中國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 ||||
地形對早期農業城市的影響 | 結合中國地形圖,以西安、玉門為例,深入研究農業社會下為了發展農業擴大人口,早期城市的選址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探討不同地形(山地、平原)對于農業社會發展與城市選址有何影響。 | 結合地形圖,觀察玉門、西安所在地區的地形,在教師引導下尋找地形與早期農業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通過直觀的地理景觀示意圖展現加深對所得規律的理解和掌握。探討在不同地形單元(平原、山地)對早期城市區位的影響。 | 認識地形圖的判讀,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角度探討地理事物間的相互關系,體現地理教學的整體性思維。 | ||
展示不同地形單元上發展起來的城市空間分布形態,加深學生“地形對早期農業社會下城市發展的影響”的直觀感受。 | 利用景觀圖的直觀性,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記憶,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 ||||
氣候對早期農業城市的影響 | 引導學生觀察中國干濕區狀況分布圖,引導學生干濕區圖的的討論分析,得出氣候對早期農業城市的影響。 | 觀察中國干濕區狀況分布圖,探討降水量對早期農業城市的具體影響。 | 培養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使學會獲取地圖信息并將之用于對地理事物的實踐分析。 | ||
河流對早期農業城市的影響 | 提供流進玉門的疏勒河、流經西安的渭河相關地圖及背景材料,討論河流徑流量、流域面積等對當地農業生產(土地面積、灌溉水源)的影響,進而分析其對城市規模大小的影響。 | 閱讀相關背景材料,獲取相關信息,從河流角度分析其哪些方面(徑流量、流域面積等)可對早期農業發展起到作用,進而對城市發展產生影響。 | 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從農業生產的需水條件出發,圍繞降水、河流兩個不同地理要素,逐步滲透河流的水文特征對早期農業城市的影響。 | ||
土壤對早期城市區位的影響 | 延續河流角度,過渡到土壤,從流水沉積角度考慮由于地勢變緩、流速減慢、泥沙在此沉積后所形成的河流沉積土壤與相對平坦的河流谷地對農業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 回憶河流在沉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思考在沉積作用下的產物---肥沃土壤、相對平坦的河谷地區對農業及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 結合外力作用的沉積作用下所形成的河流地貌形態,培養學生用整體性的角度、綜合考慮分析城市發展的區位因素的能力。 | ||
承上啟下 |
玉門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條件并不是最為優越的,若要推進農業的發展,就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于自身地理環境的農業。 給出相關材料,以玉門啤酒花的生產為例,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角度,具體闡述分析以玉門為代表的內陸干旱城市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
||||
礦產資源對工業化前期的城市區位影響 | 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玉門的石油資被探明后不斷加大開發利用,玉門由此發展興盛成為縣級城市。提供相關背景材料,引導學生指出在工業社會前期,礦產資源對資源型城市發展興起的特殊作用。 | 探討進入工業社會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城市發展起到什么作用。而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城市區位又該如何變化。 | 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變化與發展。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而不斷隨之發生變化的。 | ||
產業科技等對城市影響的日趨重要 | 然而隨著工業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玉門的石油資源不斷被大規模過度開發,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趨于枯竭,玉門衰落,產業、人口不斷外遷,逐漸變成“鬼城”。提供相關背景材料,組織學生從產業合理化的角度入手,討論如何對一個靠石油起家最后沒落的城市,轉型重振。引出產業角度。 | ||||
承上啟下 | 借用“新絲綢之路”進行過渡:新絲綢之路的興起對玉門的轉型又會帶去怎樣的機遇和發展。引出:政策、交通因素。 | ||||
交通對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 |
簡單回顧水路交通對城發展的影響,以株洲和揚州為例,闡述不同的交通地理區位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各不相同的原因。 以杭溫高鐵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預測高鐵的建成對哪些城市影響較大,并分析原因。 以紹興為例,討論杭溫高鐵未經過紹興,對紹興經濟發展又會產生怎樣實質性的影響。 |
回顧水路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以杭溫高鐵為例,思考其對不同城市發展經濟的影響。 | 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地理問題的能力。得出城市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產業的發展,交通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 ||
總結 |
圍繞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城市區位,優越的自然條件會提供城市良好的發展基礎,而社會經濟因素會促進其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的主導區位不是一成不變,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演變。 課后以4人為一小組,選取其感興趣的國家或城市,用所學的城市區位相關知識研究其發展過程,撰寫研究性報告。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