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道之行也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河北省 - 石家莊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河北省 - 石家莊
課題
大道之行也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
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內容。 陶冶情操,品味文化意蘊。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熟讀成誦,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品味“大同”與“天下為公”的文化意蘊。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創意說明
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理想社會,雖篇幅簡短,但語言凝練,內涵豐富,文中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天下為公”成為歷代中國人追求的最高治國標準。認識、了解大同社會,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相當于一次“尋根”。因此,本課的教學就立足于“大同”二字,以“朗讀”和“合作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通過多層次反復閱讀,每讀一遍,就增加一定的厚度,師生一道認識這種理想社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輕音樂播放,創設情境)
如今,人們到南京旅游,大多會去中山陵。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題寫最多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就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千百年來,無數先賢志士將其視為畢生追求的夢想。今天,我們不妨走進《大道之行也》,開啟一段尋夢之旅。
2.教師出示一首自己創作的打油詩《禮運大同篇》與學生分享。(文學常識涵蓋其中,激發學生品讀、探究課文的興趣)
禮記乃經典,西漢戴圣編。 儒學居其間,托名孔子言。 東漢鄭玄注,流傳兩千年。 大道之行也,禮運大同篇。 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指一學生讀注釋①,可讓學生用橫線把它畫下來。
二.助學資料一:學法推薦
屏幕出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宋】朱熹
(用古代名人的讀書方法進行學法指導。其人可信,其詞也雅,其法也當。“文”“言”并舉,構成文言-文章-文化層層深入的教學節奏)
三.讀準字音,讀懂文意
1.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有疑問之處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請舉手示意。
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文意。
2.出示文中幾個易讀錯的字,落實學生正音。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3.出示文中幾個句子,落實學生翻譯。
4.學生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讀通讀流暢。 5.師生齊讀。
(屏幕上展示一篇沒有標點的豎排左起的《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最初是沒有標點的,斷句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一項基本能力)
四.助學資料二:朗讀指導
文章不是無情物,朗讀是文章情感的外化。 停頓 重音 節奏 情感 韻味
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1.請同學們為自己設計朗讀方案,想想在何處停頓?何處重讀?如何讀出自己的情感? 2.出示幾個文中的句子,先由學生試讀,然后教師針對問題,具體進行示范朗讀指導。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思考: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形容文中所描繪的“大同”社會。(教師板書)
4.教師引導提升(背景音樂《英雄的黎明》響起,營造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氛圍) “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這是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夢想,千百年來,多少先賢志士為之孜孜以求,甚至奮斗終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舉公義,辟私怨。” 王夫之:“公天下,天下非一家之私。”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康有為:“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 林覺民:“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孫中山:“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六.背誦課文
1.根據參考譯文試背。 2.根據句首提示詞試背。
大道之行也——天下——選——講——故——不——使老——壯——幼——矜——男——女——貨——不必——力——不必——是故——盜竊——故——是謂大同 3.去掉句首提示詞,全班齊背。
4.學習本文之后,請給《大道之行也》跟帖留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5.結語:中國要和諧富強,古代先賢那種以天下為己任,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心憂天下,無私奉獻的“天下為公”之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如今,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地感受到對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無比渴望。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七.作業
1.默寫課文。
2.推薦閱讀《禮記·禮運》中的其他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