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設計
——《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緊密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設計;二是模擬化范例的設計與應用;三是在課堂中滲透系統思維。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設計
首先,“流域的綜合開發”蘊含著基本的價值觀念,就是人地觀念。流域的自然背景影響著流域的開發方向,這體現了“地”對“人”的影響,而人類的開發活動體現了“人”對“地”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課傳達給學生的是“人地協調”的理念。
其次,在本課中,將學生的“區域認知”作為基本的思想和方法。這個區域包括流域這一整體,也包括流域西部和流域東部的對比,通過分析區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機理,力求使學生認識到區域與區域間因差異而相互聯系,知道區域是變化和發展的。
再次,本課著力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流域各要素紛繁復雜,自然和人文相互交織,在設計時,期望學生能把各地理要素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要素的綜合分析、時空的綜合分析和對比。
第四,本課在設計中也關注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如工具的應用、發現和分析問題、設計方案、提出對策等等。
二、模擬化范例的設計
模擬化范例的設計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可持續發展是高中地理模塊三的核心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各條課程標準都要求“以……為例,分析……”,因此各個版本教材均采用案例的方法。但在平時的上課中,許多教師容易把教材案例作為教學的本身。例如,“流域的綜合開發”一課變成了“田納西河流域地理”或“長江流域地理”課。教材文本的意義在于文本蘊含的地理意義及原理,不在于教材案例的本身。新情境、新材料下更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江蘇省使用魯教版、人教版、湘教版三套版本。案例各不相同,也意味著直接講授教學案例知識在全省統一考試中也是走不通的。
3.在地理必修三的教學中迫切需要培養學生理論應用實踐的能力,而若過多關注教材案例會使學生容易參看教材文本,損失許多獨立探究、思考的機會。
模擬化范例有以下特點:
1.模擬的形式
之所以在課的大部分采用模擬的形式,具有以下好處:①學生對抽象化的范例情境比較陌生,無法用教材的(長江流域或田納西河)的地理條件及整治措施去“套”,更利于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對范例深入探究的興趣。②抽象化的范例使地理原理規律更易于凸顯,這也是范例教學比普通案例教學教學效率更高的原因。
2.基于課標,既典型又有鮮明的教學指向性
3.凸顯有效信息
模擬化的范例需要教師重新設計,這個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構建和篩選案例信息的過程。因此,凸顯有效信息、隱棄復雜性區域中的次要信息成為新的范例的重要特征。在本課例中,信息一開始很少,只有等高線(地形)與河流,以后增加了氣候、植被、礦產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循序漸進,學生易于判讀,隨著信息的增加,讓學生的探究漸入佳境。這符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區域認知”的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及由淺入深的區域呈現水平。
4.有效借鑒教材案例
本課的模擬化范例的探究過程就部分借鑒了人教版的相關案例呈現思路,很多內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應的連結點,如教材中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就變成了模擬范例中的“流域域長(Valley director )”,流域西部水運不便、流域曾經的植被破壞、流域大壩建設為核心及其綜合效益等等都有田納西河流域的影子。在此基礎上,本課例最后幾分鐘帶領學生回歸田納西河流域,應用課上學到的分析方法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整治,就進一步地與教材案例相聯系,既是一種知識能力的新遷移,也避免了“目中無教材”的另一個極端。
5.以真實情境為支撐
表面上看,我呈現的案例是一幅虛擬的等高線地形圖,但在課的最后呈現其謎底——長江上中游部分流域區,具有真實的原型。因為我們教給學生的地理,都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在案例的呈現中最終落腳點是真實的。缺乏真實背景的虛擬很容易出現主觀臆想和不科學的問題。另外,真實的區域背景也給了我們很多的設計靈感。
當然,模擬化范例的作用就是根據教學目標提煉其核心素材和主干素材,這有點像中國式的山水寫意畫,寥寥幾筆就把景觀的主要特征勾勒得惟妙惟肖。這樣,通過教師自身先期的研究和開發,可以克服真實案例本身的復雜性帶來的難于涵蓋和突出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問題。這在高中課時緊張的情況下比較有效。范例與一般案例的最大區別是使用示范性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典型性。通過范例教學,使學生從分析一個典型的實例中,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德國教育學家施滕策爾(A•Stenzel)在進行范例教學模式構建時,把范例教學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范例性地闡明“個”、范例性地闡明“類”、范例性地掌握規律和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與生活的經驗。模擬化范例應用“虛擬”的范例,可以最大限度突出主干信息,培養核心地理能力,與普通范例教學的區別就是把“個”與“類”緊密結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因為模擬化的區域有真實的“原型”,因此它是一個“個案”;同時,由于它以模擬的形式呈現,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因此,模擬化區域又具有普遍性,體現了“類”。 “個”與“類”緊密結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不但使學生掌握范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更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分析相同或相近案例的基本方法。
三、注重在課堂的各個環節滲透系統思維
