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然災害與防治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湘教版選修五第二節《自然災害與防治》河北定州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選修五第二節《自然災害與防治》河北定州中學
洪澇災害
【課時】1課時
【教學模式】講練結合、問題探究 【教具】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洪澇災害的概念和類型.
2、掌握我國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及其治理措施。 3、了解城市內澇的概念、原因及措施. 過程與方法:
根據圖文資料綜合分析我國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及其治理措施。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人類活動可能對自然災害產生誘發和加劇的影響作用,進一步 確立起人地和諧、保護環境的觀念,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堅定科學發展觀。
高考考點 考點解讀 高考展望 簡述洪澇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結合實例說明我國我國洪澇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1、了解洪澇災害的概念和類型. 2、掌握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3、了解城市內澇的概念、原因及措施. 4.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
氣象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從考查內容上看,主要考查主要洪澇的成因、危害、防御措施,多以圖文資料切入,側重提
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學
生的綜合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我國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及其治理措施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導入:展示有關洪澇災害的資料和圖片 提問:這體現了什么災害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回答問題 設置意圖:激發學習興趣,激發防災減災意識 教師活動: 1、講解概念
類型
形成原因
多發地區
洪水
洪水災害是由于降雨、融雪(冰)、冰凌、堤壩潰決風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而泛濫以及山洪
暴發所造成的災害.
江河的兩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區是洪水的直接威脅區。
雨澇
雨澇災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續降水使低洼地區由于排水不暢而淹沒、漬水的現象.
多發生在蒸發弱、排水不暢的低濕洼地。
兩者聯系
洪水和雨澇往往接連發生,在低洼地區很難截然分開。從氣候因素
2
看,洪澇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主要是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2、我國三種類型洪水的比較 類型 時空分布
成因
影響
洪水災害
暴雨 洪水 4—9月;東部季風區大河中下游平原。 降水多且集中;地勢低洼,排水不暢;人類活動不合理。
范圍廣,時間長,危害大,易導致澇災發生。
融雪 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凌洪水;主要在西部和東北高緯地區。 隨氣溫升高,積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對農業影響最為嚴重。
冰凌 洪水
初冬和初春;具有結冰期地區的河流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段。
初冬時,下游河段先冰凍,初春時上游河段先解凍,從而引起上游河水越過下游冰面,溢出兩岸,形成洪水。
影響城市、交通、工業等。
學生活動:認真聽講
設置意圖:理解洪澇災害的概念和分類
教師活動:
下圖所示區域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2010年5月初,該區域天氣晴朗,氣溫驟升,出現了比常年嚴重的洪災。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形成本區域降水的水汽主要來原于(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與常年相比該區域可能( ) A.降水量偏少,氣溫偏高 B.降水量偏少,氣溫偏低 C.降水量偏少,氣溫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氣溫偏低 學生活動:看圖分析,回答問題
設置意圖:學以致用,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3
教師活動:
展示我國洪水災害分布圖找出我國洪澇災害的空間分布特點和時間分布特點 總結我國洪水災害的分布特點
(1)時間分布特點: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各地的洪澇災害基本上多發于夏秋季節,尤其 是集中在夏季;
(2)空間分布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表現為①東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地區多,內陸地區少;③平原丘陵多,高原少。
學生活動:讀圖分析,回答問題
設置意圖: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教師活動:
展示1998年和2016年長江洪水的資料 學生活動:
學生探究:討論分析我國長江中下游易發生洪澇災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逐組巡查,教師參與進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在小組展示時,各組成員要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觀點,積極思考并及時質疑追問,要科學評價別人發言,適當保留個人意見 歸納:洪澇成因分析思路及措施
因素
影響
自然 原因
流域 狀況
降水強度 降水強度大,歷時長,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匯水速度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蓋率
植被覆蓋率低 水系 狀況
支流多少 支流多 河道曲直 河道彎曲 排水速度減慢,容易形成洪
水 河谷坡度 縱向坡度大 入海口寬窄
入海口狹窄
人為 原因
破壞植被 加劇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積,使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
圍湖造田 使湖泊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減弱
其他
城市化加快;人類活動進入低洼地,增加了風險等。
洪澇災害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建立統一的減災、防災的管理體制;加強水利建設和減災科研的投入等。 工程措施:①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②修建水庫;③退耕還湖,修建分洪區、蓄洪區,裁彎取直;④修筑堤壩、整治河道等。
設置意圖: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教師活動: 鏈接高考
(2012 山東卷)圖9為我國某區域圖。
4
1、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的月份,并分析其氣候原因。(4分) 2、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學生活動:看圖分析,回答問題,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設置意圖:學以致用,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教師活動:
展示圖片,引出城市內澇的概念
(2010.海南卷)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時,常出現水漫街面、低洼處建筑被浸泡等內澇現象,造成交通阻塞、財物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試分析這些城市暴雨成災的原因。
(1)成因:短時間內降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城市規劃不合理,建筑物密集,地面硬化,雨水下滲少;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統不完善。
(2)防御措施:合理規劃,增加城市內部公園綠地面積;增強城市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 學生活動:認真聽講,分析問題
設置意圖: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教師活動: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下圖是我國西北某城市依“海綿城市”原理建設的道路綠化帶。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對圖中城市道路綠化帶設計的評價,正確的是( ) ①綠化帶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②綠化帶面積過大,不易發生城市內澇③裸露地面鋪設砂石不容易造成揚沙天氣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④下凹式綠化帶易造成城市內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海綿城市”建設對水循環各環節影響最顯著的是( ) ①調節地表徑流②調節水汽輸送 ③增加大氣降水④增加下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學生活動:認真聽講,分析問題
設置意圖: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板書設計】
5
【課后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發展觀。利用圖表法,歸納法、比較法,使知識具體化、綜合化,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選用典型試題,讓學生思考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趨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