首先,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和地球表層的圈層聯系。具有整體性特征的地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地理環境中的各類問題、原理也具有復雜性。對這種整體性和復雜性認識和探究都需要系統思維。圈層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學的特色和優勢,南師大王建教授主編的《現代自然地理學》強調了地球表層圈層的相互作用,將系統的觀點、區域聯系的觀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與方法貫穿始終。這一點對高中地理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圈層的相互作用可以拓寬學生的視界,發展學生的地理系統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得到加大,地理知識和能力的習得更有系統性。站在一定的圈層聯系的高度思考問題、組織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養成。
目前在教學中出現了一種“泛生活化”現象,教學中出現了呈現膚淺化、探究表層化的特征,把系統的地理知識分解得“支離破碎”,使有深刻內涵和廣泛邏輯聯系的地理知識、原理變成了“生活科普”,偏離了地理教學的目標,不利于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特別是地理思維的培養。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的相互協調是一種基本的價值觀念,需要一種在區域認知基礎上的綜合思維。系統思維是綜合思維的重要方面。
流域是地球表層的一個部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地球表層的縮影。地球表層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相互接觸、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區域,同時,人類也在地球表層占據重要的位置,并且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在分析流域的開發條件時,不是僅僅羅列自然要素,而是將其放在圈層的維度上,對要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剖析,并力求將地表圈層聯系的系統思維貫穿始終。
“四大圈層”學生在必修一中已經學到過,但學生學習的時候是分開進行的,容易造成學生孤立地看待地理問題。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力求給學生一種站在一定高度思考問題的方法:先給出圈層聯系圖,讓學生從圈層的維度思考流域中有什么?流域的地理條件包括哪些方面?流域開發內容如何思考等。圈層維度分析地理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地理觀念,這種觀念和能力的獲得,將對學生今后的行為方式及思考方式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另外,從流域“域長”的管轄內容到流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從流域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到某一自然要素與其他要素的關系;從大壩建設需要考慮的因素到大壩建設的綜合影響;從流域內部的差異呈現到流域東西部甚至與流域之外的聯系等等,都滲透進系統思維。
下面結合系統思維的幾個特征談一下本課教學中系統思維的培養。
一是整體性策略
1.首先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系統來認識,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比如,流域是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系統。流域系統,也必須放置在更大的系統內考察。從更大范圍、甚至是全球范圍的整體角度去考察流域開發這個子系統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
2.應用系統思維的整體性,還必須把整體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歸宿。
應用于課堂教學設計,其思維邏輯是:對整體情況充分理解和把握→整體目標的提出→提出滿足實現整體目標的措施→方案選擇→實現整體目標,貫穿全過程的就是系統分析。
二是結構性策略
系統思維強調從系統的結構去認識系統的整體功能,并從中尋找系統最優結構,進而獲得最佳系統功能,這就是系統思維的結構性特征。這一特征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樹立系統結構的觀點,在具體教學過程活動中,緊緊抓住并優化系統結構這一中間環節,去認識和把握具體探究活動中各種系統的要素和功能的關系,實現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比如,由學生根據關鍵詞分組梳理其邏輯結構。學生在梳理并闡述其邏輯關系的過程中,明確了本課的教學結構,不僅有助于學習,也有助于掌握具體的方法。
三是立體性策略
系統思維方式是一種開放型的立體思維。在思維的具體培養中,既注意進行縱向比較,又注意進行橫向比較;既注意了解思維對象與其他客體的橫向聯系,又能認識思維對象的縱向發展,從而全面準確地把握思維對象的規律性。比如,在本課例的教學中關注的三個層次:
1.流域自身的立體性。流域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它是四大圈層的結合點,也是人類活動的載體。
2.流域開發的橫向性。比如,一方面強化流域內部的橫向聯系。如流域東西部之間的聯系包括在流域東西部之間建設交通干線、東西部之間的資源調配等。另一方面,關注不同流域、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建立宏觀的視野,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流域開發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3.流域開發的時間縱向性。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所有的橫向思維只有建立在縱向思維的基礎上,思維才有深度。流域的綜合開發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一般從弱到強,從影響微小到破壞性開發,再到系統開發、可持續發展。例如,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也經歷了以下三個縱向階段:從人口少影響弱到人口激增,掠奪式開發,再到合理開發,生態恢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某些階段或某些因素中滲透縱向性思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所屬分類為“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流域的綜合開發》磨課歷程”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